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万人好评,最后一秒才看到真正的结局,悬疑片扛把子《禁闭岛》

《禁闭岛》的时代背景是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的1954 年,当时精神健康领域分为两个派别,而故事围绕这两个派别的争议 (好人论/ 病人论)进行了一次探索。导演在看似惊悚的剧情中,有条理地将符号元素植入线索当中。“禁闭岛”第一次出现,是泰德站在渡轮甲板上眺望的时候,导演一开篇就勾勒出这个岛屿的全貌。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意象。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岛屿十分神秘,有一种隐喻色彩,而片名 “禁闭岛”更是强化了岛屿的封闭色彩,凸显出一种实验性。在迷雾笼罩的海上,当岛屿出现时,影片的基调突然庄严起来,甲板上泰德身穿风衣的形象看起来冷峻而深沉,头部紧贴的创可贴让人不禁联想到此前发生过伤害。此时,影像的特写与画面跟泰德的内心世界是吻合的。遭到精神创伤的泰德,在广阔的海域中孤立无援,突兀而迷茫。 船上冷色调的铁链,暗喻这条船是属于岛上监狱的。在电影后半程,导演借考利医生的叙述,告诉泰德和观众之前发生的一切: 原来身为执法官、来岛上办案的泰德,只是一次精神病学史上的角色扮演实验对象。 影片中一直困扰泰德的还有一个问题: 梦。 当集中营的画面和妻子的形象反复在梦境出现时,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泰德强烈的负罪感。负罪感是泰德的心理图腾,因为无法承受过于沉重的负罪感,泰德选择了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幻境中。这些幻境虽然与主体意识有关,但导演却在强调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一旦你发现身处梦境时,梦境就崩溃了,那么究竟什么是真实? 泰德的梦境之所以无法维持下去,就在于他一直反复回忆发生过的一切。如果梦境不崩溃,也许它就是真实本身———这正是导演想传达的: 如果人的意志力足够强大,能处理好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你自己的梦境并不会崩溃。很显然,遭遇战后创伤和家庭毁灭的泰德,有着无法承受的现实,这些问题已经深深地植入他的潜意识中。
《禁闭岛》向我们展现了导演反思社会问题的一面,探索了社会环境对于个人心理/行为的影响和塑造。无论是泰德、查克,还是瑞秋,他们每个人扮演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都是经过包装、赋义的自我 (比如泰德反复回忆占领集中营的片段),每个人心中都有禁闭区域; 但禁闭怎样的内容,取决于社会的道德标准,这是最为关键的。不管是身为探员的泰德,还是纵火犯人安德鲁·莱蒂斯,都在追求某种社会的终极正义,是某种社会价值。然而,导演最终指出: 泰德就是安德鲁,警探也是纵火犯,在面对社会和时代时,他们有着相同的社会角色,即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