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评价漫画《一人之下》581(618)话?

2022-06-25 08:12 作者:婺江墨客  | 我要投稿

写在开头

正如笔者在上期分析中所提到的,天国真正最为致命的陷阱在于磨灭人的心性。只要回头,华金纳就会出现在眼前,一切重新归零,反复数次之后,当人提起的欲望被“天国”反复揉碎之后,心态崩溃只是表象,离开天国后的暴虐也不过是区区后遗症而已,真正被毁掉的其实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平常心”

剥开天国光怪陆离的外衣,隐藏其中的却是米二关于心性和欲望的探讨。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慧开
平常心破灭就是崩溃的开始

观前提醒:

1.下文是以《一人之下》漫画为基础做的衍生解读,绝对不代表米二及漫画的观点。
2.关于文中提到的宗教教义观点,仅代表笔者的浅薄认知,带有浓厚的主观倾向,目的仅是为了更好的解释笔者的个人观点,希望大家不要在现实生活中拉踩对骂,笔者概不负责。

真实的“天堂”

漫画中的天国里什么都没有,没有疼痛、疲劳、困乏、饥饿,所以贝斯迪亚的评价是对的,华金纳一族创造的天国确实实现了无数宗教幻想中的“天国”。而且相比赵念当初沉溺的“贪禅”,这个天国同时摒弃了一切内外在的刺激,强迫每一个“天国”中的人被动进入“舍念清净”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天国”却无限接近于,笔者眼中宗教“天堂”的终极形态。

“天堂”的终极形态

在世界各国早期宗教发展的历程中,人世间的一切苦难正是凝聚凡人信念的动力源泉,宗教的产生离不开苦难。苦难中受到痛苦的人们,极力地想在现实的残酷中寻得一片精神的乐土,找到一种超越于现实的寄托,来获得能与苦难相抗衡的力量,于是世人偏爱于选择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存在,而使自己找到存活在这充满苦难的现实世界的理由,这个时候,宗教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三大宗教

宗教对人生苦难的态度,笔者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面苦难,超越苦难。

诚:直面苦难

所谓直面苦难,就是要正视苦难,把苦难当做人生必然会出现的一个事实存在。基督信仰和佛教信仰是不回避苦难的,基督信仰认为人生来是带罪的,是必须承受痛苦的,而苦难的源头是由刺激产生的犯罪(偷吃禁果)。

神所创造的万物都甚好——《圣经·创世纪1:31》
自从始祖(亚当、夏娃)违命,罪就进了世界。本是乐园,竟成苦海。人要终身劳苦、汗流浃背,才得糊口。大地亦因人的罪过而受连累、遭咒诅,以致不再给人效力,更长出荆棘和蒺藜。——《圣经·罗马书8:23》
基督教的天国

而在佛教中有个词,用来形容芸芸众生的苦难:“苦海”

佛教认为,世人将多在苦海之中,如果没有佛的救度,无由得救。甚至把人生分为八苦,人生皆苦的价值判断构成了佛教庞大思想体系的基础。

云何苦圣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中阿含经》
佛教的五蕴皆空

事实上,不仅仅是基督教和佛教,其他种种宗教的基础都是直面苦难,它们承认人世间存在苦难,而不是对苦难持否定态度,或者说是逃避、回避现实中的苦难。虽然佛教对现实社会明显地表现出否定的态度,但这并不表明它就对现实中的苦难持否定态度,而是在自我修行中直面内心的种种欲望,克服内心的所有妄念,达至明本心,见不生不灭本性的境界。

降服内心

刚:超越苦难

所谓超越苦难,这是宗教在看待苦难时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方式。相对于基督教趋向于选择消极承受的方式来达到超越苦难的目的,佛教则与道教相似,他们承认苦难,直面苦难,但是更表现出一种不愿接受苦难的状态。佛教和道教都重视修行,道教有“悟道飞升”的说法,而佛教则有"修行成佛"之说。

佛道的超脱者

这两种在中土世界盛行的宗教流派都认为苦难源于人有“七情六欲”。而要战胜苦难,摆脱苦难的束缚,就应该潜心修行,磨练心性,达到"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的境界,更甚者,摆脱世俗,当身上具有佛性或道法的时候,就可超越苦难,战胜苦难,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或是羽化飞升。

