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008]-全金属狂潮机体百科!秘银篇

2023-08-06 13:30 作者:A_T_Engine  | 我要投稿

M9E GernsBack“卡恩兹巴克”(秘银式样)

在第四季中,M9的大腿装甲被修改成和强弩一样的样式,而在之前的动画和官方设定中二者的大腿装甲并不完全相同
早起设定中M9的形象

全高:8.4m(普通式样)

重量:9.5t

最大无补给作战时间:150h

最高行进速度:250km/h

最大跳跃高度:45m

固定武装:AM11 12.7mm chaingun  *2  

XM18线缆枪*2

动力源:Ross & Humbleton(罗斯&汉普顿) APR 2500a钯反应炉(2500kW/3300hp)

M9系列机体的发展史和技术规格在《MASTERFILE ARM SLAVE M9 GERSNBACK》一书中有极为详尽的介绍,汉化译本作者的微博已经在005部分有过提及,在此不做重复性描述。

目前认为秘银式样的M9E是世界上最早参与实战的第三世代AS机型,比美军试做测试样式还要早大概一年半,是“为了真正的精锐特种部队而设计”的机体,其外形则总被描述为“戴着飞行员头盔的矫健战士”。其设计偏向于“不被击中就是最好的防御”,因此格外注重运动性能,其机动性即使是多年后的美军M9增强式样也难以比肩。

秘银式样M9的肩盾是固定搭配的,并不是选装装备,并且全身各处都搭载了可以开启不可视模式的ECS组件,这一装备即使在十余年后似乎也没有被美军开发出来。

M9E的头部有特殊的“电子战式样”外壳变得更棱角分明,并且在后脑加装了大型的刀状天线,大幅增加了通讯能力和电子战性能。该修改型似乎是专门为梅丽莎·毛定制的,在设定集中也标明是“MAO CUSTOM”,所以广为流传的“指挥官式样”大概是误传,因为并没有记录标明同样的机型有被秘银的其他驾驶员使用过。

梅丽莎·毛专用机

M9D Falke“鹰隼”

Falke可以被译为“鹰”或者“猎鹰”,小说中通常取“鹰隼”的译法。


全高:8.4m

重量:10.3t

最大无补给作战时间:150h

最高行进速度:300km/h

最大跳跃高度:54m

固定武装:AM11 12.7mm chaingun  *2  XM18线缆枪*2

动力源:Ross & Humbleton(罗斯&汉普顿) APR 2500a钯反应炉(2500kW/3300hp)

M9D系列是M9开发计划中平行于E系列的另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E系列实际上由geotron电子公司主导开发,而D系列则是基于E系列的基础上由秘银主导开发。

开发计划中D系列将会是“拉姆达驱动器搭载型的M9”,但ARX系统的开发者,倾听者巴尼·莫拉塔上校自杀后,秘银的拉姆达驱动器项目开发进程也随之终止,因此D系列只生产了两台机体,其中一台便在正传中由贝尔夫冈·克鲁佐驾驶的系列原型机,另一台机体的归属和具体参数尚不明晰,本文中暂且认为正传中出现的克鲁佐的机体是经过调校以适应他本人习惯的机体,并不能代表D系列的预定水平,所以该条目只代表正传中出现的这一台机体,在下文中会将其称为“鹰隼”。

“鹰隼”的外形轮廓与M9E大致相同,但是在许多细节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头部与肩膀的差别最明显。“鹰隼”的头部相比M9E更加锐利,光学摄像机从单眼球形可转动摄像机改为与Arbalest“强弩”相近固定式的双眼摄像机,摄像机护罩颜色也从绿色改为了橙红色。在头部两侧保留对步兵机枪的同时加装了小型的刀型天线。肩部则取消了肩盾的设计,改为了形状更圆滑的卵壳样装甲,大臂外侧也有加厚的装甲。从设定图上看,“鹰隼”的四肢都要比M9E更粗壮一些,这或许也是它重量要比M9E更大的原因。

在文中提到,“鹰隼”虽然运用了与E系列相同的动力源,但是“······和强弩的规格相近,载荷更高一些”,结合设定画来看,“鹰隼”的大腿部和M9E不同,反而与后来的“烈焰魔剑”极为相似,所以推测“鹰隼”也搭载了与M9E相比出力更大的肌肉束组件。

