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志《史记.滑稽列传》古章新读(全篇集)

2021-10-22 22:34 作者:菠萝的自我救赎  | 我要投稿

导言:《滑稽列传》,我以为是历史趣味人物笑话之类,但看去司马迁理解的滑稽跟当代的滑稽并不一样,司马迁所说的滑稽似乎是指能言善辩、能说会道,为人处世八面玲珑的非正统人才

一、淳于髡传:战国火车王

故事大致讲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叫淳于髡的机智男通过三个事件的完美处理成功上位成为齐威王(前356-前320最信任的幕僚宾客。

事件一典故“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事件开头就交代3个线索印证下文淳于髡是如何把握齐威王性格成功上位:

1、当时齐威王非常好酒又不务正业,夜夜笙歌荒废朝政导致国家领土被别国慢慢馋食;

2、齐威王此人脾气应该不太好而且爱装13,喜欢听话里有话的隐喻不爱听明白话,导致朝中官员没人敢谏。

3、交代了这个身高不足一米六样子长得也很一般的山东赘婿淳于髡这人呐风趣幽默且能言善辩。

事件的发生过于顺利导致我觉得是有点夸张成分,当然咯文章主要是描述淳于髡这人非常善于不伤领导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劝勉谈话,大概就是一天髨哥看不下去了问齐威王:“有只鸟三年没飞没叫是啥鸟?”王曰“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突然就GET到点醒悟然后发奋图强延续了齐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事件一就如此点到即止了。

事件二:出使赵国搬救兵;

事件二也做了线索铺垫就是齐威王这人格局有点小

既然是搬救兵就属于救命性质了,但齐威王给出的佣金让髨哥看不下去了遂讲了个故事笑讽道:“我看到一个农民只拿着一只猪蹄和一壶酒就去祈祷五谷丰登猪笼入水,这不是很可笑么?”

齐威王听后又明白了,加大力度加十倍佣金让髨哥去搬救兵,结果就是赵国出兵楚国退兵化解了一次危机,齐威王对髨哥的信任感大大增强了。

事件三:机智化解酒局,成功上位首席PR(公共关系)

事件三铺了一条暗线大概可能是齐威王这位领导酒品不太好,大家都不敢跟他喝酒怕他喝多了出啥岔子。

经过前两次事件后,齐威王对髨哥信任感大增说要请髨哥喝酒,就问髨哥你能喝多少?髨哥说有时候一斗醉有时候一石醉(具体单位是多少不清楚,根据当时候的酒度数可能是相当于现今1瓶啤酒到10瓶啤酒的量吧),领导一听愕然问WHY?

淳于髡传精华就在以下内容,原文自行百度。髨哥此时已经是基本拿捏准了这位领导品行(仅是文中的线索比较爱装好面子、格局较小、好酒但酒品差、不能明言故也不善言)非常知道这位领导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幕僚就是一位机智的企业公关。

如是跟齐威王讲了一段话大概表达了几个意思:1、酒能喝但得看场合,严肃场合谨慎喝,欢乐场合尽情喝;2、喝酒误事,喝得越多越乱来,尤其作为领导更不能喝多;3、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劝诫勿骄勿傲原文表达地更有文学性,值得细读

威王听了髨哥一番言论之后,觉得很对头便取消了酒局且以后也不作无谓的酒局,并把髨哥留在身边作上宾,只要有重要应酬威王就叫上髨哥坐在一旁,到此淳于髡故事结束。

事件四、弄拙成巧,满嘴跑火车的淳于髡

褚少倾后记载了淳于髡的一个小故事,记录他怎么把死事说活。

原文释意: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一次齐王让淳于髡带着一只很名贵的鸟出访楚国,结果中途鸟走了,他只好拎着笼子跟楚王说了一段忽悠的话,大概意思是:“我不忍心这鸟受渴,放它出来喝水结果跑了。我想自杀,但又怕别人说你楚王因为一只鸟使士人自杀。我有想过买一只类似的给你,但这就是欺君。我想逃亡,但又怕伤了两国感情。所以来跟您请罪了!”楚王说:“好!齐王有这样忠信的人。”用厚礼赏赐给了淳于髡,比那只鸟贵重许多。

