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玻璃密封罐里做了一个植物微景观,改造了瓶塞子,让它成为一盏台灯。

我在玻璃密封罐里做了一个植物微景观,改造了瓶塞子,让它成为一盏台灯。
上面的台灯只在需要时开启,所以我为下面景观单独安排了一个补光照明,通过智能开关定时开启或关闭。
瓶子底部直径 17.5厘米,内高约26厘米,是个微小的空间。构思的时候,我想塑造一个山谷幽境,呈现草木繁盛的自然野趣,所以在结构的设计上,要尽可能利用空间的立面,延伸视觉层次,充分呈现植物的纹理和细节。右侧的坡面是景观主体区域,坡下的溪水从远方流向最近处,好像汇入了一条更大的河流,一棵苍老的古树生长在山坡下,树根抱住山脚巨石,枝干悬于溪水之上,背后是幽静的山林。
让我们快速过一下这个微景的制作过程。
01造景过程——造就彼此


第一阶段做好是这个样子的,拍照后审视问题,在绘图APP中用画笔调整效果进行预览。 首先,树干素材的拐弯是个直角,在盆景造型领域,这种转折角度被称为“死曲”,这样的干型生硬呆板,通常看起来不自然。我后面准备用一种附木苔藓捆绑在树干上进行遮盖,使其观感呈现120°角,三合成拱。 预览一下,是不是这样就顺眼多了。
其次,主干缺少一些辅枝,树冠还有些单薄,根部也简单了一点,没有苍老的感觉,所以我计划之后在这些部位增加一些结构和细节。
最后,我觉着后山的高度过高了,造成顶部空间拥挤,之后把它调矮。
这是调整前后的效果对比。

在实景中调整完后,再经过1个多月的生长,就呈现出当前这个效果了。
生态景观是活的作品,成景之后可以不断调整。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造景者与景观相互造就彼此。
02缩景手法——可持续的表现力
微景观是随着人造玻璃容器的发明应用而来,最初用玻璃罩子或罐子承载植物来观测其生长,之后发展中融入景观搭配意识,形成了小空间中浓缩的生态世界。
中国人早在唐代就开始赏玩缩景,尤其是水旱盆景常常把山水丛林收纳在三尺之内,以小见大,方寸间观赏生命的意蕴。 近现代,前辈们将古典艺术的手法应用在玻璃缸或陶罐中,远现高山飞瀑,近可临泉戏鱼,形成了别具东亚风格的赏玩情趣。
下面为大家重点介绍一下在缩景手法中,如何强化植物表现力,同时应具备生态的可持续性,这些思路同样适用于更大体积的生态景观。
植物选品
在设计构思阶段,草图拟好之后,首先要做的是为你的景,选择植物品类(植物选品)
我以瓶子底部,在河道附近这些位置为例,来剖析一下方法:
在微景观中 类似这种位置,我常常会使用大桧藓,这些位置通通可以安排大桧藓,一方面是它的针叶造型很像河畔的细叶植物,外形如成片的纸莎草或棕竹。(造型诉求) 。另一方面是它的养护条件与瓶子底部湿度大、通风弱、光照弱的环境特点是契合的。(环境诉求)。

但如果你想让这个景的呈现更加丰富,野趣更足,那就需要考虑这个环境条件可容纳的其他植物品种,同时还要满足比例、造型符合自然界中湿地植物的造型特点。此时,我脑中会浮现一个经过条件筛选后的品类清单,它们来源于我目前所掌握的所有植物品类特性的数据库。


这个清单中包括: 超迷你岩桐、迷你型辣椒榕、南美迷你兰花、膜蕨科的蕨类、小型舌蕨、小型蜂斗草,还有各类苔藓。如图:每个品类我都标注了它们的生境要求,外形特点。就不一一讲述了,想了解和记录的同学可以截屏。最后选哪个不选哪个,就看货源是否充足以及价格因素了。
因为这个瓶子以瓶塞作为灯座,属于半封闭式,空气流通较弱,光照也略暗,所以在这个清单内,我排除了一些对光照和通风需求偏高的植物,比如狸藻、茅膏菜、捕虫堇、星星藓、迷你矮珍珠、迷你型菖蒲等,它们都是微景观可用的品类。
最后,针对瓶底这块区域,我选择了 超迷你岩桐、辣椒榕、假脉蕨、大桧藓、毛灯藓和马来小型蜂斗草。有些符合条件的品类落选,主要是因为它们侵略性过强,这个瓶子太小了,为了不给维护找麻烦,还是选择生长缓慢一些的品种为宜。在微小的容器中,所有走茎类的植物都需要谨慎,比如灰藓、泽藓、薜荔和小叶冷水花。

