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也许,你该找人聊聊
这本书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改变?”
答案藏在“与他人的相处中”。
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不要心存幻想。这个世界没有奇迹。你无法逃避你所遇到的痛苦,心理学也不能提供任何幻想,但不要忘了,世界上也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一些人,可以直面这个无处可逃的、困惑的、痛苦的你。你们坐在一起,随便谈谈。你可以言说真实的你,而这就是心理咨询的奇迹所在。”
“但我们究竟在惧怕什么呢?这又不是要你盯着某些黑暗的角落,只要一开灯就会出现一群蟑螂。萤火虫也喜欢黑暗的地方呀。黑暗的角落里也有美好的事物,但我们总得先去看了才能发现。”
“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我现在在愤怒期,以我的经验这种状态会持续很久…等到接受期真正放下,战线会拉的很长
“如果你一直都在丢西瓜捡芝麻,如果你不能意识到“完美是幸福的敌人”,那你就剥夺了让自己快乐的权利。”
笔记:
间隔化是另一种次级防御机制。
它与情感隔离有些类似但更加原始。
它的功能在于能够允许两种相互冲突的情感同时存在,并能避免个体在意识层面感到困惑内疚羞愧或焦虑。
隔离是将认知和情感互相割裂。
而间隔化是将互不相容的认知成分间隔开来。
间隔化的个体会同时拥有两种以上的观点、态度或行为。尽管这些态度和观点无论本质还是现象都相互冲突,但个体却浑然不晓。
在旁观者看来间隔化和伪装几乎难分伯仲。
生活中时常有间隔化的表现:
一边赞同畅所欲言一边自己又守口如瓶。
反对种族歧视但同时大讲种族笑话。
有些个体具备极端的间隔化特征:
他们会在公共场合尽显道德风采而在家虐待子女。
有些声严色历的道德卫士背地里干的却是相反的事。
不少反色情斗士实际上却是色情作品的收藏家。
间隔化需要合理化作为支撑来把观点和态度的矛盾之处合理化。
直面痛苦,让它把你撕碎然后愈合,结痂的地方不会再轻易破裂了。
转:在痛不欲生的刚分手的时光里,我的朋友告诉我,虽然窗外的那棵树在冬日凋零了,明年春天,它又会焕发生机。如果那棵树可以做到,那我们也都可以走出寒冬。
痛苦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即使它在某一时刻没来打扰你,但是后期你总会在某个时间点,某个地方再度与它重逢。所以,逃避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勇于面对,奋力向前,才能真正的让它消失。
就像在黑暗的隧道里,你越逃避越不愿前行,就会越恐惧,这种恐惧最终会磨灭你对前方的希望,放大对未知的恐惧,最终只能在黑暗中止步不前。可是你的人生不该如此,勇敢地迈步,大胆地尝试,就算下一步没有看到光,你也比昨天更靠近光。亲爱的,什么时候都不要磨灭你心中的光。天暗下来,你就是光。
许多事情躲避是没有用的,躲避不是你真正的释怀,下次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你能做得就是再次重蹈覆辙,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也去接受别人,穿过它,让它成为你的养分。
“他们或许无法想象抑郁症状能在短期内缓解,但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去想。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大多数巨大的转变都是靠我们用数百个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察觉的一小步累积而来的。”
“如果处理得当,“自我暴露”可以让治疗师和那些在过往的经历中感到被疏远的来访者拉近距离,鼓励来访者更敞开心扉。但如果分享得不合时宜,或以自我为中心,就会让来访者觉得不舒服,开始自我封闭,甚至直接逃遁。”有时候别人倾诉时,迎合一句“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怎么做”,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会有种比惨的意味。他们会觉得“我不想听谁比我惨,也不想被大道理说教,我只是想被安慰和肯定”。
经历过地狱的人,才能到达天堂;体会过磨难的人,才能享有幸福;穿越过黑暗的人,才能看见黎明的曙光…
乐观的漂亮话说起来总是很容易的,但很多人其实都会倒在黎明前。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描绘的困境:“水啊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解我焦渴。”
被touch到了,弱水三千,却取不到我的那一瓢
“是的,我寻求客观,但只是因为我坚信客观意见会站在我这边。”当我的主观符合你的主观,你就说我客观。
“事实上我们不是要保持中立,而是要尽力去留意自己非常不中立的情感、偏见和见解(我们称之为“反移情”),这样我们才能退一步,弄清楚该怎么处理它们。我们要利用自己的感受来帮助引导治疗,而不是压抑它”
