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留住街巷里的“烟火”“乡愁”
小清新的桂园南路、古色古香的“明清街”、文脉悠长的秣陵老街、科技感十足的湖滨路……南京江宁诸多的背街小巷,已然成为众多市民的“网红打卡”地标。2021年,江宁区对30条背街小巷实施综合治理,精准施策,一巷一方案,一街一特色,打造风格各异的街巷文化,背街小巷重焕生机,生活的烟火气让城市更显宽容和谐。

“自治联盟”,突出公众参与
春节里的麒麟街道丹霞街显得格外热闹喜庆,沿街商户生意红火,门前打扫得干净整洁……路面宽敞平整、街巷秩序井然,谈起街巷环境蝶变,附近居民的笑容都透着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麒麟街道城管部门牵头沿街商户建立了“门前三包”自治联盟,将整治成果长效巩固,逐渐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格局。“丹霞街‘门前三包’自治联盟创建是麒麟城管对于城市管理的一次探索和尝试。”街道城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举措在扮靓街巷的同时,也拉近了城管和商户之间的距离,畅通了交流渠道,提升了商户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
淳化街道也在不断探索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城市治理模式,建设和运行“门前三包”自治联盟,在小区、临街商户、机关单位等区域签订公约及承诺书,明确门前三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同时,通过发放一封信、告知卡,设置宣传栏及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发动党员、楼栋长、居民、商户等人员竞选联盟会长、秘书长,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推动环境卫生、诚信经营自治管理的常态化,定期召开自治联盟骨干成员会议,评比交流、建言献策,形成“社会共治,商家自治,多方共赢”的局面。
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文化
近年来,江宁区全域旅游项目在秣陵街道“多点开花”,华谊兄弟(南京)电影小镇、秣陵杏花村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游玩。为满足居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消费需求,秣陵街道以“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为改造方向,对老街区域内现存问题逐条分析后,集中力量进行雨污分流建设,将沿街电线下地处理,新增环形道路,新建停车场和停车泊位,整体街面以木元素装饰沿街房屋立面及连廊,增设仿古风格元素的灯光。此外,新建休闲广场和景观公园,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开放空间。

高墙小窗、青砖黛瓦,绵长幽静的古色古香街道,悠长的吆喝声似乎一直回荡在街巷中,古朴的店招带你穿越明清朝代,夜幕降临,大红灯笼将整条“明清街”装点得分外繁华……曾经破旧的丹阳老街,如今已完成华丽蜕变,横溪街道邀请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明清街”进行了整体设计,选出了一套最佳的设计方案予以实施。街上的丹阳影剧院也翻修一新,成为附近居民丰富文化生活的一处宝地。王小巧棉布店的老板对如今“明清街”的大变样感到十分欣喜:“这里已经变得非常繁华,附近来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人气一旺,对我们做生意也有很大帮助。”
三个“马上”,赋能智慧管理
江宁的每条小巷口,都有一块醒目的街巷路长制公示牌,各责任人的相关信息清晰可查,一项项精细化、网格化管理举措精准到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能,串联着诸多责任人的是“城管智慧”力量。

江宁智慧数字城管系统的运用,将市容环卫责任监管工作融入城市管理工作中,实行常态化日常巡查和管理。通过城管数字平台,及时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各级交办工单,相关路段管理人员必须及时赶到现场;到达现场后,立即了解情况,把问题进行分类,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将问题上传至所在街道(园区)城管部门会办;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每天对工单进行梳理,严查路段管理人员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处理问题,对不能按规定流程处理问题的,进行追究,对相关责任人形成倒逼机制。
江宁区以“马上就来”“马上就管”“马上就查”为标准,确保整治后的地区(地段)市容市貌保持良好的状态。同时,运用智慧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手段,保证问题处置的时效性,提升管理效率,建立起“常态化巡查”“全链条监管”的机制。

把“老旧破”的背街小巷改造为靓丽风景并非易事,每一条小巷的历史积淀、人文风俗都需要细细研究,并把这些文化内涵留存下来直观呈现,令更多的居民能够很好地了解江宁背街小巷的过去,在明亮洁净的环境中延续文化自豪感,留住那份“烟火”,追忆那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