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北京故宫,即紫禁城 满语:ᡩᠠᠪᡴᡡᡵᡳ ᡩᠣᡵᡤᡳ ᡥᠣᡨᠣᠨ(我写的可能有问题),穆麟德:dabkūri dorgi hoton
明朝建文年间,燕王朱棣自北平起兵,发动靖难之变。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颁诏改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从各地迁入人口至北京。永乐五年闰七月,朱棣颁诏开始营建紫禁城。主持营建工程为泰宁候陈珪、工部侍郎吴中、刑部侍郎张思恭、设计师潭柘寺无名和尚。大量以北方工匠为主体包括部分南方工匠,如(今江苏)流传的石工陆祥、瓦工杨青等,在永乐五年五月到达北京。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时进行的,以原来的元大都城为基础改建。紫禁城工程开始后不久,即受到长陵建设及永乐八年、十一年两次北伐蒙古战役影响而放慢,至永乐十六年六月方才开始重新开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紫禁城终于完工。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未几,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没有被焚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以皇极门为常朝场所,以未被焚毁的建极殿为位育宫,作为顺治帝寝宫;摄政王多尔衮在武英殿办公。顺治元年至顺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门、天安门、外朝前三殿,将位育宫恢复为建极殿,改名为保和殿;又整修内廷、东路、和西路的建筑。康熙六年重建端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部分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建筑。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大规模增建和改建。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徒林清率教众攻打紫禁城。光绪十四年(1886年)太和门护军值班室发生火灾,由于救火设施不完善,大火烧了两天,贞度门、太和门、昭德门被焚。此次损坏直到光绪二十年才修复完毕。
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相传故宫共有9999间半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在辛亥革命之前称为“紫禁城”。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星像学家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故宫是以黄瓦、红墙、金饰、白石构成的建筑群。其中黄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征。
紫禁城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供应建设紫禁城的楠木木料,从西南各省、长江沿岸及浙江江西的深山老林中砍伐后利用江河运送出去,运到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存储加工。楠木如从四川运达北京往往要三到五年。地板的金砖是苏州、松江等五府生产;大城砖和青砖来自山东临清;红色颜料取自山东鲁山、博山;汉白玉来自房山县大石窝;京西门头沟提供青石、白石;花岗石来自曲阳县;河北宣化烟筒山提供杏黄色刷墙包金土。
其中石材的运送最为困难,例如保和殿后面的云龙石雕,是冬天时在地板浇水冻成冰后,下铺滚木用人力从房山花20多天拉到北京。

城门
故宫有4座主要的城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午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年间重建。楼阁巍峨,十分壮观。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正中为门楼一座,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两侧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下部为敦台,正中间开三个门,两侧各有一个掖门。中门为皇帝出入专用,但在清代,新科状元、榜眼、探花在发榜之日可以从该门进出一次。此外,皇帝结婚时,皇后可以乘轿从中门进入,其他文武官员从左门进出,宗室王公从右门进出。清代时,午门还是皇帝每年冬至颁发下一年历书之处。遇有战争获胜,也在此处举行凯旋、“献俘”的仪式。午门前两侧有阙左门、阙右门。

神武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玄武门”。清康熙帝(玄烨)即位为避讳所以将其易名“神武门”。原来门楼上设有钟鼓,每日起更、黄昏时鸣钟108响。清代,该门是帝后巡幸和去京西各园时进出的大门。

东华门和西华门分别是故宫的东西两道侧门。
城墙与护城河
紫禁城城墙高12米,底厚10米,顶厚6米至7米,四周由52米宽的护城河(筒子河)保护。紫禁城城墙四角各有一座造型非常奇特的角楼,有军事瞭望之用设计亦十分精巧,共有3层屋檐9梁18柱28个翼角72脊。角楼坐落于厚城墙之上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杆,台基楼梯分上下两层。

门禁制度
明代夜间,紫禁城各城门采用传铃巡更制度。在紫禁城城垣和护城河之间,建看守铺房40座,名为红铺,每铺驻10人。设了41个铜铃,放在阙右门。每晚从阙右门开始每隔一段时间传出一个铃,最后全部传回阙右门。
清代入夜后四门都会上锁,钥匙由护军校送到景运门司钥长保管,第二天送回。传铃制则改为传筹,每晚传红色木棒八根。四个城门的守卫任务交给八旗的满族护军担当,乾隆年间四门又设章京各二人。嘉庆十八年癸酉之变后,四门又增设火器营官兵400人守卫。对无故闯入者施以重刑。
外朝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是自天安门南侧向北进紫禁城时经过的第四道门(前三道依次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面阔九间,进深三间。明初称“奉天门”,后称“皇极门”,清朝时称“太和门”,全高二十三点八米。现存的太和门是光绪年间重建的。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在奉天门早朝,皇帝也亲自到此处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称为“御门听政”。清初,皇帝曾在太和门受朝、赐宴等,但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举行。

外朝中路─前三殿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合称“三大殿”。这三大殿连同与东侧文华殿、西侧武英殿合称为“外朝”。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朝时称“太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改名为“承运殿”。“太和”二字取自《易经》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一句,是说宇宙间一切关系都得到协调的意思。建在有汉白玉围栏的三层高大露台上,为“前三殿”之第一殿,殿高三十五米,面积2381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宫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为中国古代殿宇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檐角有十个走兽,为中国古建筑之特例。太和殿是举行新皇帝登基、颁布重要诏书、金殿传胪(公布新进士名单)、派大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封皇后,为太皇或太后加徽号等等重大仪式的地方。
中和殿:在明初时称为“华盖殿”,后来称为“中极殿”,至清代时称为“中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改名为“体元殿”。“中和”二字是说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才能使各方面关系处理得协和调顺,符合中庸之道。面阔、进深各3间。四角攒尖顶。内设宝座,皇帝参加大典前先在此休息,或由近臣演习礼仪。
保和殿:在明初时称为“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朝时称“保和殿”。袁世凯登基时一度复名为“建极殿”。“保和”二字是说要保持事物间的协调关系。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宴请外藩王公大臣的场所。从乾隆开始,殿试由太和殿移到此举行。
内廷中路─后三宫
乾清宫:故宫“后三宫”之第一宫。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崇祯于此宫内迫周皇后悬梁自尽。清康熙时为康熙幼年时代寝室。里面有“正大光明”匾,清朝雍正设“秘密立储”制度后传位诏书藏此匾后。此处为明清两朝礼制上的皇帝正寝,直到清初也是皇帝在紫禁城里的寝宫,和召见王公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而到了清代第三个皇帝雍正移居养心殿后,皇帝就没有在这里居住过。
交泰殿:故宫“后三宫”之第二宫。面阔进深匀为3间,单檐攒尖顶。该殿是皇后过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
坤宁宫:故宫“后三宫”之第三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该宫仿照沈阳故宫重建。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重檐庑殿顶。此处为明清两朝礼制度上的皇后正寝,明朝皇后一般也居住于此处。清朝入关后,仿照沈阳清宁宫的布局进行了改造而成为深具满族特色的建筑,其中殿身西五间为萨满教神殿,东两间的暖阁为帝后成婚的大婚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