“人们常常把麻木误认为是放空,但麻木不是感受的缺失,而是人在被太多感受吞噬的情况下作出的反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发现自己并不是要去打一场保卫战——通向和平的道路正是与自己和解。”
‘我真的很爱你,但爱不能克服所有一切。’”这句话听着很渣,像是找借口逃避责任,但话本身是事实。爱不可能克服所有一切,爱会给我们更多的能量一起面对克服问题。相互妥协,他要离开我,那是他的事他的课题,我允许自己骂他渣男,说他反社会。我尽我所爱已试着挽留了,虽然他的行为让我生气伤心,但我更爱我自己,我做好了我的课题。我尊重彼此的独立,分清课题,他的选择我的选择,这样会平息些怒火,逐渐放过自己,快点走出失恋的阴霾。
“心智成熟的第二种特质就是善良。这种善良是建立在自我接受这个基本概念之上的。”在心理治疗中,我们注重的是自我关怀(即“我是不是一个人类的个体?”),而不是自我肯定(即判断“我是好人还是坏人?”)。
“痛和痛苦是有区别的。”温德尔说,“你会感觉到痛,每个人都会有感觉到痛的时候,但你不必让自己那么痛苦。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选择,但你选择了让自己痛苦。”
“真相不会因我们的承受能力而改变。”
“生活就是不确定性的代名词”
“人格障碍是自我协调的,这就意味着行为是与行为人的自我概念同步的,因此有这类障碍的患者会认为是别人在给他们的生活制造麻烦。而情绪障碍是自我不协调的,所以此类患者对自己的处境感到痛苦”
“丧失往往是有多个层面的。有现实层面的丧失(以我自身的例子来说,就是失去了男友),还有潜在的丧失(即失去男友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离婚带来的痛苦仅有一部分是因为失去了伴侣,更多的痛苦通常是来自离婚所代表的意义——失败、被拒绝、背叛、未知,以及与自己的预想背道而驰的生活轨迹。”
“人们渴望被理解,也渴望理解别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我们总是踏进同一个坑里。为什么我不断重复地做着那件一定会让自己不开心的事呢?”
“人们在关系尚浅的时候总是更容易保持融洽的相处”【转】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和⼈还是刚认识的时候最舒服,虚伪⼜热情,新鲜又浪漫。所以越是亲密关系才越应该对自己情绪自律,不要轻易伤害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人
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人们谈论自杀,通常不是因为想要终结自己的生命,而是因为想要终结痛苦。如果他们能找到别的出路,一定会想活下去。
“抑郁的对立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
我想,后悔大概会带来两种结果:要么把你禁锢在过去,要么成为你改变未来的动力。真正的后悔一定会带来改变的,因为它让你足够痛苦想要改变现状。但如果后悔只是抱怨的过去的自己,那大概率还是混吃等死的状态,因为改变比“后悔”更痛苦
弗洛伊德称之为“强迫性重复”——人的潜意识会幻想:或许这一次我可以通过和一个新出现的但感觉熟悉的人接触,从而回到过去,抚平很久以前的创伤。但唯一的问题是,通过选择感觉熟悉的对象,人们百分之百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旧伤口会被重新打开,人们只会变得更缺乏信心,感觉自己不值得被爱。
“或许他们抱怨的每一个问题实际上都不是什么问题!或许本来就没什么问题。或许一切都很好,就像他们的发型一样。或许如果他们不那么努力想去改变一些事,他们反而会更快乐。就由它去吧。”
“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言说的痛楚,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方法来保护自己。比如说,把自己唾弃的自我从心里剥离,再塑造一个带有自恋特质的假象,把不想要的那部分自我隐藏在假象的背后。你会对自己说:“是的,悲剧确实发生了,但我没事。没有什么能伤害我,因为我很特别。我是天降的惊喜。”
詹姆士·普罗察斯卡的心理学家提出了“行为转变阶段模式”(TTM)理论。研究表明,人们通常不会像耐克广告语说的那样,或是像立下新年目标那样“说干就干”,而是更倾向于通过一个连续的阶段性过程来达成改变:
• 未准备阶段
• 犹豫不决阶段
• 准备阶段
• 行动阶段
• 维持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采取拖延的行为,或是通过给自己捣乱来避免面对改变,即使那将是积极的改变。因为当人们不知道改变会带来什么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放弃现有的东西。这个阶段的痛点是改变意味着失去,而新情况又叫人不安。
