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迈向世界一流导弹驱逐舰队列
本文较长,约2000字。
10月15日,The War Zone独家报导,美国海军向其证实正在探索数个维持DDG-1000朱姆沃尔特空中和水面搜索能力的替代方案,目前暂未做出决定;另一方面,洛马海军水面任务系统分部的主管里奇•卡拉布雷斯告诉The War Zone,美国海军正在考虑用EASR替代SPY-3,同时表示如果美国海军感兴趣,洛马还可以为DDG-1000加装虚拟宙斯盾,使其具备宙斯盾舰的能力。

结合近两三年为DDG-1000增购SM-2 Block IIIAZ、整合SM-6 Block IA和MST(海上攻击战斧)、重新采购相控阵化卫通天线这些动作来看, 美国海军正充分挖掘DDG-1000的价值,多年来因为各种原因而被妥协的性能也在一步步补回去,因此SPY-6上舰与否只是时间问题,这条新闻的出现是意料之中的事。

洛马点名提到美国海军考虑的雷达中有EASR,而EASR中适合DDG-1000的选择无非就是三面阵构型的SPY-6(V)3;SPY-6(V)3作为一款增益超过SPY-1D(V),采用GaN半导体的数字阵列雷达,对比原计划安装的SPY-4这么一款增益和SPY-1D(V)持平,采用GaAs半导体的模拟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定位和作用类似,但是性能方面是全方面碾压,如若上舰那DDG-1000的探测能力其实只会比当初还要强得多,而且得益于批量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SPY-6(V)3价格只有SPY-4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谓经济实惠。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DDG-1000的初始设计中,X波段的SPY-3和S波段的SPY-4所组成的DBR(双波段雷达)分工时,导弹中继引导的工作是一直是由SPY-3负责的,因此美国海军才会在21世纪初就着手研发适配SPY-3,X波段的JUWL(联合通用武器链),用其对现役防空导弹加以改装供DDG-1000和CVN-78福特使用,因此SPY-4取消并不是促使DDG-1000需要特供版防空导弹的原因。

在美国海军水面舰队的现有体系中,DDG-1000是作为水面作战群的旗舰带队执行打击任务,而不是围在航母身边为其打伞的,因此升级重点都是围绕攻而不是防;考虑到具备IAMD(一体化防空反导)能力的伯克数量在不断增长,未来几年的军费预期不会有实质增长,对三艘DDG-1000进行改装并赋予IAMD任务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因此性能完全满足需求还相当便宜的SPY-6(V)3最有可能入选,而阵面更大的SPY-6(V)1和SPY-6(V)4对照之下就显得性能过剩了,如若没有重大变故,上舰几率渺茫。

相当有意思的是,目前透露的消息是美国海军好像并不是打算用SPY-6填补SPY-4的空缺,和SPY-3搭配使用,而是要把SPY-3一并取代;如此一来会带来不少影响,DDG-1000可以免去现在需要改装特供版防空导弹的麻烦,但也意味着DDG-1000失去了为导弹提供末端照射的能力,同时中继引导改用主流的S波段数据链,此前改装的特供版SM-2 Block IIIAZ和ESSM Block I将会毫无用武之地,另外还要花钱整合主动雷达制导的SM-2 Block IIIC和ESSM Block II,同时对掠海目标和海面小目标的探测和分辨能力也会受到影响,这些情况和FFG(X)非常类似,让DDG-1000颇有一番大号隐身FFG(X)的既视感。

根据目前的消息,这还只是设想阶段,离实现还有一段时间,未来几年DDG-1000要同时兼顾部署和测试任务,更换雷达本身也不是一个小工程,由此推测雷达更换计划的实施不会早于2020年代中后期;而在2027年,原名AMDR-X,现在披上新马甲的MMFCR(多任务火控雷达)将会交付美国海军,DDG-1000完全可能用上,让SPY-6和MMFCR组成双波段雷达,解决取消SPY-3所造成的问题,也许这就在美国海军研究的其中一份替代方案之中。

由于现阶段SPY-6无一例外都搭配了宙斯盾作战系统,和DDG-1000上的TSCE(全舰计算环境)截然不同,所以作战系统和雷达的整合将会是一个大麻烦,最合适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在TSCE中插入宙斯盾控制SPY-6的软件模块,而虚拟宙斯盾就是最好的实现方式。

虚拟宙斯盾做到了硬件和软件的脱钩,通过跑虚拟机的方式运行,以减少对软硬件的改动;比起传统的升级方式花费更少、改造速度更快、空间占用更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是雷达,整套宙斯盾都可以在其它作战系统上运行;美国已经着手在DDG-78波特的现代化升级期间加装虚拟宙斯盾,使其可以用基线5跑虚拟机运行基线9,DDG -1000也可以用TSCE跑虚拟机的方式运行基线10和SPY-6,并摇身一变为宙斯盾舰,在非宙斯盾舰上装备虚拟宙斯盾是个必不可少的考验,对美国海军在2030年代实现所有水面舰艇装备一套在基线10基础上发展的ICS(一体化作战系统)的目标来说,意义重大。

本文转自L大,为其原创。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