原著中也提到,M9D Falke也被称作“独角兽型”,尚不清楚其表述方式是否为“unicorn”,该称谓也只出现过一次,并不是很重要的设定。


M6&野蛮人

秘银伯努利训练营中的训练用黑色RK-92和M6
秘银伯努利训练营中的训练用黑色RK-92和M6

秘银作为一个精英军事组织,在各地的训练营和各战队基地中都保有一定数量的旧式M6和“野蛮人”作为训练机或者教练机,其性能必然是劣于各国正规军列装机体的。在短篇《ENGAGE SIX SEVEN》和omf中也都出现了西太平洋战队使用M6的情节,其中就包括了训练用机和PRT运用的机体。目前认定其规格性能和美军列装M6差别不大,但M6A3似乎是美军独有的机体。


ARX系统

ARX系统是秘银研究部研究员巴尼·莫拉塔上校主导的一个关于强人工智能和拉姆达驱动器(以下简称为LD)的研究项目,莫拉塔上校同时也是一名倾听者,在其生前与同为秘银所保护的倾听者泰蕾莎·泰斯塔罗莎保持着深厚友谊的基础上略有暧昧的关系。

(以下是经过笔者和群友讨论后带有过度解读倾向的推论)

先说结论:ARX系统旨在研发“人工的倾听者”,也就是AL这样拥有人类相同的人格、情感与思维模式的强人工智能,这样的数据智能拥有驱使LD的能力。在005部分我已经讲解过:LD技术与omnisphere有着极强的关联,omnisphere作为“精神域”是依托人类这样的智慧生物而存在的,按照常理来说LD本不应该有人工智能插足的余地,但AL在最终卷中依靠自身和机体而非驾驶员独自发动了LD的力量,这说明AL同样拥有散发足以使LD启动的精神波的能力,这代表着AL也拥有了和人类一样可以被称为独立自我的特质。而显而易见的,AL属于无机的数据智能,其存在本身(仅数据)可以被复制量产,如果为他们(我认为AL这样的人工智能已经拥有人格和自我意识了,所以并不能再用“它”来指代)准备拥有LD和TAROS机能的机体,那么就可以制造出能使用LD的无“人”机。同样的,可以驱使LD也代表着这样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涉足并连接到Omni-Sphere,与需要在出生时打上tau波来建立交流渠道的人类倾听者不同,人工智能并不被这些所限制,所以他们都是“人工的倾听者”,只要愿意就可以像雷纳德·泰斯塔罗莎那样随心所欲使用LD的力量。那么可以推断,根据实际情况而言,AL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良宗介精神模型的拷贝,是不会被苏菲亚所影响或者控制的,那么对于她来说,这样的“人工的倾听者”对她的计划而言是极为危险必须加以排除的不可控因素。

itb中,由泰莎提到的“倾听者之间通过Omni-Sphere进行的交流是极为危险的,很容易造成双方人格以及记忆的混乱”这一设定作为伏笔,表面上看在后续的剧情中并未进行伏笔回收。这在一向严谨的全金故事中是很不合理的,所以我们推理认为,这一设定的伏笔实际上就是“巴尼触及了耳语的禁忌而发疯自杀”和“小要被苏菲亚附身”这两个情节,后者会在人物志和情节解析部分详细论述,本条目我们先讲解前者。

同样先说结论:巴尼所谓的“发疯”实际上是在Omni-Sphere中与苏菲亚的精神进行了融合导致的。在dbd中提到,巴尼曾经在AL的系统中给它未来的驾驶员留下了这样的留言:“······旗帜升起来了。这是最坏的情况,因为我可能已经死了或者残废了。我决定把这个装置留给AL未来的主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AI。他是LAMBDA系统的共生。他还只是一个蹒跚走路的婴儿,但是可以学会高兴和悲伤。请信任他,把他当作一个朋友。”这代表巴尼在“发疯”前就已经知悉自己可能会面临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可能在精神完全被控制的情况下发生,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巴尼仍保留了一部分正常的心智或者说并非被剥夺了全部的身体控制权。上文我们已经论证了:ARX系统如果全面完成,对于苏菲亚而言是极大的威胁,那么在巴尼“不小心触碰到耳语的根源”与她的精神所结合后,苏菲亚发现了ARX系统的存在,所以她决定毁掉巴尼的身体和他的工作成果。因为同在一个身体中,巴尼的意识当然也察觉到了苏菲亚的想法,他已经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所以趁着还有一定意识在AL的系统中留下了遗言。苏菲亚则试图驱使这具身体来摧毁AL的核心,被阻止后便“自杀”了,身为游荡在Omni-Sphere中意识体的她当然没有因此消失,而巴尼则被定性为“精神错乱后自杀”。

