辩经与悖论——在学识之空中楼阁陪伴下走向现代化

虽然我真的不想再玩开放世界二次元手游这种累死人的游戏类型了,尤其是不想玩原神那种弱战斗元素反应,但我还是关注了鸣潮
虽然大概率还是在米哈游已经验证过的路子上做改良(如果这部分成分很多的话那到时候可能真的要弃游了)
在浏览过程中很多人对鸣潮的一些看似现代化的汉元素服装设计有不同看法
虽然吧,无论是玩家也好,还是美术设计小组也好,大家都不是专业的服装设计,游戏服装设计和实际的服装设计自然也不一样
但这个东西让我想起我之前一直在猜想并自己得出一定结论的一个问题
在大学毕业之后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发现实际上教育体系本身并不是万能的,甚至教育体系内在有实物基础的实质,其实和“好的教育”并不是完全相同
教育系统或者说简化到高考,本质上实际上是为了给当下政治系统(公务员系统、行政系统等保持国家稳定并制定实际政策的系统)提供未来需要的人员候补,而必须要有的选拔系统
也就是说教育系统实际上本质上其实是为了提供人才
而提供人才其实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好的教育”——或者说我们理想化的教育【比如极端的理想化的为个人制定专属良好教育其实是很难在大众教育系统中实现这种精英教育的】
再具体一点,像乐队(我是说真正的乐队,就是实验或者专业的研究性乐队,影响音乐发展历史的乐队)或者美术(纯美术,并不是公司所需要的技术员工)这种在优先级上不如基础行业(工业,科研)是国家富足才能享受的方面,并且对政府机关来说根本说不清具体有什么用而且发展轨迹未来预测根本不明确充满风险的东西,这种方面实际上对一个发展初期或者发展刚刚有所富余的社会来说,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去探究这种方面的教育,或者说这种理想化的事业本身就不是一个普适大众群体体系能去解决的
很多人说大众教育教出来的孩子没有灵性没有创造力,大众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保证工业式的教育能培养出标准化批量化快速成型的人才,要灵性要创造力,这种东西不是工业式教育能教出来的
(有关这方面的东西我就不细讲了,也不用太在意具体说的是什么)
例如,如果你未来是一位漫画家,你想解决在美术风格方面,如何从视觉上理解不同的美术风格,并在操作方面学会甚至融合诞生出新的风格,甚至搞清楚如何让自己通过怎么样的训练来获得你心目中的风格——这些东西是不可能由高中美术考试附带的整个体系解决的,因为高中美术教育和考试,为的是培养美术基础扎实(而且是符合选拔方向的这种扎实)的人才,并纳入竞争体系中,为大学教育体系输送人才
甚至在相关行业教育(在大学这个组织)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你去大学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只会告诉你要怎么样才能熟练美术技能,但人们无法告诉你怎么学以致用,人们无法告诉你在求道过程中要用什么“方法”,人们无法告诉你“如何做学问”,这样的人才是没有灵活的变化能力和主动反思推陈出新能力的,或者说这样的人才只能靠自己(生理天赋)和家世人脉等等方面来使得自己获得别人没有的东西
教育体系和学术(课本上教的那些东西)体系,不能说他完全没有实际意义,但他肯定不能保证一定且完全是基于现实的
事实上,早就有很多人多次批判过教育体系内部和学术“高楼”自身存在的虚幻性
学术高楼是一种怎样的虚幻呢,学术高楼本身是一种“自己构造出一些结构,然后用结构来保证下一个结构,用结构来给出另外结构是正确可靠的理由”这样的一种虚幻,教育体系自身的问题就是学生会深陷于结构与结构的联系和套环中,在这个复杂的拥有多层结构的高楼中陷入一种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区域
那么为什么我要说这个东西呢
因为在我不断的体会各种事物(美术、音乐、文学)我逐渐发现了一个很多人都会讨论的问题
我们固然知道很多东西是没有唯一标准的,并且很多东西会受人主观影响
那么自然而然很多时候大家会用“你没有学过,你没有成熟科学的学术教育训练,你不懂”来解释很多问题
这个说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个说法无法解决两个一定会存在的问题——1学术体系一定正确吗,学术体系一定不会脱离现实吗,如果会,那请问他是什么时候发生这些问题的 2学术体系一定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如果解决了所有问题那么这个领域的学术体系也就不会更新了,那么学术体系必定会有错误而需要更新修正的地方,那么如果现在讨论的问题就是学术体系错误的时候呢
