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文诵读)《文心雕龙》第三章《宗经》—刘勰

2023-07-08 17:21 作者:髑髅先生  | 我要投稿

宗经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

自注:“三极”出《周易》“彝训”尊尊教诲。世间所留存的警世之言,它们皆出自经本典籍。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自注:“刊”此处为修改。而经本典籍,是恒久以来流传的至道(的标准),是不变的教化啊!

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

自注:所以辨识天地的变化、检校鬼神的存在、参考事物运作的规律、制定人们的法则。

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自注:洞达万物灵性的深奥幽冥之处,探究文章发声立骨的根本所在。

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

自注:“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先哲之书。三皇的《三坟》与五帝的《五典》之书都是根据《八索》、《九丘》重申演绎而来的。

岁历绵暧,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启耀。

自注:“绵暧”引申为悠长悠久,本意缠绵暧昧,加到岁月上就是悠久之意。“纷糅”出自《离骚》细腻不可细分纠缠一起。“夫子删述”相传孔子删订《诗经》。经历悠长的岁月,相互混杂融合。(指先哲思想)但自从孔子校订《诗经》之后,才闪现出夺目的光彩。

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

自注:“十翼”出《周易》“七观”出《尚书》。所以《周易》提出了“十翼”的主张。《尚书》制定了“七观”的标准。

《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

自注:《诗经》标列出了“四始”,《礼记》校正了“五经”,《春秋》之中有“五例”。(建议各自取读,知道个概念没啥意义。)

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

自注:“义”同“意”。“埏”用水和泥,陶铸的工序引申培植。其中的深意可以培养人的性情,文辞也需雕琢而符合文理,所以能深入学习修身养气,从而显著的体现出来。

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

自注:然而大道之核心是难以揣摩的,它雄伟恢弘。

墙宇重[chóng]峻,而吐纳自深。

自注:完全可以自我修缮,融合万物而不断自我进化。

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自注:就像万斤重的洪钟一样,只有恢弘的天籁之音而没有纷杂的别声他响。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

自注:《周易》是用来归类天象的,参入诸多事物之中得以运作。

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

自注:所以《易·系辞》言说的是主旨远大恢弘的文辞,在其中却隐含诸多事物。

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

自注:“韦编三绝”书绳断三次,出《史记》,引申孔子读《周易》的勤奋。像孔子那样读勤奋,才能达到哲人渊博的智慧。

《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

自注:《尚书》是记录真实言行的,单纯阅读考证会模糊不清,然而通过《尔雅》相互参照,就会变得豁然开朗。

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

自注:“子夏”孔子弟子。所以子夏感叹《尚书》说:“恢弘昭然好像日月的运作一样,又细腻充分的像星辰的轨迹一样”这是说语言真知灼见啊!

《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攡[chī]风裁兴,

自注:《诗经》主要是表达志向的,只有参考《尚书》中的具体事件,才能更准确的把握“风”到“兴”。(指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

自注:辞藻运用奇妙的比喻,但是读起来贴心上口,所以最能表达内心真挚感情啊!

《礼》以立体,据事制范,章条纤曲,

自注:《礼记》以全面具体有条不紊的制度规范。

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

自注:只有在运用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玄妙之处,其中的只言片语,都是宝贵的财富啊!

《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yì],以详略成文;

自注:“五石六鹢[yì]”出自《春秋公羊》。《春秋》着重与论理,其中一个都能拥有深刻含义,再复杂的事件都详略的记录在案。

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

自注:“雉门两观”古代建筑体系。就像建筑一样前后有序;其中委婉之处又隐晦很深,当你突然领会之时会豁然开朗。

《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

自注:《尚书》其中包揽的文章恢弘,而去寻找其中的缘由又十分通达相连。

《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

自注:《春秋》则是词句掷地有声,但是寻找其中缘由却隐晦很深。

此圣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自注:这就是圣人文章本质的不同,从里到外都不一样。

至根柢槃[pán]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

自注:就像一棵茂盛的大树一样,枝叶繁茂,文辞修约而主旨恢弘,表达的事物常常以小见大。

是以往者虽旧,馀味日新。

自注:所以是一些陈旧的事物往往能从中发掘新意来。

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

自注:那些后来追求学问的人也不感觉迟到,之前运用过的修辞也没脱颖而先。

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自注:就像是诸多山头都下着大雨,河水滋润千里的平原。(分不清前后)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

自注:所以论说词文万物的先后顺序,那《易经》首当其冲;

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

自注:如果是发表策略追溯文章,那么《尚书》肯定是根源所在。

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

自注:如果是歌颂事物,那么《诗经》是根本的所在啊!

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

自注:如果是盟誓祈祷,那么《礼记》是这些的发端啊!

记传铭檄,则《春秋》为根:

自注:如果是记录传文战争檄文,那么《春秋》是这些的根本。

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为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自注:大家争先空后的表达树典,追求更为远大宏伟的边界,所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都涌现其中。

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

自注:“是即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出《史记》。

若想从经本中找出具体的制度格式,运用典雅的文辞而丰富言语,就像是守着大山炼铜,守着大海晒制食盐一样。(参考事物丰盛)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

自注:所以学习文章能够根据经本,但形体有六个标准:

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

自注:第一是发自深情而不是伪诡的模仿,第二是要像风一样清晰明澈而不浑浊。

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

自注:第三是言说的事物真实可闻而不是胡编乱造,第四是要义正辞严而不曲伪,

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自注:第五是形式要简约但不能言之无物,第六是文辞华丽典雅但不能淫弥无约。

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

自注:“扬子”扬雄是也。扬雄用雕刻玉石作器物的事情比喻《五经》中隐晦的文辞。

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

自注:文章是为了确立人们行文,而行为又是文辞的体现传播,在孔老二的四教前面,学习运用相互承接。

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

自注:鼓励道德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有向圣人学习,而建立言辞,很少不是从经本中学来的。

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自注:所以“楚国细腰”淫弥之风与汉代孝武皇帝的奢靡,这些留下的弊端不能再让它们出现了,所以我们要纠正枝末的偏差回归三代的根本,难道不是当务之急吗?

(刘勰大哥隋炀帝更过分可惜你不知道啊!)

 

赞曰∶

三极彝训,训深稽古。

致化归一,分教斯五。

性灵熔匠,文章奥府。

渊哉铄乎,群言之祖。

(古文诵读)《文心雕龙》第三章《宗经》—刘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