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9.45 费尔巴哈

2023-07-21 12:1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仅供学习参考】


45、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 Feuerbach,1804—1872)


  著名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思想代表。出身于法学家家庭。先在大学学习神学,后改读哲学。毕业后任大学讲师。因发表著述触犯了基督教,被德国反动当局逐出大学讲坛,离开城市,隐居乡村。晚年曾阅读过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1870年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但他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费尔巴哈早年是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同施特劳斯等人一起参加了对宗教的批判。不久,在同现存宗教斗争的过程中脱离了青年黑格尔派,突破了黑格尔哲学的限制,经过人本主义,逐渐走上唯物主义,并成为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坚决批判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

  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实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自然宗教的神和基督教的上帝不过是人的自我异化的产物,是人的自身本质的虚幻的反映。费尔巴哈在分析宗教产生的根源和宗教本质的基础上,揭露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它同宗教神学的联系。费尔巴哈指出,黑格尔的哲学就是“思辨神学”,神学将人的本质从分裂出去变作独立的本质而创造了上帝,黑格尔的哲学则把人的思维从人分裂出去变作独立自在的本质而造出了绝对精神。“黑格尔的哲学,是理性化和现代化的神学”。费尔巴哈进一步指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根本错误是颠倒了现实的存在和关于存在的思维的关系。黑格尔把思维看成是存在的本质,把存在看成是思维的“外化”,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就是思维和自身的同一。因此,黑格尔的哲学同宗教神学一样,都是“颠倒的人本学”,应当同宗教神学一样抛弃掉。

  在同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斗争中,费尔巴哈建立了人本主义,并经过人本主义走向唯物主义。人本主义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核心。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秘密都在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颠倒的人本学”,因此,要返本归源,用人取代宗教的上帝和黑格尔哲学中独立自在的思维,而直接崇拜人本身,“把人本学上升到神学”。费尔巴哈指出,新哲学的任务“就是从绝对哲学中,亦即从神学中将人的哲学的必要性,亦即人本学的必要性推究出来,以及通过神的哲学的批判而建立人的哲学的批判”。又指出,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而这个人,不是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哲学中变成了虚幻的对象的人,而是一个感性的实体;人不是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中,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个自然本质”,是自然的产物。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费尔巴哈认为,思维的主体[i]和思维的器官[ii]来自于自然界,离开自然界,人便化为乌有,思维自然不能存在,因而,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自然产生精神。这样,费尔巴哈通过人本主义这一特殊表达方式,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建立了自己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从人本主义出发,论证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认识论。他指出:自然界绝不是什么抽象的神秘的东西,而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第一基础,是可以被感觉触摸,具有质的多样性的、有形体的、物质的东西。自然界是不能被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自然界就是它自身的原因,自然界存在的基础就在于它自身。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产物不可能同创造者[iii]相矛盾,人的感官是在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人的认识是对外物的反映。费尔巴哈把自然界比作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人们去读它,就可以认识它,即使我们不能认识,我们的后代也一定会认识。

  费尔巴哈的伦理思想也是从抽象的人的观点出发的。他认为,追求幸福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欲望,也是人人具有的权利。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要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一是来自我们行为的天然后果;二是来自我们行为的社会后果。因此,他主张,为了使人人都能普遍地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原则。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从剖析宗教产生的根源揭露了宗教的本质,结束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长期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应有权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他长期隐居乡村,脱离自己的时代;“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iv];把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人了解为脱离具体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因此,造成了他哲学思想的严重缺陷:费尔巴哈批判了有神的宗教,但又鼓吹一种新的“爱的宗教”;他虽然较深刻地批判了宗教神学,但并不了解宗教产生的社会的、阶级的根源,因而,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宗教的本质,指出克服宗教的途径;在伦理道德方面,他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人类之爱”,否定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而,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这不仅使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突出了,而且也使他不可能全面地、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他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但不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因而,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唯心主义体系一起抛弃了。费尔巴哈恢复了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但仍然保有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缺陷。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吸取了其中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基于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分析指出,人的本质并不象费尔巴哈所理解的那样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完成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

  费尔巴哈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等。


注:

[i] 人。

[ii] 大脑。

[iii] 自然。

[iv]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43页。

《哲学小辞典》9.45 费尔巴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