东方练炁:打磨身心

正如佛教有大小之分,小乘于苦难多重自救,大乘则主张普度众生;道教亦有丹鼎符箓之别,金丹不论内外丹均可助人修为长生,符箓则多为祈雨赐福拯救苍生。虽然不同的宗教在超越苦难方面表现的方式不同,但对待苦难时的积极主动的精神都是一致的。

佛道的超越苦难

伪:逃避苦难

正如某些原始宗教中的“异端邪说”,他们在对抗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消极的。这些原始的教义是建立在逃避苦难的基础上,以一切取巧的手段直接获得超越苦难的目的。这种“异端邪说”主张人们应该采用献祭、捐献钱财等旁门左道取悦于某个“教主”,甚至是靠嗑药来获取精神上的满足。

虚假的满足

正如漫画中那些痴迷于“贪禅”、“他化自在天魔咒”和“天国”中的人一样,这种依靠幻术、障眼法迷惑人的精神,制造出来“虚假满足”,并不能真正得到超越苦难的目的,反而让深陷其中的人更加的空虚痛苦。

更长久的痛苦

华金纳一族的先祖同样出于逃避苦难的目的创造了“天国”,在这样的天国里,没有了苦难带来的伤害、疼痛、饥饿、困乏、疾病,但是也同样消除了相对应的满足、舒适、喜悦、强壮,天国一成不变,天国中的人一成不变。

这门手段只剩下更多无法弥平的伤害。

一步登天的天国
达摩初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普济·《五元灯会》

达摩和梁武帝的这段尬聊非常有名,但在笔者看来这段对话恰恰证明了两人对于超越痛苦这个目标,完全不同的做法和态度。梁武帝看重形式,烧香拜佛,光施慈善,以为便是功德;然而自身的本性若是不开悟,身心均无着落,虽然日日礼拜也是徒劳,更遑论有的人三心二意,又有何功德可言呢?

而达摩作为禅宗初祖,则是选择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追求的是既完成自我、净化自我,又净化他人,普度众生。这种修行手段自然可以超越痛苦,证得功德。

岁月难磨平常心

自漫画578话天国开启至今,虽然天国内的时间对于外界来说不过是区区一瞬间,但宝儿姐在天国中却已经呆了足足27年。27年的时间对于任何一个凡人来说,都是足以改变太多事物的长度,洒脱总角改易不惑之人,不惑之人蜕变垂垂暮老,被岁月打磨的不只有外在的皮囊,还有内里的灵魂。

人的一生

但是宝儿姐在米二创作之出的设定就是道家理想状态的人格——“赤子”。

《道德经》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赤子之心,就是具有婴儿一样的纯洁无瑕的心灵,他们像孩子一样,往往带着天真、毫无挑剔的眼光观察世界。

纯洁的赤子之心是开放的心,不存在成见。纯洁的赤子之心是也吸附的心,喜欢更多的刺激,喜欢更广泛的接触。赤子之心除了纯洁、真诚、善良、自然等,还应该有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也就是用求索的心态,追求真理。

赤子之心是一种无法污染的神圣。

赤子之心

而赤子之心在表现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平常心”,也许有人认为平常心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但那只是表象,实际上平常心是有着赤子之心的人,对自己能力充分认识以后的一种态度。正如禅宗赵州法师所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平常心即是在一切环境当中不起分别执着,在一切行为当中不起分别执着,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当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若无闲事挂心头,一年四季各中不同的天气都各有各的好,全是心性千变万化的游戏,悟道者一概笑而纳之。

平常心:不起分别执着心

其实笔者虽然看宝儿姐和华金纳的对话忍俊不禁,但不得不说,宝儿姐实际上是在点化华金纳,华金纳却着了相,悟性不够,根本看不透。

写在最后

宝儿姐哼的歌

笔者反复哼唱许久,怀疑是Joel Adams的《Please Don't Go》一曲的前奏,15年的无限单曲循环啊,想想也替华金纳心疼啊,换谁也扛不住啊,放上链接,请各位音乐达人甄别一二。

考证不易,跪求点赞!!!关注!!!评论!!!谢谢!!!

如何评价漫画《一人之下》581(618)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