点评:髡哥第二回出现在《滑稽列传》,在首篇《淳于髡传》里已经有提及淳于髡是多么滑溜,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但是呢这个忽悠的水平是值得大家参考学习的,毕竟把一件死事说活,说得符合逻辑,还能有人愿意买单也不是简单事。

二、优孟传:一名音乐家的自我修养

列传开篇即说“优孟,故楚之乐人也”,这首先说明优孟这人出生应该很卑微,乐师、舞师这类职业在春秋战国时候应该属于不入流的行业(就是正常理解是连说话的份也没有)。

具体优孟这人如何从一个卑微的职业跃进到能与君王宰相进谏交好的状态在文中过并没交待,我也百度了一下也没清楚交待只说他是楚国宫廷的老艺人。只能猜测说优孟这人身上有些士大夫欣赏的特质故与之交往并举荐成幕僚。

从列传中两个事件中虽然不全面但也可以认识到优孟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事件一:楚庄王葬马

司马迁描写历史人物还是很有水平的,虽然列传主角不是这人但从事件的过程中读者只要稍微琢磨一下就发现言行之中评价的是另外一个人,在两个事件(仅传记中的事件)中可以发现楚庄王这位领导个性有点愣有点不太识大体甚至说有点昏庸,但胜在脾气好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并马上改正,这种个性比较柔和的领导比较容得下能干能事讲真话的下属沟通成本低),正因楚庄王这种“知耻近乎勇”与“有容乃大”的个性使楚国当时顺利跃到“春秋五霸之一”。

事件一故事大概就是说楚庄王养了一匹马非常喜欢把它当成儿子一样,供它吃好喝好住好结果胖死了,庄王很伤心要按照士大夫的礼数进行安葬群臣反对但无效,并立flag说这事谁说谁死,随后主角优孟出场在楚王前哭得如丧考妣连楚王都吓到了问他啥事,优孟说你既然那么喜欢这马应该按照君王之礼去下葬咯,并说了一通奢侈操作。楚王听得羞得脸都想埋地下了并问“竟然那么严重么?那咋整你说?”优孟回道:“好好烹了吃了下葬!”楚王听了好像确实是那么回事,就把马交给厨房处理了,大家也就不再议论这事了。

事件二:孙叔敖之子

事件二开头交待了一个情节“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说明了优孟这位名不见经传的老音乐人的品行是出了名的好,连孙叔敖这种位高权重的人也愿意结交并给予照顾,这应该也是他从下九流职业跃升为幕僚的主要原因吧。

事件二讲的是一代名相孙叔敖死了但他的儿子贫困潦倒劈柴为生,孙叔敖临终嘱咐他儿子要是见到优孟就说自己是孙叔敖之子。优孟就领着孙叔敖的儿子训练成原来孙叔敖的样子领到楚王面前,楚王竟然想继续封他为相。优孟回家跟老婆讨论后直接跟楚王劝谏(原文文学值得品读)大概意思是:楚国这宰相不当也罢,孙叔敖多年勤勉清廉让楚国走上称霸之路,然而后代却只能劈柴为生这官当得实在没意思。

楚王听完之后觉得非常羞愧不仅对优孟表示了歉意,而且马上召见孙叔敖儿子进行封赏并供养了数十载,事件二结束。

事件主要三个人物

1、楚庄王:优孟登场前楚庄王似乎并没意识到的错误并未对有功之臣身后事照顾到位,无为操作确实会寒了下面认真干事人的心,好在优孟劝谏后马上认识到自己错误并马上改正,只能说楚庄王这人踢一脚走一步昏而不庸吧

2、孙叔敖:当宰相当得可以把自己儿子差点穷死的,说明孙叔敖为官非常清廉不结党营私亦不任人唯亲导致死后家贫如洗,也可能知道楚庄王为人比较懵所以临终前跟儿子嘱咐去找近侍优孟