《被讨厌的勇气》中表述过: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你对眼前的事物及将要发生的事情和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都有预判,你自己可以应付的来;但是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你会不知道未来要发生什么将要面临什么问题,可能你会更加不安,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
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你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在《了不起的我》中有这样的阐述:在转折期(犹豫不决阶段),用变化的角度看,自我发展是通过自我的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的过程。转变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而是内在自我的重构,如果我们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完成了自我的重构,我们心里会发生一些深沉的智慧,我们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会理顺和自己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坚定而无所畏惧。
“有时候你希望另一个人改变,但这并不在那个人的计划之内——即使他们嘴上跟你说会改,也未必真的会改。”
想改变别人的都是神经病啊,我改变我自己都难,我自己性格我真的感觉恢复到最初的样子,我才最放松。成年人是筛选,不是改变。
“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留有一些空间,这个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我们的回应方式。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当你正要睁开眼看世界,他的眼睛却即将闭上。”
如果你要分享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那就意味着你需要面对这个真相,但同时你也将获得一项回报,那就是自由。真相能把我们从羞愧中解放出来。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贯穿了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前后相连,而且每个阶段都有需要面对的冲突和危机,只有度过前一阶段的危机,才能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分别是:
• 婴儿期(希望)——信任/不信任
• 幼儿期(意志)——自主独立/羞怯怀疑
• 学龄前(目的)——主动/内疚
• 学童期(能力)——勤奋/自卑
• 青少年(忠诚)——同一性/角色混乱
• 青年成人(爱)——亲密/孤独
• 中年成人(关怀)——再生力/停滞
• 老年成人(智慧)——自我实现/绝望
“对于快乐的非理性恐惧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幸福恐惧症”。有幸福恐惧症的人就像一口不粘锅,任何快乐都无法在他们身上停留(但痛苦却可以,还粘得颇为牢固)。经历过创伤的人很容易期待再次遇到灾难,他们不会倾向于靠近生活中出现的好事,他们会变得过度警觉,总是等着厄运来临。”
“有时我们渴望别人原谅,只是为了自我满足;我们祈求别人的原谅,只是为了避免要自己原谅自己,因为自我原谅更难做到。”
“出现“假性康复”的现象通常是由于来访者无法承受直面困扰所带来的不安情绪,便突然转而认为自己已经摆脱困扰了。”
但行为转变的阶段就是这样的,你不会一下子完全放下你所有的防御。相反,你要逐层逐层卸下防御,慢慢接近最柔软的核心,最终触及你的悲伤和羞愧。”
“痛苦并没有高低等级之分——这也是我在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培训中学到的最重要的道理之一。人们所受的折磨不应该被拿来比较,因为痛苦并不是一场比赛”
但温德尔对我说,当我轻视我自己的问题时,我是在评判自己,也是在评判其他那些遇到的问题在我看来不够痛苦的人。他提醒我,轻视问题是不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唯一的方法只有接受痛苦,并想办法解决它。你无法改变你否认或轻视的东西,而且,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烦恼,背后必然藏着一些更深层的烦恼。
转:悲伤 (grief) 的过程分通常为五个阶段:①否认(失落) DENIAL ② 愤怒 ANGER ③ 协商(迷茫) BARGAINING ④ 绝望(消极) DEPRESSION ⑤接受 ACCEPTANCE
【第一阶段:拒绝/ 否认 DENIAL】
在这一阶段,悲伤的人拒绝相信或拒绝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他们试图告诉自己,生活和以前一样,没有改变。他们甚至通过重演一些过去和爱人一起进行的仪式来使自己确信生活没有变化,例如给已经不在的人倒一杯茶、急于告诉某人你遇见了一位老朋友、脑海中不断闪回过去的对话或时光,仿佛他们不曾离开。这些情况都可能发生在这一阶段里。
