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传播学拧巴大师》|近义同义词整理

2023-05-31 01:39 作者: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  | 我要投稿


◼️ 五月底,大部分姐妹对基础参考书目的阅读已经在“尝试翻开”、“翻开看了第一章默默合上”、“咬着牙硬着头皮看下去”,以及“看完后精神恍惚”、“世界与我毫无关系”的状态中反复横跳了多次。一边是每天都在进行的学习和逐渐了解新传考研流程与相关情况,一边周转于参考书的各个概念间晕头转向吹胡子瞪眼:这里一个还没学明白的属性议程设置,那里一个媒体框架效果就已经出现,还没等来得及合计一番,就被这熟悉的感觉拿捏了心智:


◼️ 这和我刚刚看过的那个理论到底哪里不一样啊?


◼️ 如此一来,「传播学拧巴大师」横空出世,誓死非要把那拧巴二字炫上天去、刻进骨子里,每天就是来回纠结那几个词的意思:拟态环境、信息环境、象征性现实;认知框架、基模;镜中我、主我与客我理论;媒介情境论、拟剧论;麻醉效应、媒介即按摩;麦克卢汉的内爆与鲍德里亚的内爆…种种内容的看起来没什么区别,实际到底有没有也弄不清楚。最后就只剩那一个劲的纠结和拧巴,还有一两声的长吁短叹。


◼️ “嘿!这破理论!爱谁学谁学!”


◼️ “算了算了,上岸要紧。”

🪩

05/29/Mon.


十大传播学近义同义词

拧巴大师正式退役

@TuTouSuo™️ 


*「传播学拧巴大师」们请注意,以下内容食用方法为:1.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与其他理论内涵之间的联系或区别;2.注意,很多理论的提出都是传承或相近的,可以混用,但一定不要做过度的联想,切忌学习中“听风就是雨”嗷;3.别放进收藏夹就再也不看(嗯已经很了解老婆们了),多多温习,遇到不会的、模糊的拿出这篇文章温习(答应我)。


⚫️ 镜中我与主我客我理论


*辨析:同义词


*解释:镜中我理论与主我客我理论在《传播学教程》中分列于人际传播和人内传播的部分,前者谈到个人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会透过对方对自己的评价由此调整自身行为,形成不同的自我认知;后者则看似更进一步地将这种传播和交流过程具象为“主我”与“客我”的磨合,“主我”是自己所认识的、表达出的形象内涵,“客我”是他人做出的对自己行为或外貌等方面的形容。在“主我”和“客我”的碰撞中,个人将不断地纠正自我的存在,不断调整自我认识。


因为郭庆光教授将镜中我放在了人际传播,而主我客我用来论证了人内传播,所以很多姐妹会误以为它们就只能分别指代相关的传播形式;实际上,库利的镜中我恰恰是米德提出主客我理论的基础,它们二者都统一于揭示人的自我形成来自于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是对人内与人际传播的共同解释,也是符号互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理,还有后续布鲁默所提出的自我互动理论。这三者了解其理论内涵即可,不要去刻意划分界限(概念说明有区别,但理论核心是一致的)。


⚫️ 象征性社会互动与符号互动论


*辨析:同义词(根本就是同一个东西)


*解释:既然上文谈到了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就必然要说另外一个他提出,或者说是真正确认的理论体系: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强调个体之间的传播体系需要以符号作为中介,通过符号与意义的传递形成社会互动行为,并促进个人的自我认识行程与进入社会化过程。而符号,只要进入到人类的话语传播系统中的符号,都只能是以人工制造的「象征符」的形式出现——你几乎不能想象没有象征符你如何对外在事物进行表达,因为从你开始想的那一刻,你就在调动人工符号——因此,符号一般就直接等于人造的象征符。


由此就能明白,象征性互动理论也就是符号互动理论,只不过是换了种说法而已。象征性社会互动行为就是符号互动行为,是利用人造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传播与个体关系建立的重要途径。