3、优孟:从事件一二可以推测出虽然优孟在朝中并不身居高位但对楚庄王说话还是比较有分量的可能是内侍之类的角色,而且为人重情义事件二第一句能透露出孙叔敖在朝中可能是提携过优孟,优孟重新提携他儿子当是报当年恩。

总得来说,出身卑微名不见经传的优孟凭借自己正直能言的品行赢得了当年楚国高层上下的信任

三、优旃传:小矮人大智慧

“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开头即交待优旃这人的出身非常卑微,倡人就是耍杂技的而且还是个侏儒,毫无疑问是位见过很多苦难的人,不过此人生性乐观比较幽默,为人说话三观也比较正。

本篇传记用了三个事件描述了这位小人物虽然身高很矮地位低微但说起话来挺“有道”,反衬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无道”

事件一:智休盾牌兵

有一天宫廷置酒席,会逢天降大雨把执勤的卫兵都淋湿了,优旃看着他们一个个成落汤鸡挺可怜的问他们想休息否?卫兵们都希望可以休息,优旃对他们说“一会醒目点精神点我喊你们就立马回应。”不一会殿里酒宴热闹起来了这时候优旃叫道“盾牌兵!”“到!”然后装作得意洋洋地说“你们长得高只能外面淋雨,我那么矮的人却可以休息哈!”秦王听后便让卫士轮班站岗,事件一结束。

通过事件一可以知道优旃这人心肠软看不得别人受苦,善于饰演“小丑”通过傻楞附和地方式不经意地提出意见。

事件二:秦始皇扩猎场

秦始皇一天突发奇想想弄一个横跨几个省份的猎场,这时候优旃跳出来兴高采烈地附和道“好啊好啊!这样以后就靠小动物来抵御外敌了!”秦王听了这有意无意的话非但没生气反而还把这个大工程作罢了。

这事件让我比较惊讶的是,如此出言讥讽秦始皇按照他那暴烈的性子正常人都死上十回八回了,秦王非但没生气反而还把这念头打消了。我只能说优旃在秦宫里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秦始皇压根没把他看作人,只是身边的一个吉祥物罢了,以至于有时候他忽然冒出来的一些话秦王也只是觉得是童言无忌罢了,正常人怎么会跟一个玩具较劲呢?

事件三:秦二世漆墙

时间来到了秦二世时期,一天他也突发奇想把城墙重新粉刷一次,在古代这可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这时候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优旃再一次跳出来兴高采烈地说道“好啊!早该这样了,虽然劳民伤财了一些但把城墙弄漂亮了敌人来了也爬不上来,就是不知道哪里找那么大的房子去烘干这些漆。”二世听了他傻楞傻楞的话自己也笑了便取消了这计划。

从事件二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秦宫已经没人敢对暴政发言进谏,只能靠皇帝身边一个小丑以开玩笑地方式去化解暴政,能体现当时秦朝的集权力度是多么严酷,政策多么不得人心。

不久后秦国被灭,优旃归汉,善终。

也算是对这位心怀慈悲的小人物在乱世里最好的结局了。

四、东方朔传:汉武帝身边的机灵鬼

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奇人,在我们高中的语文课本里和各种影视作品里面都有出现过的,他叫东方朔。

东方朔传并非司马迁原来的《史记》所载,而是来自同时代同朝为官一位叫褚少孙的人补充上去的。司马迁死后,《史记》在流传过程中篇章有所遗失,褚少孙做了部分补充和内容修复,才看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史记》,他对《史记》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需要被后人认识。

在《滑稽列传》中,司马迁原来流传下的篇章只有3位人物的故事,显得单调。褚少孙补充了与他年代较为接近的六篇比较符合史实的生动故事,丰满了《滑稽列传》的故事内容。

事件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职场达人东方朔

1、原文释意:“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

汉武帝时候,齐地有个人叫东方朔,喜欢看各种古书,研究儒家经典,也非常广泛地阅读诸子百家的书。

点评:背景交待了东方朔这个人不死板并非腐儒,好奇心比较强,知识涉猎比较广泛

 

