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未央】原创丨从节气到节日:岁时竞争中的清明节大逆袭(中)

2023-05-18 11:16 作者:上海汉未央  | 我要投稿


  (中篇)


 【全文5100字  通读需15分钟】


   从节气到节日:岁时竞争中的清明节大逆袭(上)

  

   ▲ 苏轼 • 寒食帖


 


 


   


寒食节的生命周期,经历了三次跃变。

寒食之为寒食,最初是一种风俗,尚不成其为节。


   

纪念介子推,是寒食起源最有影响力的讲法。

实际上,介子推死难之日,语焉不详并无实载,其人抱木燔死情节,史源不古亦为后世层累。介子推传说显然经不起推敲。


 ▲ 介子推传说迭代层累


传说之虚,无碍于风俗之实。因虚向实,在越是后发的节日形成过程中越属常态。可以明确的是,作为一种社会面的禁忌,寒食最早实存于东汉并州太原一带,民间自下而上自发自为,禁火于隆冬。汉代礼制以冬至日钻燧改火,改火前必禁断旧火,也不知太原郡民隆冬禁火是否与此有关。


另有蔡邕“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之说。此说甚至参与到了端午节起源的叙事竞争中去。中古以来,端午的南方传统愈加强盛,掩盖了北方传统。入唐后,南方传统中的长江中游屈原传统愈加强盛,又掩盖了下游伍子胥、曹娥传统。层层掩盖,以至秦汉以前五月五南方忌水、北方忌火的原生性地域分野,渺然不清。实际上,蔡邕的言说并非孤证。《后汉书·礼仪志》以夏至“禁举大火”。《月令》谓仲夏月“毋用火南方”。足见五月五即夏至禁火有迹可循,遂以火神介子推附会其事本是初民观念使然。


是以,东汉时代寒食究竟在何时,风俗不齐,莫衷一是。无论或冬或夏,都还没有指向清明。


 ▲ 曹操 • 明罚令


 

自东汉至汉末三国,较短时期内情况幡然一变。最迟于曹操《明罚令》前,寒食已明白无疑地指向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并从此通行南北,再无异义。

何以如此言之凿凿?何以如此整齐划一?

这绝非自然演进,必出乎自上而下的风俗整饬。


 

这时我们再读《后汉书·周举传》,似有所悟。

大抵周举在太原郡施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风俗改革。始欲禁断寒食,使还温食。论其成效,“风俗颇革”有所溢美,“众惑稍解”才是实情。民间禁忌,父老乡党世代恪守,根深蒂固,哪是一纸吊书便能化解?迫于官府成命一时颇有改观,岁月一长,故态复萌。

民情如水情,治民犹治水,与其堵,不如疏。

既然寒食难禁,不如不禁,但采取两项引导举措。一是改迁寒食时令,从隆冬移至清明。二是缩短寒食周期,从一月减至三日。清明正当冷暖交,至此寒尽,阳气骤升,此时寒食三日,危害不大。如此,既不禁寒食之俗,又颇去寒食之弊,民情释然。

寒食迁清明的好处还不止于此。


 ▲ 龙心 • 大火


周举在太原郡所见寒食,除悼念介子推外,另有“龙忌之禁”。何为龙忌之禁?


 


苍龙七宿以心宿二大火星为中星。

所谓龙忌,庶几即是火忌。

在初民观念中,介子推之死于火,与屈原、伍子胥之死于水,其实并无不同。质言之,他们都是献祭于水火的牺牲,比神配享,与神合一,进而又升格为水神火神。屈、伍投水死,大怨大恨大人物,因而配享江河神,拥有了兴风作浪的复仇神力。祭屈、祭伍,乃为抚平河神之怒,以息水患。

同理,介子推也是怨念深重,“不乐举火”。初民忌火禁火,只因“惧火之盛”,惟恐触怒介君,招致“雨雹伤田”或“盛夏炎障”。

▲ 初昏 • 公元前500年黄河流域所见房、心、尾三宿


 ▲ 初旦 • 公元前500年黄河流域所见房、心、尾三宿

 