⚫️ 认知框架与基模与刻板成见


*辨析:同义词(但刻板成见偏批判)


*解释:这三个概念当中认知框架与认知基模的概念表达最为相近,几乎都是个体通过过去的经验总结在头脑中形成既定的事实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快速地对现实情况进行认识、作出反应并采取行动。所以这两个概念一般可以混用,无论是框架还是基模可以说是不同学者针对同一种人类思考活动现象作出的不同命名的解释罢了,况且它们的特点几乎都是一致的:以分类的方式构建具有区分意义的认知体系,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学习,快速及时地作出调整。


顺着这个逻辑说下去,框架与基模就是一种处理事件的经验惯习,从具有批判意义的角度来说,本质就是成见——通过过去的认识判断当下的情况。其实李普曼最开始在《舆论学》中提出「刻板成见」时并不是完全消极的,他也说明了成见对于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只不过后面他将这个概念运用到公众与媒介的关系中之后,刻板成见慢慢就变成了一种批判,认为个体或媒介组织的活动都不是客观的。


⚫️ 信息环境与拟态环境


*辨析:同义词,但后者批判性更强


*解释:又是非常熟悉的概念,也是顺着刻板成见继续延伸。如果媒介组织的信息处理和加工活动并不是绝对客观的“镜子式”的呈现,相反它们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组织目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媒介组织内部的「刻板成见」,作用在新闻选择的过程中,产生区别于真实客观环境的媒介「拟态环境」,改变公众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所以,相比于简单的媒介信息环境的形容,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更有媒介批判和揭露的意义。平时混用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想要针砭一下媒介组织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导致的非真实的媒介环境的出现,记得使用拟态环境。


Ps:拟态环境也就是格伯纳在培养理论中强调的「象征性现实」,因此这几个词都可以相互换着用。


⚫️ 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媒介系统依赖理论


*辨析:有联系但需区别


*解释: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反映出的主动积极的受众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选择媒介的过程,包括了信息获取需要、娱乐需要、沟通交往需要等等;相较之下,德弗勒等人提出媒介系统依赖理论的视角更为宏大,虽然都是谈论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媒介信息,但是后者进一步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提出,当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越动荡、越不安,其对于媒介的依赖程度越强,媒介信息就越容易对受众产生影响。可以说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比起鸡肋的使用与满足(没有拉踩!)更适合新传研究生的体质(完蛋,表达被网络文学化了)。


⚫️ 大众/公众/群集


*辨析:需区别


*解释:这个概念恰巧是昨天有姐妹在群里问到的。大众一般来说是种精英主义性质较为浓厚的蔑称——参考是大众社会理论——如同勒庞在《乌合之众》或者埃里克在《狂热分子》里谈到的容易受到控制和引导的无理性的群体;公众强调的是在社会层面上有着公民权利的主体,例如古希腊雅典时期的公众就是特指城邦内的公民:成年男子,这一称呼本身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如果你要形容公共讨论中的个体,可以说公众,如果你要说的是群氓式的舆论主体,就说大众;最后一个群集,实际上这是一种群体的称呼,群集可以是群体,也可能是产生集合行为的对象。而处于群集中的个体更多强调的是他/她们会受到群体压力、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等影响,着重关注个体背后的群体行为。


⚫️ 属性议程设置与媒介框架


*辨析:需区别(后者包含于前者)


*解释:简答题里经常出现的考点。属性议程设置是在每一个议题中借用对事实信息的凸显和弱化由此进行相关属性内容的受众认知引导;媒介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规则,这些准则来自于媒体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由此可见,属性议程设置强调文本中的内容要素的凸显与弱化对受众如何认知新闻产生的影响;而框架理论则不仅停留于对文本的定性分析,它包括新闻传播者、新闻文本、新闻受众和社会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在恩特曼的观点里,媒介框架中其至少应该含有传播者框架、文本(新闻)框架、接受者框架、文化框架等几个理论定位,这些都是属性议程设置所不具有的。