2、原文释意:“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

东方朔初次到达长安时,到公车府给皇帝进谏,用了三千个木简。公车府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得动书简。汉武帝看看停停做做记号,用了两个月才看完。汉武帝随后就给了他一个官,大概是现在秘书的角色。

点评:比较有性格的投简历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而且还挺有水平,不然汉武帝怎么会赐官给他呢?能感觉东方朔这人比较能来事

 

3、原文释意:“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担揭而去。徒用所赐钱帛,取少妇于长安中妇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钱财尽索之于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

汉武帝多次召见他谈话,但东方朔从来没有让汉武帝感到不高兴。汉武帝时常赐他饭食酒肉,吃饱,余下的他直接放怀里打包走人,衣服都脏了。多次赐丝绸锦缎,他也是提起就走人。东方朔专门用这些赐予的钱财锦缎,去娶长安城中年轻漂亮的妇女。大多娶了一年就休了,再换一个。汉武帝所有赐予他的钱财都花在女人身上。皇帝身边的人都叫他“狂人”。

点评:东方朔这个人可以说是不修边幅,也不太顾忌社交礼仪。比较好色但很大方,换老婆和女朋友的速度跟现在的王思聪差不多。当然,他是有意为之还是放纵自我,下文他自己会给出解释,但不论怎么说他活得是真的潇洒。

 

4、原文释意:“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朔任其子为郎,又为侍谒者,常持节出使。朔行殿中,郎谓之曰:“人皆以先生为狂。”朔曰:“如朔等,所谓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旁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汉武帝得知了就说:“如果东方朔当官没有这些荒唐的行为,你们怎么能比得上他!”后东方朔保举他儿子当官,应该是类似目前董事局秘书的官位,常常奉命出差。一天东方朔经过殿中,郎官们对他说:“人人都以为你是个狂士愣头青。”东方朔则回答:“像我这样的人,就是朝廷里的隐士。古时候的隐士,都是躲在深山之中。”东方朔时常坐在酒席中,喝爽了,就站起来自嗨一下得意地唱道:“隐居在俗世中,避世在金马门。朝廷上就可以保全自己,何必隐居深山和茅庐之下。”所谓金马门,就是衙署的门,门旁有铜马,所以叫金马门。其实就是把自己比作板凳人,做最佳第六人或锋位摇摆人

点评:东方朔以身示范,诠释了在官场和大型企业的为官之道。才华与本事是立身之本,甘愿自贬,不作出头鸟,身位始终保持可高可低,进一步可以参与大事,退一步可以潇洒过日子。非常清楚自己的职场定位和目的,始终保持着一种担最少的责任拿最大的利益的心态,实实在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对上,不让领导猜忌。对下,周边同事与你相处也感到舒服,没有什么威胁感。在成熟企业里,东方朔这类型得人应该算是如鱼得水。但反观这种滑头的员工在初创或迅猛发展的企业里却未必合适。

事件二:识破套路,引经据辨,暗抬身价

1、原文释意:“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

一次正值朝廷召集宫里的博士先生意事,大家一同诘难挖苦东方朔,说道:“当年苏秦、张仪偶遇大国的君主,就能位居大卿宰相的位置,恩泽流传后世。现在您老人家研究先王治国之道,仰慕圣贤的道义,又精通《诗》《书》和百家学说,学识渊博不可胜数。又有学术著作,自以为国士无双了,真可谓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思辨敏捷心有大智慧了。然而你又尽心尽力地侍奉皇帝,旷日持久十多年了,但官位不过还是秘书,不过是个近卫。你说是不是因为你的行为不检点呢还是别的原因?