此外,我们通过浓缩模拟自然景观,也要考虑目标场景的物象法则从而规划种植位,比如用大桧藓的针叶造型去模拟纸莎草,莎草科植物通常在阳光强烈的地方,所以安排大桧藓的时候,也要安排在微景中比较敞亮的位置,把它放在阴暗处就不够合理。类似的问题需要我们平时对自然场景多多观察了解。
在可持续运行的生态景观里,自然条件先行,物象规律其次,然后考量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和谐,最后才是人们可发挥的一点形式感。 造景者对植物品类数量、特性的掌控程度越高,他的创作空间才会更大。
不过我们想一想,正是自然给定条件的制约,才产生了丰富的多样性。干旱的荒漠中屹立着奇异的仙人掌,湿寒的高山上却遍布着翡翠般的苔藓。在差异的、有限的、有所缺憾的条件下,万物的不同才富有意义。
植物安置
完成选品之后,需要根据景观的远近关系来安放植物。(文案:植物安置)
景观的近端,可以用低矮的植物模拟自然中我们脚下的地被植物,它们需要相对低矮,但不要过于微小,因为透视原理,物体离你越近,在视野中越大。我把超迷你岩桐和辣椒榕都安排在近景,它们的叶片要比苔藓的叶片大得多,细节也更多。
景观的中景,或者说视觉焦点区域,可以用相对高大的、姿态强烈的,纹理丰富的内容作为观赏主角,我从材料库里找出一根小枯木干,让它斜生于山坡侧壁,在后方种上了铁线蕨,小品种叫森林迷雾,蕨藏在木干后,枝叶向前探出,叶片繁多而娇小,与树干、须根结合在一起,酷似一棵溪边的古树,苍劲有力。树干旁边是小型蜂斗草,叶片纹理丰富,质感细腻。树下是假脉蕨和大桧藓。
景观的背景,我只用了苔藓类植物,颗粒度较小,把背景推远。真实自然中即便是远景,它仍然遍布着丰富的植物,所以,为了避免单调,我用了几种不同的苔藓。
一种颜色偏深的小型树藓来打底,让背景整体暗下去,孔雀藓点缀在其中,它们的造型特点可以模拟山林中凸显出来的乔木。
树藓来自小螳的野采,孔雀藓来自空空的店铺,他们一直在深耕微型植物的养护和应用。
背景景中最顶端最“远”的地方,也是基质较干,空气也相对较干的位置,我安排了比较耐干的东亚缩叶藓。
背景中稍近一些的位置用凤尾藓、孔雀藓、白发藓点缀以模拟灌木丛。
总之,你需要采用不同形态和比例的植物来塑造景深的过渡。同时,它们还必须被安排到相对合适的生态位,与瓶内的光照、通风水平匹配起来,这样才能持久生长。
03造景之道——景深与时空体验

我们常会在景观设计中提到景深这个词,景深的塑造可以让景观有更大更深远的视觉感受,其实它涉及到心理学领域中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例如视角效应perspective effect、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等。它们在心理学中已有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The Nature Fix:为什么大自然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更有创意》
Florence Williams 弗洛伦斯· 威廉姆斯
当我们身处视野广阔空间环境时,比如海边或山巅,感受自然造化的宽广与深远;会感到自己很渺小,并且周围的环境看起来非常大,这种视角强化了自我与外界的尺度差距,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情绪,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更加谦虚和平静。
当人们深处自然之中时,发觉自身的烦恼和焦虑有了弱化,因为与这种广阔的自然相比,我们的问题和烦恼似乎微不足道。这种感觉常常会帮助人们减轻压力,释放焦虑和紧张情绪。即便是室内景观甚至是小小微景观,当你视线聚焦在它里面,它所传达的深远和广阔同样可以让你获得视角效应。
当我们将自己的视野从狭窄的个人经验中拓展到更广泛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认知时,我们可以发现更丰富、更深层次的人生经验,所谓心理学中的自我超越。这种视野的拓展就像利用景深,利用层次错落的植物生境,获得更广阔的时空景象,观赏者在景观中可以体会到更多生动的细节,并且随时间的发展富有更多动态表现。中国古人讲“三远”,山水造园中的“三远”和“移步异景”,艺术家运用框景、漏景、夹景、障景等手段,通过尺度变幻和遮挡来表现深度和距离感,还在植物选品上考虑到季节变化带来的时空体验,打破单点聚焦,让景象循序渐进,层层显露,四时不同,为观赏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神思载体。

所见之物皆于变化之中,中华传统造景并不讲求“最佳观赏时刻”,因为当造景完成的那一刻,它就已经是“自然”了,我们不会去苛求自然的永恒如一,而是去欣赏它的交替变化。
04造景与生活——让它融入家居
瓶塞照明的制作过程略,详见视频



初夏还幽境,顽流知吾心......

台灯这个形式并非up原创,最早在IG上看过,感到非常巧妙,一直想尝试一下。
在瓶塞基础上做一个台灯并不困难,可以直接买到非常便宜的零件,动动手,百元之内就可以实现,让这个景观不仅仅陈列在你的客厅,还能在枕边陪伴你的起居。

艺术是所有人都可以拥有的美好生活体验,并非只属于大师级的炫技竞赛,粗糙一点,简陋一点都没有关系。
我的老师(孟繁佳先生)经常根据生活需要,自己制作家具,他常感叹:
“如今自己想做件家具比以前方便多了,根据家里的位置大小设计一下,算好尺寸,一下单(淘宝),木头运来,螺丝一拧(组装),那些电动工具还能省很大力气,做好了这些柜子,不用油漆很环保,自己设计的适合自己家里情况,而且还有趣,在这过程当中,让自己产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等你用不上它们的时候,螺丝拧下来,这板子还能再利用,即便扔掉它也环保可以降解,做什么都可以。

一个人的生活情趣,就来自于平常的居家生活里头,未必需要花很多钱去买价格几万元的东西,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能让自己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这个是人生当中需要尝试的一种乐趣吧!”
这期就聊到这儿,视频不短,感谢各位观看至此,希望这些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别感谢从2021年支持到现在的小伙伴。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