⚫️ 麻醉效应与媒介即按摩


*辨析:需区别(后者包含于前者)


*解释: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流行品味与组织化社会行为》中提出了大众传播功能中的负面影响,即麻醉效应,意味着公众在大量的电视观看行为中逐渐丧失了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活力,认为在电视机前的注视与点播已经完成了民主活动,变得倦怠、麻木,由此不断远离社会公共生活,导致民主参与度不断下降。因为媒介即按摩也有相同的麻醉效果,很多时候会联系在一起思考。但要注意,麦克卢汉的媒介即按摩关注的不仅仅是电视媒介,而是技术对个体的全面影响,使其成为「水中的鱼」,逐渐忽略媒介的作用,因为这些技术就像是按摩师一般,使你放松警惕、完全地进入它们的控制之中。


与其说媒介即按摩和麻醉效应相似,不如说「媒介即人的延伸、延伸意味着截除」的概念才是真的适合解释为何会产生麻醉效应——电视媒介替代了人的眼睛、手脚,帮他们看到了更多的社会情况,由此截断了其真正的政治参与活动,使其变得对公共活动越来越麻木和倦怠。


⚫️ 麦克卢汉的内爆与鲍德里亚的内爆


*辨析:有联系但需区别(后者是前者的语义延伸)


*解释:这是每年必问的两个「近义词」。实际上就鲍德里亚自己的陈述,他所提出的拟象的超真实内爆就是借用了麦克卢汉的在地球村中表述的内爆的词语。“内爆”原本是物理和天文的术语,经常被使用在诸如「黑洞内爆」的表述中,代表着“消失殆尽”的意思,如同黑洞快速坍塌一样,消失在宇宙之中。麦克卢汉在使用“内爆”一词时着重强调的是电子媒介的发展让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距离越来越近,形成的「地球村」促使地理距离“内爆”,人和人变得更加亲密——这是”距离的消失“。


鲍德里亚进一步延伸,借用「内爆」的概念指代媒介所塑造出来的“拟象”成为了一种「超真实」(超越真实世界的环境),使得原本应该现实世界与媒介环境之间的差异“内爆”了,导致公众认为自己看到的媒介环境中的“拟象”就是真实的世界情况。据此,鲍德里亚提出了“消费社会”,认为公众都被光鲜漂亮的广告和媒介影像欺骗了。


⚫️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辨析:有联系但需区别(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延伸)


*解释:最简单的一句话区分二者的概念内涵:“媒介融合是只谈技术,而媒体融合是以媒体组织为核心,将新闻生产流程、新闻实践的各个方面全部改变。”最开始普尔提出媒介融合只是单纯指代媒介技术的统一,例如电脑可以看电视、可以听广播,这样就是技术多元合一;但随着传统媒体上网、强调自身特点要适应数字媒介的发展,媒介融合就从技术主体转向了组织主体,是对「媒介组织」(划重点)调整自身的新闻生产、组织形式、媒介产业布局等全方位的旧有内容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的行为的指称。所以,媒体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发展,但目前都混用,两者都指代「媒体融合」,即媒介组织的调整,只有当题目让你辨析二者的时候,你再去区分,不然全都一律指代媒体融合。


*秃头所咬文嚼字第一届大师赛圆满结束!

最近真的好多姐妹在问这些词的意思和辨析,虽然有些在课上和群里都解释过,但还是想着更详细地帮大家梳理一遍会更好。老婆们!快快把你们能想到的传播学易混淆的概念继续告诉我,也许还能做出第二期「传播学拧巴大师」出来(帮我想选题(不是不是))!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ᵒ̴̶̷̤ꈊ˂̶̤̀ )✧


☾˚‧º· ☾˚‧º·


「24届/春日基础班」


梳理重点内容

将理论落回生活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


《传播学拧巴大师》|近义同义词整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