点评:这种事在职场里面往往是一个套路。同事正常情况不会无缘无故吓起哄挖苦或者替你可惜,更多的可能是故意挖坑或者领导有意试探,尤其在那么多人面前,要是说出一些不忿或消极的言语,就会传到整个公司包括领导的耳朵里。我们且看东方朔如何破解套路。

 

2、原文释意“东方生曰:“是国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义,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上观许由,下察接舆,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常也。子何疑于余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这里不作具体解释,是东方朔自述的一段彩虹屁,原文的文学表达水平非常精彩建议大家细品,大概表达了两个意思:(1)此一时非彼一时。过去是乱世,百废待兴,人才稀少,诸侯列强对人才自然视为救命稻草。但现在是太平盛世,在武帝优秀治理下恩泽四方,百业兴旺,天下归心,人才多不胜数就业无门,才华都没机会施展。假如张仪、苏秦和我在同一个时代,他们连个小官小吏都当不上,更何况能当皇帝的秘书?(2)是金子总会发光,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难不成因为就业和晋升困难就不自我加强学习了么?姜子牙等了七十二年才等到了周文王,现在暂时怀才不遇的人更应该加强自我学习等待伯乐。

点评:东方朔自捧自擂的一段话顺利化解了同事们的集体挖坑,让尴尬的变成对方,让在场同事感觉自己格局小了。不仅赞美了领导是多么优秀,还顺手赞扬了自己勤勉尽忠,传道领导的耳朵里是多么爽。没说一句脏话却引经据典骂了一群人。东方朔说话水平很值得大家学习,但未必学的来,共勉吧。

事件三、因势利导,忽悠鬼才

原文释意:“建章宫后阁重栎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诏东方朔视之。朔曰:“臣知之,愿赐美酒粱饭大飱臣,臣乃言。”诏曰:“可。”已又曰:“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诏曰:“可”。于是朔乃肯言,曰:“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故谓之驺牙。”其后一岁所,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乃复赐东方生钱财甚多。”

这是一个忽悠的故事,就是皇宫中有一只奇怪的动物,汉武帝问了很多有学识的人都不知道是个啥,随后让东方朔来瞧瞧,殊不知东方所却卖起了关子,跟汉武帝要了酒食良田赏赐,才说道这动物叫“驺牙”(不知道是不是他吓编的),寓意着远方有前来投诚归顺的。后来匈奴浑邪王果然率领了十多万人来归降,汉武帝就赐予了东方朔更多的财物。

点评:我相信东方朔并不是在瞎忽悠,而是掌握了一定的事实依据,只是找了个机会顺利借题发挥。作为皇帝的秘书,他对边疆战事应该也是了如指掌,也知道皇帝当时心里可能就是非常关注这个事,因势利导索要赏赐,借着一件无关紧要的说了皇帝一个想听到的话,结果就是猜错没事猜对有奖。这种才思敏捷还真不是普通人学的来,咱们只能欣赏一下古人的智慧。

事件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原文释意:“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东方朔临近人生尽头时,一改平时得幽默,借用《诗经》的话一本正经地劝谏汉武帝远离巧佞之人和谗言是非。汉武帝不解感觉很疑惑“今回顾东方朔,难道只是个巧言善辩的人么?”不久东方朔就去世了,古书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点评: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晚年的汉武帝因为迷信巫蛊做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一度导致全国和朝政大乱。临终的东方朔一改他日巧舌如簧、明哲保身的形象,直接劝谏。虽然东方朔一生很滑溜八面玲珑,但是关键的事情上他从不含糊,至死也没忘报效社稷的为官初心,结尾的感叹也是《史记》对东方朔一个非常褒奖的评价。

五、散人列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人物一、东郭先生传:江湖混子,政治投机者

《滑稽列传》中记录得东郭先生并非我们平时熟知的那位傻憨的“东郭先生”,纯属名字雷同。傻憨“东郭先生”出自明代马中锡寓言书《中山狼传》,而《史记.滑稽列传》中的东郭先生却是一位人精。

1、原文释意:“武帝时,大将军卫青者,卫后兄也,封为长平侯。从军击匈奴,至余吾水上而还,斩首捕虏,有功来归,诏赐金千斤。”

故事开始是这样,汉武帝时候卫皇后的弟弟长平侯卫青,平定匈奴立了大功,汉武帝赏赐他金千斤。


2、原文释意:将军出宫门,齐人东郭先生以方士待诏公车,当道遮卫将军车,拜谒曰:“愿白事。”将军止车前,东郭先生旁车言曰:“王夫人新得幸于上,家贫。今将军得金千斤,诚以其半赐王夫人之亲,人主闻之必喜。此所谓奇策便计也。”卫将军谢之曰:“先生幸告以便计,请奉教。”于是卫将军乃以五百金为王夫人之亲寿。