龙忌之说,应是父老口耳相传,久不解其义,为周举所闻所录。但隆冬龙忌,却无天文根据,莫名其妙,天人不合。

大火星春见东方,当在三月清明。黄昏,朱雀七宿横亘南天,龙宿紧随其后,东方天际线心宿大火跃然而出。是之谓“龙见”、“火出”。这才是龙忌该有之日。

将寒食迁来,于此禁断旧火,改取新火,上应天时,正合其宜。自然民心悦服。


 ▲ 暮春三月本有龙忌之禁与改火之义


另一方面,暮春上巳亦即清明时节本须墓祭,有水火交替送死迎生的五行原理与上坟墓祭社会氛围的整体铺垫,祭祀介君之灵更显天经地义。(详论见《新知:传统岁时文化的穷源与彻通 ——以三月三上巳与九月九重阳为例》)

更遑论墓祭郊游,早出晚回,“侵晨祭罢薄暮归”,来去总须整日。寒食前日“炊熟”,寒食出行,在外野餐,本为冷餐。不仅不以为苦,还饶有兴味。

如此这般,周举的风俗改革,水到渠成。

是为寒食第一次跃变,一变而初成。


 ▲ 野餐自然是冷食




 


 


 

寒食日期,或曰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或曰清明前一日,总之十分确切。若不推敲,你会以为这两个日期为同一天。

节气是太阳回归年的运行规律。太阳在黄道每行一度为一天,每十五度即十五天为一节气。于是稍加验算,你就会发现,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正满七个节气,严丝合缝落在清明。

也即,寒食改革,从隆冬移出,其移入本意是对标清明。


 


天行有常。作为节气,亘古以来,清明本就在那儿。寒食不同于上巳,它并非清明的原住民,而是远道而来,走向了清明。

那么,所谓清明前一日,又从何来?


 


寒食对标清明,在落地过程中却又不得不有所分化。禁忌总是暂时的,生活终须回归日常。既有禁火,自然还要举火。禁火为第一节点,改火为第二节点。乃以清明交节为基准,设为改火日,前推一两日,设为禁火日。寒食、清明,各为头尾。唐人将这三日视为整体,统称寒食。

寒食因而具有特异的二元结构。

此种特质在构建寒食节的同时,亦为清明节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魏晋南北朝以来,因着寒食风俗的跨地域传播,从群众基础看,寒食渐渐有了节的底子。但仍在民俗事象层面,民间自发自为,上流社会长期目为淫祀,屡欲禁断却又无可奈何,并不认同也不参与,总之还未登堂入室。

继东汉周举改革之后,至唐代,寒食迎来第二次裂变。


▲ 唐人岁时大不同


盛唐的突出特征,还不在于国力之强盛与疆域之广大,更在于内生的活力与踊跃的精神。而这源于强有力的岁时造节运动,以及由此而来的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文化动员与生活方式转型。

如果说魏晋时代基于阳数叠数崇拜的岁时佳节化,主要为贵族上层属性,那么唐代基于国家对民间节俗系统性的接纳,使其具有了普世共享的全民属性。

至此,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节,趋于形成。

寒食就是这一波造节运动的直接受益者,一跃为唐代最主流的节日。


 


顺民情,推动墓祭上行而礼制下行,从“礼经无文”到“编入五礼”,遂至于“永为恒式”。寒食由民间淫祀转为朝廷正祀,完成了主流化经典化。上巳节作为暮春节俗集大成的混一状态被打破,招魂续魄事象从此分化,归入寒食。


 ▲ 唐六典 • 开元假宁令


 ▲ 敦煌文献 S.1156 《进奏院状上》

 

在唐玄宗时代,寒食不仅成了法定节日,进而成为法定假日。且寒食节极重要,不仅厕身唐八大节,与上巳相并列,更在八节之中跻身上三节,堪与元日、冬至相比肩。惟上三节允准全民放假,恩及官户、奴婢。官户、奴婢这样的低贱人,终岁苦于役使,全年仅三次假,而寒食列其一。