【第二阶段:愤怒 ANGER 】
度过了“否认”这个阶段后,人会变得愤怒,他们会通过很多方式表达这种愤怒,例如责怪他人应当对他们失去的事物负责。人的情绪容易变得悲愤和激动,甚至对自己也感到愤怒(例如认为自己应当对亲人的去世负责)。在这一阶段要格外小心,找到合理的方式释放这种愤怒,不要转变为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
【第三阶段:协商 BARGAINING】
这种协商(讨价还价)也许是和自身,也或者是和自己信仰的神灵(例如上帝)。通常我们会希望奉献一些东西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例如,我们企图通过达成某项协议,来换回我们我们的爱人,回到悲剧发生以前(可参照《D-gray Man》 或《钢之炼金术师》)。这只是人类希望一切如旧的表现。
【第四阶段:沮丧 DEPRESSION】
沮丧大概是所有痛失所爱的人都会经历的过程,这是五个阶段中最难度过的关口。这阶段中人会觉得疲倦、无精打采,也可能因为突然爆发的无力感而痛哭;感到生活不再有目标;感到愧疚,仿佛一切都是你的错。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对你的惩罚,无法再感受到快乐和满足,即使是从那些以往可以让你获得满足感的事物中;你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这一阶段悲伤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但如果你冒出任何想伤害自己的念头,请咨询专业意见。不要忘记保护自己!
【第五阶段:接受 ACCEPTANCE 】
这是悲痛的最后一个阶段,这时你意识到生活必须要继续下去,你可以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而后你开始为达到未来的目标而努力,你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你会做到的。
最近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五段论”。
男a和女b在谈恋爱,一天,女b和男a说:“你太不自信了,我们分手吧!”,男a非常爱女b,但总觉的自己配不上,总是担心和嫉妒,患得患失。男a出于自知之明,同意了分手,但其实内心是极其不情愿的,他难过极了。
虽然男a同意了分手,但他还是拥抱女b,牵她的手,和她分享感受,好像分手根本没有发生。这是第一阶段-denial(否定)。
女b强调了分手,并划清了界限,让男a注意点举止,男a历数了在这段感情中的付出,他扯着嗓门对b咆哮,痛陈她的种种不是,谴责她对自己的渐行渐远。-这是第二段-anger(愤怒)。
男a央求女b重新考虑这个决断,试图劝说她打消分手的念头,想回到恋爱之初。他答应给她买心心想念的礼物,答应借给她钱,支持她的创业。以此想挽回女b的心。这是第三个阶段- bargaining(讨价还价)。
女b义无反顾,斩钉截铁的告诉a,没有可能,他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了,并且她也爱上别人了。男a痛不欲生,他悔恨,内疚,背负所有的过错,他恨自己懦弱,不像个“男人”,男a从b的眼睛里看到了决绝,他知道他永远失去了b,他顿时觉得生无可恋,生活中没有了她,便失去了继续的意义,他想到了死,想逃离。这是第四阶段- depression(抑郁)。
分手后,男a回到了住所,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所有的邀约,不见朋友和亲人,他发现自己无法工作和学习,他无法忘怀,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他想继续学习,工作,赚钱,旅行,他想忘记这段感情,不能让这影像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于是,他到了第四个阶段- acceptance(接受)。
一天里,一个小分手导致的悲伤五段。
“当人们处于痛苦之中的时候,他们常常会以为这种痛苦将永远持续下去。但实际上我们的感觉就像天气一样风云变幻,你在当下这一秒、这个小时、这一天里感到难过,并不意味着你在十分钟之后、在当天午后,或是下个星期里还会是那个心情。你所感受到的所有情绪——焦躁不安也好,兴高采烈也好,悲痛万分也好——变幻都在瞬息间”
“消解情绪地雷最好的方法就是引爆它。”
而“置换”——将情绪转移到一个较为安全的对象身上——则是一种神经性的防御机制,它并不是原始的,也不是积极成熟的。一个人即使被老板骂了也不敢吼老板,因为怕被炒鱿鱼,于是他回家可能就会对着自己的狗大吼大叫。同理,如果有人和母亲在电话里聊得不开心,或许就会将对母亲的怨气转嫁到儿子头上。
“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你越是愿意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害怕。”“不要急着去评判——可以保持谨慎,但不能抱有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