卫青出宫门,齐地人东郭先生装扮成方士在公车夫侯差,当道拦住卫青的车马,拜上说“有事要跟你说。”卫青停车,东郭先生靠在车旁说:“王夫人最近新得皇帝宠幸,但家里很穷,将军得了千金,我建议拿一半去给王夫人得父母,皇帝知道一定很高兴。这是一招奇招哦。”卫青谢道:“幸亏先生把这计策相告,一定遵从。”于是卫青就把五百斤给了王夫人父母当赠礼。

点评:《史记》并没记载这位东郭先生有什么才华,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风水佬角色,恰好对路过的卫青进行了一次吹风投机行为,我相信他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做,而是有意识地对每个达官贵人都这么做,但这次竟然成了。这就好像咱平时见到路边算命的人跟你扯两句,恰好碰上一个大客户。所以说拉下面子,主动搭讪还是有好处的。


3、原文释意:王夫人以闻武帝。帝曰:“大将军不知为此。”问之安所受计策,对曰:“受之待诏者东郭先生。”诏召东郭先生,拜以为郡都尉。

这事后来经王夫人传到了汉武帝那,汉武帝说:“大将军是不懂这些事的。”问是谁教他的,回答说:“从侯差人东郭先生那得到的对策。”随后召见东郭先生,任命他卫郡都尉(类似于市公安局局长的位置)。

点评:从结果来看,这次政治投机是成功的。东郭先生押注也是过过脑子的,押注皇帝身边两个红人卫青和王夫人,说了一句没成本的提醒话,不经意地使两名权贵牵了个线,顺带把这个无关紧要的人提携了一下。


4、原文释意: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东郭先生应之曰:“谁能履行雪中,令人视之,其上履也,其履下处乃似人足者乎?”及其拜为二千石,佩青緺出宫门,行谢主人。故所以同官待诏者,等比祖道于都门外。荣华道路,立名当世。此所谓衣褐怀宝者也。当其贫困时,人莫省视;至其贵也,乃争附之。谚曰:“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其此之谓邪?

东郭先生长期在公车府待差,日子混得很差,饥寒交迫,衣衫褴褛。连鞋底都是穿的,脚印都留在雪里。很多路人就嘲笑他,东郭先生回怼:“谁会那么无聊去看人走雪路留的是是鞋印还是人脚印。”后来担任了两千石的官位,出入穿名牌,出门有旧时的同事来送行,一路尽显荣华富贵,名扬当代。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穷在路边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富贵了大家都争相依附巴结。俗话说:“良马因廋被筛掉,人才因穷相而被忽视。”不就是这个道理么?

点评:这段点评是故事启示的升华,也有点讥讽的意思。就是人呐不论穷贵都得注意形象,不然自自然然别人会看不起你。从文意看出褚少孙是有点看不起东郭先生不学无术、自我感觉良好、不可一世的意思,但无奈谁叫人投机成功飞上枝头变凤凰呢?

人物二、王夫人传:外愚内智,舍末逐本

原文释意:王夫人病甚,人主至自往问之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对曰:“愿居洛阳。”人主曰:不可。洛阳有武库、敖仓,当关口,天下咽喉。自先帝以来,传不为置王。然关东国莫大于齐,可以为齐王。”王夫人以手击头,呼“幸甚”。王夫人死,号曰:“齐王太后薨”。

王夫人病重,汉武帝亲自来探病问道:“你儿子应该封王,应该封哪呢?”回答说:“那就封在洛阳吧。”武帝回答:“不行啊,洛阳是军械库,大粮仓,又是天下交通要道。从先祖以来从来在这不封王。不过关东一带的齐地,没有比齐国更强大了,可以封为齐王。”王夫人掌拍额头说:“太幸运了!”后王夫人逝世,就称为“齐王太后逝世。”

点评:王夫人怎不知洛阳的情况呢?她是故意这么说的,如果她提出要封齐王可能汉武帝就给她更差的地段了。这就好像咱平时看招聘广告,公司明明写得是这个数,但最后实际可能就打个七八折差不多意思了。