以下介绍ARX系统中包含的机体:


ARX-1~ARX-5

根据mmd中的描述,截止至ARX-5的试验机实际上都是一坨“特殊器材的结合体”,如果做个类比的话就像将计算机的CPU单独拿出来研究测试。原文中有如下表述:“······能引发惟有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才好不容易能测出来的那种‘超常现象’(也就是Omni-Sphere对现实世界的微小干涉现象,但是比人类能引发的规模更大,所以能被观测到--笔者注)而已”,这样的表述也佐证了我刚刚提到的:ARX系统一开始的目的就是研发“人工的倾听者”这项猜想,截止到这里的进度虽然离实用化还遥不可及,但是至少证明了这个开发思路的可行性。


ARX-6 “戟”

是将该ARX系统(也就是最初的AL)搭载到经过改造的M6上所得到的机体,改造的详细内容尚不清楚,但大概率是和后来的ARX-7一样进行了“······骨架用钛合金和陶瓷的之类的复合材料制成的,可其中的中心部分嵌着奇怪的材料。细微的结晶,简直像是神经系统一样的复杂构造”这样用于LD搭载机上的结构。ARX-6被认为初步达到了可以实用的机能,因为这相当于是将搭载了意识的大脑安置到人形的机体上。ARX系统的核心后来转移到了ARX-7上,ARX-6机体的剩余部分并未提及下落。


ARX-7 Arbalest“强弩”

Arbalest一般指强力中世纪弓弩,用钢制的弓投射石块、金属球或者箭矢,是一种攻城器械,在小说中一般译为“强弩”,也有资料音译为“亚帕雷斯特”或“阿帕雷斯特”,本专栏取“强弩”这一译法。

全高:8.5m

重量:9.8t

最大无补给作战时间:100h

最高行进速度:250km/h(推测大于该值,但具体数值尚不清楚)

最大跳跃高度:45m(推测大于该值,但具体数值尚不清楚)

固定武装:AM11 12.7mm chaingun  *2

  XM18线缆枪*2

动力源:Ross & Humbleton(罗斯&汉普顿) APR 2500a钯反应炉(2500kW/3300hp)

“强弩”是ARX系统的第七台机体,也是秘银溃散前所拥有的唯一一台LD搭载机。事实上“强弩”与ARX-6“戟”都是实验机体,只是“强弩”的完成度更高,其搭载的ARX系统核心也达到了“勉强能用”的水准。“强弩”是把ARX系统和TAROS与LD装在M9规格的机体上所得到的LD搭载机,除了骨架的很多零件和武器都与M9可以通用,虽然“强弩”的骨架也可以很好的兼容M9的四肢或者躯干零件,也能使用M9所运用的武器,但如果骨架被替换了就不能再使用LD的功能了。

“强弩”的外形轮廓比起“鹰隼”而言更贴近M9,主要的外形差异集中在头部、肩膀以及后背。“强弩”的头部是固定式的双光学摄像机,其形状和排布位置都与人类的眼睛相近,面部装甲的布局也和人脸相似,在脸颊前段设置有两个小型的机械夹具,可以用来挂载武器,最常挂载的是对战车匕首,也曾有过挂载霰弹炮的记录,常被描述为“像是影视剧中衔着卷轴的忍者”,头部两侧也保留了对人机枪的设计。强弩的肩部取消了肩盾,取而代之的是内藏了折叠式散热板的机械展开构造,背部也搭载了相似的结构,可以在使用LD机能的时候展开8块长条状散热板以对机体进行冷却。

itb中提到,强弩上搭载的LD组件由以下这几部分组成

第一,是装在驾驶舱内,叫做『TAROS』的装置。(其详细设定已经在005部分有过介绍,不再赘述)

第二,是作为λ驱动核心部位的小型冰箱大小的机构。

里面的管状物内装着散发着七彩颜色光芒的流体,可具体发挥什么作用还是不清楚。发动λ驱动的瞬间似乎会消耗大量的电力,为此机体加装有预备电池。虽然已经判明此机构直接连接着机体的AI『AL』,无论如何解析都无法弄清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三,是支撑机体的骨架。