这么说可能有点难以理解
我换一种说法,我们都知道影响是双向的,你学习一种学术体系,看起来是你净赚,但其实你学习什么体系,什么体系就会反过来塑造你
那么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很含糊的问题——你在观测对象中得出了你的认知,到底是你从对象得到了学术体系所告诉你的那种认知,还是因为受了学术体系的影响才导致你在对象中得出了你的认知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问题——1并不是时间固定的,他可以是一连串行为的共同问题,比如你今天做了3次这种审美行为,那么这个问题对任何时间的行为都可以进行思考——2并不是单次的,例如上次的审美行为你可以得出一个这个问题的结论,但下一次另外一个审美行为还是同一个答案吗?有没有可能好几次的审美行为其内在答案并不完全一样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们总说很多时候民众看不懂一些作品,或者说的更具体一点就像我开头提到的,鸣潮的人物设计做了很多尝试(我们姑且称之为汉服饰的现代化实验吧),当然我并不是暗示可能鸣潮的问题有些人用一种精英式的鄙视链以否定他人的观感(其实这个角度适用于所有有类似话题的文化产品),那么有没有可能其实有时候有问题的并不是民众,反而是受学术体系塑造了观念的“专业人士”呢
【注意,由于我未来是想要投身具体的实践事业的,因此我其实站在专业人士的身份,我并不代表民众】
人类对物质世界总结出的结论,有一定虚无(或者说的更准确一点是,不能直接认定他是完全不变且正确的)或者时效,很多结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结论而是一种当下普遍适用的假说
我们以之前得出的结论,书本和教育体系给我们的结论,我们说有结论a和结论b,因此我们对新的对象x,认为他是好的(基于结论a和结论b)
那么,新的对象x确实好吗?
是因为有了结论a和结论b,所以对象x就好,还是因为我们被结论a和结论b这些从物质世界原料中“提取”出的“精髓”所反向塑造了我们的大脑,所以我们才对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意义的对象x觉得好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很多马后炮式的领域就得到了验证,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实行了之后才发现行不通,当然那些事例是因为后面会发现还有未预测到的因素c,导致破坏了结论a和结论b认可的对象x的合理性,本质上和我现在所说的问题并不一样】
放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验上来讲就是,如果你的结论a和结论b,是一个中间结论,是一个相对中空的中间审美观念,那么很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你应用结论a和结论b所做出来的结果x,这个东西的“合理性”是要打折扣的,他只具有学术体系中的结论自我演化给出的一个“空中楼阁”式的,一个更内部消化的,一个复合式并且是由受教育者自身解释的成果
样本a(通过好几步的发展)——得出结论a,样本b(通过好几步的发展)——得出结论b
结论a+结论b——为对象x的“合理性”提供解释
问:对象x一定合理吗
这也是我现在对大量汉服饰改良的态度,我并不是想要骂谁或者批判改良服饰的价值,相反,我觉得对于一些参与改良的组织或者个体,他们本身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这个很广阔的巨大议题,但他们仍然参与到了这个过程中,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一种好事
但,改良或者说的更准确一点的——“复合”型的汉服饰,一定“合理”吗
很多时候群众对汉服饰上街,以前有一种态度(尤其是我们父母那个年代的人)就是觉得是奇装异服
如果这个态度的原因,是对自身文化的羞耻和无知,那么自然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但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
汉服饰上街,这个情景有没有潜在问题呢——我觉得有,这个问题就是,服饰的两个因素:所处环境+客观基础根基——已经被现代化过快以及为了取代封建王朝以跟上世界步伐导致的“自发性现代化”这个过程缺失所摧毁了
