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权”
闲瑕整书,今日说“权”。 俗话讲:“四两拔千斤”!这里的“四两”的,学名即是“权”。“权”者,天下之公器,可以知轻重、识多寡、分贫富、予荣辱、决利害、定生死,不可不查也! “权”是考证、研究我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计量的珍贵实物,可以佐证我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史。据记载,早在夏朝我国就出现了“权衡”之具。此后的4000多年间,历代政府各有不同形状和材质的“权”作为衡具颁行。
《汉书·律历志》记载:“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权,俗称秤砣、秤锤、秤权,包括悬挂秤杆之上可以移动的铜、铁、陶、瓷、石的秤砣以及和天平配套使用的砝码。权在民间还有个生动的名称叫“公道老儿”。 从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献来看,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权当属战国时期的楚权和秦权。 当时,楚地广泛使用黄金货币,诸如郢爰金币、金钣和金饼等。因为黄金昂贵,在交易中要求准确称量。当时,为了方便而快捷地结算黄金货币,确定其价值,天平和铜权应运而生。从出土的实物来看,楚国的天平由称杆和两个称盘构成,其中称杆是木制的,而称盘则是铜制。称量时,在天平一端的称盘中放入金币,另一端称盘中放入铜权。这样买卖双方就可以快速、准确地知道金币的重量。
目前所见最精致完整的一套战国铜权,1945出土于长沙楚墓,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这套楚国铜权是环形,所以亦称为“环权”,共有十件,直径0.68-6厘米,十个砝码所表示的重量是1铢、2铢、3铢、6铢、12铢(半两)、1两、2两、4两、8两(半镒)和1镒。9个砝码加起来恰好等于一号砝码即一镒的重量,10个砝码的总重量为2镒,这也是天平的最大称量。二号砝码上有“钧益”二字,即“钧镒”,指平均分割黄金一镒的标准器。 郑玄注: “大半两为钧”。“益”同缢,它与“斤”同为当时黄金计量的两个通用单位,但有古籍中楚国只有“斤”这一计量单位,该套砝码弥补了史籍的阙漏。 1973年至1981年,先后在秦始皇陵西侧飤官遗址周围出土5件秦权,是为秦始皇统一全国衡制而由官府颁发的标准衡具。这些秦权均系铜铸的空心高体折肩小钮瓜棱式,重量约250克。其上刻秦始皇帝和二世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二世称帝后也在其上加刻了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元年(公元前209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元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勿疑。”这两份诏书清楚地记载了秦朝中央政府统一度量衡法律制度的经过。除了秦陵之外,还在陕西咸阳、宝鸡、甘肃、山东等地出土了秦权,上面均铸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有的加刻了二世元年的诏书。
不知权者,无以言利。行政以权,天下为公。权是衡具,具有主客观相统一的强制力,由此形成所谓的“权力”,由此而被赋予的利益即是所谓的“权利”、“权益”。今之法学教育多已多丢弃本义,而鹦鹉学舌于西方伪法理学。 “政”者,“征”也,“正”也,私滥则危。孔子云:“苛政猛于虎也。”;孟子曰:“不仁而居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作于201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