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伦理学.通识.读书笔记
已输入1413字
摘自·牛津通识读本
序言
作者在最后一章讨论伦理学的根基时回顾了亚里士多德的完善论、康德的普遍性原理、休谟的共同观点、罗尔斯的正义论、哈贝马斯的话语、斯坎伦的契约理论等。
//何怀宏
P1
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或从根本上,就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P2

P5
在结束越南战争方面,当时所有道德哲学家的作品加在一起,其作用可能还比不上一幅摄影作品(见下图)

P7
本书第一章将审视伦理学闯入现实生活时我们做出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不同的方式对伦理学构成威胁。第二章将思考生活中我们要应对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正义与权利原则的碰撞,以及一些更让人感到亲近的话题,如幸福与自由。最后,在第三章我们将着眼于探讨根本性问题,包括伦理学的终极价值、伦理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
简要来说就是:(伦理学)怎么做?是什么?为什么?用三章分别介绍。
P10
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上帝死了,人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P18
宗教在我们与他们之间划出一道鸿沟,并且毋庸置疑,宗教还有其他社会和心理作用。它当然可以成为暴力政权奴役民众的手段:如马克思指出的,宗教是麻痹民众的鸦片。
P20
习惯乃是万物的主宰。——希罗多德,商务印书馆1985
P28
斯多葛学派——人类所有的愿望都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如果有人欲为自己竖立雕像,那是因为他在潜意识中惧怕死亡,他当然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
P29
今天,用解释学观点来看,所有客观事物可能都是表里不一的。
和平主义掩盖了侵略行径;
乐于助人掩盖了对权力的向往;
彬彬有礼表现了内心的轻蔑;
心满意足的单身生活表现了对生儿育女的强烈欲求……
解释学善于给出这种单一指向的解释……
P35
书店里伦理学的通俗书籍多划为两类,一类是心灵鸡汤,它们都是提高士气、甜蜜可口的安慰剂。
另一类是由某个生命科学家——神经、生物、动物行为或进化论学家——创作的作品,传递:“科学”以表明我们或多或少的统属一类。
P40
决定论:既然“所有的一切都决定于基因”,伦理学方面的探究因而便是无望的。
它(决定论)使我们沮丧地认识到人类的本质:人类是由自身无法控制的基因指令生成的大型哺乳动物。
P42
我已经为关于人类本性的温和乐观主义作了辩护,至少反驳了已经讨论过的大一统理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一统悲观主义。但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对自己以及他人苛求太多。
问题在于正是伦理道德对人自身和他人要求过于苛刻,并且这种要求是伦理学的核心内容。
P45
第3、4节中,讨论了大一统悲观主义。它企图揭开真正驱使人类行动的无意识动机,这些动机使得道德关切仅仅是发动机上的汽笛。
P46
伦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其真正作用并非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
一位女权运动者可以将它看做家长式专制手段;
马克思主义者将它视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尼采的追随者可能将伦理道德视为胆小怕事、软弱无能者为其本应把握却无法把握的生活,所找到的慰藉;
米歇尔•福柯则可能将它视为传播和实践统治势力的工具。
P47
阿纳托尔·法郎士曾讥讽神圣的法律平等,这种平等禁止所有的人(穷人及富人)借宿桥下、沿街乞讨及偷食面包。
P57
不管怎样,死有什么可怕?
//一个小节探讨一个问题
P65
有道德学家指出,“真正的”人生不仅要求人记住总有一天人会死去,而且要对“想死而生”这个事实时刻有着清醒的意识。
P68
男女性行为到高潮(法语 un petite mort,意未“小小的死亡”)时很接近死亡。
P70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曾经说过:上帝的存在体现在微小之处,人生的意义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