人物三、王先生传:逆天改命的彩虹屁

1、原文释意: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之。诸府掾功曹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汉武帝时,召北海郡太守到皇帝行宫。有位执掌文书的王先生,主动请求和太守一同前去,说道:“我会对你有好处的。”太守答应了。太守府中很多同事报告说:“王先生好酒,闲话多,务实少,恐怕不宜同行。”太守说:“王先生想去,不好违背他的意愿。”

点评:王先生何许人也?《滑稽列传》里连个名字都没有,就是个太守府里的行政文秘之类的路人甲。但太守没拒绝王先生的请求,说明太守平日对王先生的品行还是比较认同和尊重的。


2、原文释意: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到了行宫外头,在外头待命。王先生只顾着买酒和与卫兵喝酒,整天醉醺醺的也 不去见太守。

点评:王先生嗜酒如命,没把这次行程放在心上,也没把太守太放在眼里。但太守没对他发脾气,看来太守平日好像也拿他没啥办法,说明此人一定有个人之处。


3、原文释意: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太守入宫拜见皇上,此时王先生跟门卫说:“请帮我把太守叫到宫门口来,我远远跟他唠嗑几句。”太守从宫中出来,见王先生。王先生问他:“皇上若问你是如何治理北海,使那里没有盗贼,你怎么回答呢?”回答说:“选拔贤才,各施其职,赏赐有功的人,惩罚不作为的人。”王先生说:“如果你这么说,是自吹自擂,不行的。你应该说,不是我的功劳,是陛下的天威震慑四方的作用。”太守回答说:“好。”

点评:本来皇帝叫太守过来就是一次平平无奇的述职,毕竟北海郡那时候也算是山高皇帝远的边疆领土了,王先生倒是抓住了机会教太守来一段彩虹屁。让这段行程不再乏味。


4、原文释意: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于沿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传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随机太守便召入宫内,皇帝果真问他:“你是咋把北海治理的没盗贼作乱?”太守叩头说道:“并非我的能力,是陛下神灵天威震慑四方所至。”汉武帝被逗笑了,说:“哎呀,你咋也学会了彩虹屁的!谁教你的?”太守回答:“是我的文书教的。”帝问“他人在何处?”答“就在宫门外。”随后召见王先生并升官至水衡丞,任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水衡是水利部门)。古书有说:“漂亮的语言可以用来卖,高贵的品行可以影响人,君子用美言相赠,小人则用钱财相赠。”

点评:虽然最后都不知道王先生何许人也,但他牢牢抓住了汉武帝好大喜功,选官看心情的特点。一顿彩虹屁把自己从吏变成了官,太守也不虚此行也从地方官晋升为全国性的官员。可见多赞美别人还是有好处的。

六、西门豹传:破除封建恶俗第一人

1、原文释意: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享其余钱持归。

魏文侯(战国魏国开国君主)时,西门豹当邺县的县令。西门豹上任后,召集县里的长老,问关于当地民间疾苦的事。长老们说:“苦于河伯娶妻,所以贫困。”西门豹问原因,回答道:“邺地三老和廷掾常年向百姓敛财,收到数百万钱,用其中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其余得与庙祝和巫婆瓜分。

点评:殉葬在古时候中国是很常见一种陋习,直到汉末时期才被曹操慢慢废除。故事背景开头。


2、原文释意: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

当时殉葬得基本流程,就是专挑美女去殉葬,这里不过多展开原文基本能看得懂。


3、原文释意: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以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所以那些有长得漂亮女儿的人家,怕被巫婆们抓去献祭,大多只能携家属逃亡。久而久之邺地人气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穷了,这种情况很久了。民间传言:‘如果不给河伯献祭,那么就会发大水冲毁田地,淹死老百姓。’”西门豹说:“下次为河伯娶妻时,劳烦请三老、巫婆、父老们到河边送新娘,也告诉我一声,我也一起去送。”乡亲们说:“好。”