节日重不重要,关键看假期给不给足。此后,寒食清明假进一步扩充。大历十三年改五日,贞元中增为七日。

是为寒食第二次跃变,再变而大成。


 


 


 

隋唐士大夫重新审视寒食禁火,追本溯源,对介子推传说颇不信从。

新观念主张:寒食禁火源于周代四时变火与春修火禁,而春修火禁源于太古火历时代三月季春大火星崇拜。这也是《后汉书·周举传》“龙忌之禁”所孑遗并透露的远古信息。

自隋人杜公瞻以来,隋唐精英代代接续,重建了寒食禁火的常识谱系与历史叙事,并由此,为清明改火升格为清明赐火做好了铺垫。


 


改火与赐火大不同。改火是生活的刚需,有禁火,自然就有改火,听任百姓自为,纯属自然而然。赐火则是礼制的创设,由皇帝颁赐,自有深远用心。

清明赐火之礼,由此生焉。


 ▲ 汉未央 • 清明祭 • 燔燎


此种创设一般来自极具创意的唐玄宗,但这次还真不是。玄宗开元天宝间但闻改火,不闻赐火。赐火究竟起于何时,目前缺乏直接的史料。从唐诗中为数众多的清明赐火诗看,主要分布中晚唐,最早最密集的一批诗作约在唐代宗大历年间。


 

以上皆为大历诗人。尤以王濯、韩濬、史延、郑辕四人均是大历九年进士及第,作同题诗。原来大历九年进士试题以《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为题,四首同题诗一并收入《全唐诗》。可见当年盛况,一时蔚为大观。

这种撬动科举杠杆昭告天下的集中发力举措,似可证清明赐火约始于唐代宗大历九年前后。


 ▲ 全唐诗 • 大历九年进士 • 清明日赐百僚新火同题诗


清明赐火本质上是宗教性、政治性、表演性的。

关键就在传烛的过程,因为该过程最具公共性与发散性。寒食第三日即清明当日,御殿钻燧、中使策马、朱骑传烛、光耀九衢。所见者火光也,所闻者蹄声也,所感者皇恩也,构建起富于神性美学属性的仪式动线。

新火所赐范围固然有限,但沿途目击的受众与口耳相传的播布,则弥满天下。

这像是盛唐该有的景象,却为何生在中唐?


 

是时,安史之乱初平,藩镇长期割据局面已成。唐朝君主在弱皇权下,亟需重振法统,再造权威。硬处不着力,就从软处着力,用好意识形态工具。

清明赐火,是一场复古改制。究其实,有上古圣王班瑞与祭祀分胙之遗韵,既向贵戚近臣官僚阶层施以恩荣,以推恩与效忠的君臣互动,提升内部凝聚力,更强调唐朝法统与时维新的天人意蕴,宣示天意之不移与天命之不坠,令天下归心而强人不敢窥神器。

从立意创意,到仪式设计,从动线规划,到发动士人集体创作以扇动舆论场,这绝对是一次精心安排、周密组织的文化工程,简直像极了一场快闪,而这些诗赋就像不断被人转发、被平台推送的短视频。

唐人如此努力的背后,是饱受罹难后改火再受命的政治神学隐喻,是王朝中兴天佑大唐的深深期许。


 ▲ 汉未央 • 禁断旧火


 ▲ 汉未央 • 钻燧改火

 ▲ 汉未央 • 清明赐火


因着赐火,在寒食清明二元结构中,清明得自上而下的贵气加持,权重陡然增加。它不再只是寒食内在的一部分,而成为足与寒食分庭抗礼的一极。

至此,季春岁时大节实现了两轮剥离:先从上巳剥离寒食,再从寒食剥离清明。寒食驱除在前,才有清明展露在后。寒食是蚕蛹,清明便是化蝶。

是为寒食第三次跃变,三变而清明兴。



 


 



【汉未央】原创丨从节气到节日:岁时竞争中的清明节大逆袭(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