基本上和M9一样,是用钛合金和陶瓷的之类的复合材料制成的,可其中的中心部分嵌着奇怪的材料。细微的结晶,简直像是神经系统一样的复杂构造,当电流通过时就会变成另一种模式。

根据文中的描述,ARX系统的核心组件收纳在机体腹部。

“强弩”除了能使用LD之外的其他性能参数与M9并无太大差别,但其肌肉束出力会比M9大一些。

剧情中提到,一般的涂料无法长久附着在“强弩”的机体表面上,这种现象被推测是LD所引起的。


ARX-8 Laevatein“烈焰魔剑”

Laevatein一词取自北欧神话,事实上北欧神话中并没有明确说明Laevatein是什么种类的武器,不过在日本会倾向于认为它是被火焰巨人苏尔特在诸神黄昏中挥舞的,一柄周身燃烧着火焰的圣剑,拥有烧毁整个世界的力量。在小说中通常取“烈焰魔剑”的译法,这一译法很可能是由小道姐首先使用的,也有资料将其音译为“莱瓦汀”或者“列瓦汀”

全高:8.7m

重量:10.3t

最大无补给作战时间:30h

最高行进速度:300km/h(推测大于该值,但具体数值尚不清楚)

最大跳跃高度:80m(推测大于该值,但具体数值尚不清楚)

固定武装:GAU-19/S 12.7mm minigun*2   XM18线缆枪*2

动力源:Ross & Humbleton(罗斯&汉普顿)PRX3000试做型钯反应炉(4800kW)

ARX-8 Laevatein“烈焰魔剑”是ARX-7 Arbalest“强弩”的后继机体,同样移植了寄宿着AL的ARX系统核心组件。这架机体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人工智能的AL自己设计出大致方案,由倾听者库丹·米拉细化设计并辅助制造的,因为彼时的秘银已经溃散,只剩下西太平洋一支战队还在奋战。根据前置剧情的描述,早在itb时期,“强弩”还存在的时候,其专用组件就已经仅剩不多,而且由于巴尼·莫拉塔的死亡没法再制造了,尚不知道制造“烈焰魔剑”零件的供应渠道,也有可能是同样身为倾听者的库丹·米拉提供了相关技术。

“烈焰魔剑”的设计思路可以说是极为简单粗暴的,用中国的俗语形容的话便是“一力降十会”或者“力大砖飞”。搭载在这架机体上的试做型钯反应炉是由罗斯&汉普顿公司生产的,功率在4800kw或者更高,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普通第二世代AS的三倍或者普通第三世代的两倍。“烈焰魔剑”所搭载的肌肉束出力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机体也高的惊人,因此四肢也更粗壮,在LD机能的加持下,“烈焰魔剑”甚至做到过推举超过1500t的重量。

不过由于搭载了这样超高功率的发电机和驱动组件,以及性能更好的LD组件,“烈焰魔剑”的机体框架内就没有多余的空间搭载不可视模式的ECS以及M9系列那豪华的电子战设备了,单体作战时间也缩短到普通M9的五分之一也就是30h。可以说除了超强的运动性能和压倒性的机体出力外,“烈焰魔剑”实际上是名符其实的缺陷机体;如果说“强弩”是穿戴了各种先进装备,拿着配件繁多的步枪,武装到牙齿的特种兵的话,那“烈焰魔剑”便是上面硬焊接上了坦克炮与M2重机枪,外面还贴了一层爆反装甲的武装皮卡。虽然缺乏了电子战组件这些精密设备,但“烈焰魔剑”暴虐的力量再加上以超高功率支持的LD,这些足以弥补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了。

“烈焰魔剑”在机体的肋部组件,通常是M9安置ECS透镜和内藏武器挂架的位置安装了左右各一只辅助机械臂,由AL控制,进行换弹或者拿取对战车匕首这些辅助作业,也可以握持并使用武器。“烈焰魔剑”并没有沿用强弩的折叠式散热板设计,而是像汞合金制的“地狱君王”一般在头部安设了马尾一样的散热索,在进行强制冷却的时候会散发白炽的光芒。

“烈焰魔剑”的固定武装事实上还包括了一门苏厄德兵工厂生产的165mm多用途爆破炮,这样的口径甚至超过了主战坦克,在安装长炮管组件后射程高达30km。

从not起,“烈焰魔剑”还额外添置了名为“妖精之羽”的拉姆达驱动器反制设备,该装备已经在005章节有过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


[008]-全金属狂潮机体百科!秘银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