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聊一聊一些荧幕和现场背后的音频故事(20)——关于压缩,增益,音量,你可能理解错了

2020-03-03 21:40 作者:盲人号  | 我要投稿

说起音量,大部分人可能会想到手机或移动端的

音量旋钮,或者叫推子

从比较直观的感受去比较,对于缠绕线圈数非常少播放设备,因为单位磁通量非常有限,所以在改变一个声音的“功率”/“音量”上不会带来直观的区别,但如果涉及后期的音乐/影视/vlog等记录方式的制作的时候,因为的数据会大量损失的关系,这两者其实是应该被区分的。


所以这篇文章就会着重这其中的区别去讨论

压缩,增益,音量对数字/模拟环境中响度/信号的影响



1.增益

这其实是个非常好理解的概念,增益量就是从数值上对一个信号的“功率”做调节


在模拟环境下,增益旋钮一般放置在信号链最前端,目的是对前置信号做补偿/放大,因为在模拟环境下线材和环境都会对信号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所以而存在,同时对这个前级发出的信号“音色”/频率特性进行定义,

而数字调音台的增益更多是纯粹“放大作用”,


这里引入两个个概念,

1,主动式放大

2.被动式放大


  1,主动式放大

信号的声源就是一个放大器单元,拥有将信号最放大/衰减的性能

(1)声卡/调音台/话筒放大器上的48v供电电路

这个电路是一个常驻通电的平衡信号电路,也就是,它时刻都是在放大从麦克风/拾音器接收到的磁通量变化造成的相位变化的,并且,因为主动供电的特性,一般它会使得“响应”更加敏感(不是代表记录的动态范围变大了,应该说正相反),主动式电路自带一定的本底增益,使得获得的“可辨识信号”已经处于一个“可识别”(假设就是听阈为30db)范围,所以主动电路可能只需要非常小的声源声压就可以把信号压入这个数值。

(2)主动电路的电吉他/电贝司/无线发射设备

这个电路也是一个常驻供电电路,也就是它其实本身已经有条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发声源”了,

而蓝牙等无线发射设备,因为作为发射源的“信号源”发射的一般是“超高频”的编码信号。所以一般这个信号会被编码成一个“音频文件”然后再被蓝牙接收器的接受端接受,再经历放大,这个过程会产生不可控的损耗,以及放大后更容易“啸叫”,更容易“丢失中频”这些特征

(3)各种进行了数模转换后放大的设备

因为对数模转换的效能的不确定性,这个过程一般是比较不可控的,并会有损失波谷的可能。

 2,被动式放大

(1)动圈麦克风/被动式乐器拾音器

和电容麦克风,主动式电路不同的是,动圈/被动式拾音单元本身就是个永磁体

永磁体是指在开路状态下能长期保留较高剩磁的磁体

所以,在切割磁感线的过程中,它的发电处于进入一个单相,脉冲性质的放电结果,产生的结果就是,它的信号非常的小,通常会需要后期的放大电路(调音台/声卡上的增益电路),去发大原本微弱的信号,但同时,因为这种发大等于是一个A/B型放大电路,所以放大过程容易因为电压差发声信号反馈(漏电警告),不过在数字环境下就一般没有这种问题。(所以就结论和保真度来说,其实动圈比电容在放大后反而会更细腻,但实际因为唱歌/演奏的乐手如果用过大的力气去推动单元放电,往往会因为物理结果上人在出力大的时候会不自觉收紧肌肉,导致声音发硬,所以实际应用并不会带来多好的结果)

(2)volume/推子/后级均衡器

在接受到一个前级的信号后,在调音台逻辑下,这个信号会传到后级电路,也就是后级放大电路中,这些在箱头/调音台/硬件上通常就是一些音量,低中高频旋钮所标识的位置,后级电路的放大因为是被动式,所以通常在不做任何均衡和前级增益的时候,我们默认它是个“吃音色/信号”的电路,但同时,因为进入后级的信号是一个经过稳压的信号,推子对于“音量”的控制本身反而不会直接性影响“音色”


2.推子

A/B类放大原理
A类放大原理

通常我们认为,在模拟环境下不考虑线路底噪和传输问题A类拥有100%的保真度,而A/B类只有70%上下,所以当信号经过推子等于这个信号已经进入了一个被动放大/衰减电路,它本身的均衡特性就会被电路所改变换句话说被通道条“染色”,这其中有良性成分,也有恶性成分,一方面,非常多的punk流行,极端金属,流行音乐特别喜欢这种染色质感,一方面,这个过程对信号带来了不可逆的改变,所以是个非常主观的话题。

3.数字控台

大量信号转化带来的失真,似乎在数字控台变得相对可控很多,但同时,

因为数字平台是个“运算平台”,这其中有非常多的"通路”“数模转换”之间的延迟

就拿日常使用的声卡为例子,如果声卡显示的延迟的2.5ms,就就代表了,这信号从输入到被

“宿主/控台“记录到进入扩声设备“耳机/扬声器”经过了5ms的延迟

反之如果是30ms,那就是总共60ms的延迟

加上主控性能的差异,最终导致数字环境的差异带来影响

4.压缩器

压缩器会提高响度我们都已经知道了,但压缩也会带出底噪或许没多少人注意到,

因为压缩器本身,也属于一个,被动放大电路,所以,从放大原理上也和a/b类非常相似,所以会放大的非常多本底噪音,当然这是模拟环境的关系,数字环境如果不是录音本身就有非常多的环境噪音这个问题就不会很大(录音环境如果反射声非常多在压缩后也会变得格外明显)

总结说点啥

1.区分前级和后级可以有助分辨音色塑形的逻辑

2.主动式输入需要对信号进行衰减,并会压缩动态

而被动式输入需要对信号进行放大,相对来说,被动在大驱动下效果更好,但不实用

3.压缩不是用来让声音“变好的”,不过如果你想塞进去的bgm/配器真的多,那是一定会需要过压缩的

4.放大的不会是好听的部分,难听的部分更容易被放大,修太多会不自然,所以赶紧整点干净的干声吧



聊一聊一些荧幕和现场背后的音频故事(20)——关于压缩,增益,音量,你可能理解错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