点评:继续为后面的故事情节的铺垫,西门豹并没立即表现出震怒,而是表现淡定甚至让人觉得跟巫婆是一伙的迷信人,但他正在张罗一张大网,准备把这帮封建迷信的浑人一网打尽。


4、原文释意: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到了那天,所有该去的人都齐了,观众多达两三千人。巫婆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女人。后面跟着女弟子十多人,穿得绸子单衣,站在巫婆后面。这时西门豹说:“让河神的媳妇过来,让我看看美不美。”随机把新娘子带出来,西门豹看了看,对三老、巫婆、父老们说:“这女子不美,劳烦巫婆亲自禀报河神,选到更好的女子后,择日再送。”然后命令士卒把巫婆扔进河里。

点评:不论信还是不信的人,反正西门豹表现出‘我信了’。估摸在场所有人都立马惊呆了,但也好像没啥不妥。


5、原文释意: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过了一阵子,西门豹说:“巫婆为啥那么久还没回来?来个弟子去催一下!”随机把一弟子投进河里。又一阵子,说道:“弟子怎么去了那么久还没回来?再去一人催促一下。”再投了一个弟子进河里,共扔了三个弟子下去。西门豹说:“巫婆和弟子是女人,说不上事,劳烦三老下去跟他们说吧。”然后又把三老扔到河里去了。西门豹毕恭毕敬在河边等了许久。长者、官吏和观众在旁边看得是心惊肉跳。西门豹回头跟他们说:“巫婆和三老还不回来,是为什么呢?”然后还想把廷掾和一位土豪扔到河里催促。吓得他们跪地叩首,头都磕破流血不止,面如死灰。西门豹说:“好吧,姑且等一会。”过了一会,西门豹说:“廷掾起来吧,看情况河伯是留客很久,你们都离开回家吧。”邺县的官吏民众都很惊恐,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提给河伯娶亲。

点评:西门豹一通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假戏真做把乡众吓得不轻,任期内彻底根治了当地人殉的陋习。《史记》大篇幅记载西门豹破陋习的事迹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封建陋习带来的社会性危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和政权稳定。而专门记录远离汉时代在战国时代的西门豹,也是别有用心的提醒。


6、原文释意: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河伯事件结束后,西门豹征调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引漳河水灌溉,农田都得到灌溉。但是在工程初期,老百姓多少有些抱怨,不太积极。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同他们安享其成,却不可以同他们谋划事业。现在的老百姓虽然怨我给他们带来了苦恼,但百年之后让乡亲父老想想我现在的话。”直到现在邺县仍因该十二条渠道得益,百姓因此富裕起来。到了汉朝地方官吏认为十二条河道已经不合时宜了,想把三渠合一,只架一桥。邺地百姓不肯听官吏的话,认为这事是西门豹规划的,贤人立下的法度不得更改。地方官吏最终听取了百姓的意见,放弃修整。所以西门豹为邺县令,名扬天下,恩泽流芳百世,难道能说他不是贤大夫吗?

点评:西门豹传的记载可能另有深意隐喻,具体可能跟西汉中后期的社会环境有关,具体需要另外研究。因为西门豹并不像原先《滑稽列传》记载的那些世故滑头,巧舌如簧。而是比较刚正不阿,不畏豪强,不求短暂的名利而愿意为百姓谋求长远利益的事。西门豹的事迹按情况不应该归到《滑稽列传》里


7、原文释意:“传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古书上说:“子产治理郑国,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县,百姓不敢欺骗他。”他们三个人的才能,谁最高明呢?研究治道的人,当会分辨出来。

点评:作为《滑稽列传》的最后收尾,这句话我觉得是有点进谏的味道。但我感觉出现在《滑稽列传》里并不妥,根据前三篇司马迁亲录的故事里《滑稽列传》的定位并不是严肃题材,而是展示历史上一些非正统人才的奇人轶事,让后人认识他们的才思敏捷和为人处世。

 

到此,《史记.滑稽列传》所有人物解读完毕,感谢大家阅读,欢迎关注、点赞、打赏、留言。

 

 

 

 


读书志《史记.滑稽列传》古章新读(全篇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