也就是说,“奇装异服”这个理由并不足以说明这个情景有问题(而且奇装异服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逻辑含糊的,那如果有大量的人都穿某种服饰,某种服饰不就不算奇装异服了)
我们的很多汉服饰,他有着农业社会的物质根基,有着整个汉文化氛围的建筑与生活日常环境而保证“整体配套”带来的合理性,单纯进行改良并不会解决问题,你可以穿着汉服饰去上班,也可以有意的、专门自发去供给这样的服饰流通于社会实际,但这些行为都是我们人为去做的,因为我们现在可以办得到。真正要思考的是,作为现代中国,传统服饰自身的新根基和新理由是什么,一个新的意识体系,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传统服饰发展后得出的形式才会无比坚固的扎根现实,才会从内在不存在这些疑惑,这样的服饰,哪怕没有人们的自发观念,放在环境中也会有自身所拥有的自然适应能力,也会扎根整个环境
当我们的工作环境都是高楼大厦,迈入经济社会大量的人力都出于工业基础下逐渐发展得到的现代社会,仅仅进行改良服饰——只是“远水不解近渴”紧迫现实下的权宜之计,建筑环境和生活日常的长期变迁,现代化以来各种审美的长久历史演变和新增,生活的巨大差异(最典型的就是电器在生活中的极大占比,这是古代社会没有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与传统服饰格格不入的地方
【实际上在趋同的工业社会(因为民俗和节日等等实际上仍然是人为的产物)如何在根本上保留或者给出传统建筑自身的合理性、存在的理由,这是绝大多数国家都在面临的共同问题】
诚然我们有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等等一系列的文化层面的支撑,这些事物也是无比珍贵的,我们并不能陷入冰冷的工具理性或者过于夸大工业对社会的意义,但是物质的或者说社会本质上的共性才是更为牢固的东西,以这些新内在作为理由的新事物才会符合这个社会,否则就是复合型的人为造物
(我有一个传统服饰,我有一个现代服饰——嗯!——汉改良服饰)
对文化事物的审美,有时候是一个基础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多个结论一步一步积累下来的,而这种链条递进越多,那么从整体来看他就越容易出现问题,同时也就越不直观
因此,如何得到根基扎实的新事物,是配合已有的认知和结论,要基于“当下”新的“根基”,给出无比坚固的理由,以此作为基础,才能保证真正的“合理性”
回到服装设计上来,很多东西可能对于业内人士或者专业人士来说,他能看到或者看懂里面的门道——但里面的门道真的重要吗,或者里面的门道一定次次合理任何时候都正确吗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门道就一定对吗,有没有可能门道套门道,大门套小门,久而久之,内行认为“可以”被审视为美的事物,却养在深闺中,街坊邻居完全看不见了呢
有没有可能,实际上你看到的对象狗屁不通,而普通群众因为没有体系的塑造没有受到影响,光是靠直觉和直接体验,歪打正着刚好避开了“认知观念”的影响,我行我素的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而业内人士反而是因为能看懂或者主动能解释一些结论和形式,反而在没有这个内在的对象上强行看出了“因为自己带有的认知观念”而认为对象x有这样的“美感”呢
有没有可能实际上对象x根本狗屁不通,而因为你是一个专业人士,所以你自己用一种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在对象x身上发现了美呢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我觉得首要的,就是关注和立足于客观基础以及样本本身,不要结论套结论把自己套进不知道第几手结论了的东西(二手结论的二手结论)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基础,什么是现在广泛存在的根基,以及不要聊偏了,要一直回到对象本身身上,而不是子结论延展出的子子结论、子子话题
包括我们现在(或者说先讨论一个更为具体而没有那么庞大的一个议题吧)的各种二游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现代化(或者说现代融合),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可以回答,为什么我们不能陷入学术理性告诉我们的结论而堆叠出来的那些空中楼阁式的设计思维
【不过我写这些东西并不是为了下结论,也不是为了指具体什么事情,只是想到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