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日本文化中对少女有着病态般的喜爱?为什么日本女性总是要强调可爱?

2019-02-25 16:55 作者:屋顶现视研  | 我要投稿


欢迎关注知乎同名用户,屋顶授权刊发


答“为什么日本文化中对少女有着病态般的喜爱?”:

首先得明确一点,少女这个词在日本,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清晰。不能简单地少女等同为“年幼的女性”,少女这个词代表着一种幻想的投射,少女的形象在日本往往会和纯真、处女、无垢、浪漫等词联系在一起。大塚英志将少女定义为被禁止使用的身体。正是这种禁止使得少女有了魅惑的氛围,说明这种氛围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侵华战争爆发后,原名宝冢少女歌剧的著名舞剧团被改名为一直延用到今天的“宝冢歌剧团”,因为在战争下,与浪漫和幻想结合在一起的少女被认为是“不合适”的。

村濑ひろみ强调,少女这个词是一种极为“客体”的词汇,少女不会称呼自己为少女(注),这个词可以被认为一种同化的对象,通过这个词,少女将自己“客体化”。

注:如果日本的少女称呼自己和同龄的少女的情况下,会用女の子,而不是少女这个词。


横川美寿子认为少女和女の子的区别就在于,少女这个词更多是被男性视线使用的,为的是把少女的肉体“客体化”。须川亚纪子说:不同时代对于少女的社会性期待,只有通过少女这个表象才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少女这个词不仅对于男性来说是一个他者,对于少女自己来说也是一个他者,是幻想的容器。少女必须要认同这个容器里的内容,与之同化。

所以,回答为什么日本人对少女有一种痴迷,需要这样说:因为只有被痴迷的客体,才能被称为少女。不是少女让人痴迷,相反,是让人痴迷的,才能被称为少女。

这样我们就已经强调了少女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在渡部周子的《被制造出来的少女们》这本书名即剧透的书中,以一种福柯式的方式,追溯了少女在日本的起源,她是这样定义少女的,少女是:在女子中等教育制度化下出现的,拥有具备生育能力的身体但仍然在上学的,处于“生育待机期间”的人。

近代日本女子学校的教育以“贤妻良母”为目的培养女学生,把纯洁视为美德,女学校刚成立时谈恋爱是严格被禁止的,这让少女成了欲望的对象,近代的重要日本作家田山花袋就有小说《少女病》来描写中年男人对于少女的欲望(这个故事讲白了就是一个痴O的故事)。这些学校会培养少女的母性,并且鼓励她们化妆,这样就可以在失去了少女的身份之后依旧保持着男人欲望对象的地位。这种对于母性的重视即使在今天的动画中也可以看到,《美少女》里面的少女们,最终的目的并不是打败,而是“净化”敌人,起到一种母性的“治愈”作用。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日本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控,当JK(女子高中生)发生关系不是被禁止的时候,她们的魅力就减少了,因为纯洁丧失了,这样就只能把欲望的对象转移到年龄更小的、更“纯洁”的少女(**)身上。这其实更多的是禁令位置的转移,而不是单纯的审美观的改变。同样,我们也发现,为什么现代日本少女的年龄越降越低,即使有的节目仍然把JK称为少女,但会引发人们的违和感,因为JK失去了禁令的保护后,也就失去了那部分的魅惑的气息。少女则是给这种气息命名的容器。


答“为什么日本女人总是要强调可爱?”:

我们首先要确定的一点是:当一个日本女生在说某个东西“可爱”的时候,她不仅仅是说她看见的某个东西“可爱”,同时也在表明自己,认识到这个“可爱”的自己,也是很“可爱”的。她通过使用“可爱”这个词,让自己进入了一个“可爱”的共同体之中。

大月隆宽曾经对“可爱”这个词做出犀利的批评,指责其为咒语,让日本的女性陷入思考停止的状态。他指出这个名为“可爱”的共同体是一种“感觉的共同体”,能够扩大女性共同体之间的联系,并加强性别规范。

日本研究者金塞拉认为:可爱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容词,而是拥有一种可以控制女性的消费和日常举止的一种政治力量。

“可爱”这个词会在说话人与听话者之间产生这样一种权力关系:将自己的地位置于一个优于被形容为“可爱”的人之上。当然这里也是极其含糊的,比如一个女性形容另一个女性“可爱”的时候,可能有以下这两种含义:1我比你地位高,我可以评价你“可爱”,如果真心觉得对方比自己要美很多的话,应该会使用语气程度更重的词。2我真的认为你很漂亮,在这里虽然有别的更适合的词,但我说“可爱”说多了,只能想到“可爱”。

我们应该再回到“可爱”的咒语功能上来,“可爱”这个词可以表明自己和对方共有一套“价值观”,形成“同伴意识”,因此可以促进所谓的“可爱共同体”的诞生,尽管“可爱”这个词因为过度使用和它本身的暧昧性,其实是有点意义不明的。当所有人都在说所有人“可爱”的时候,那“可爱”的可爱(特殊)之处又在哪里?(这一点两段后会说清楚)

那如果抛开“可爱”生成的权力关系不谈,作为美学意识的“可爱”在日语中又有怎样的意义呢?古贺令子将可爱的定义浓缩为:爱好未成熟的一种美意识。这通常是一种所谓少女趣味的东西,但现在是扩展到了日本的所有女性的所有年龄段之中,这可以使得日本的所有女性在无意识的层面都保持一种“少女”的状态,也可以因此而加强性别规范,也就是说,所有的女性使用“少女”的词汇去形容所有的女性时,日本的女性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框定在少女之中,这里指的是一种不成熟的、需要被保护的属性。

当然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有疑问:难道不是世界各地,或者至少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地方的女性都喜欢用的词吗?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在日本,“可爱”这个词意义的强大是异乎寻常。正如文化人类学者迈克贝指出的那样:可爱虽然不是日本独自的文化,但在日本“可爱”这个词有着异乎寻常的力量,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所不能相比的,“可爱”这个词代表着“日常”的“标准”的审美观。

这个指摘非常重要,我们完全可以把“审美观”去掉,“可爱”就是“标准”和“日常”本身。在欧美,cute、pretty、adorable等形容“可爱”的词经常也在否定的状态下,作为一种讽刺而使用,而在日本“可爱”这个词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含义在其中。(根据须川亚纪子的调查,被调查的几十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把“可爱”作为否定意义使用)

如果我们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就能理解“可爱”和消费的关系,“可爱”作为一种文化,正式兴起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当然一个重大事件就是Hello Kitty的登场。糖果的包装纸上的设计变得比糖果本身更重要,这当然就是鲍德里亚说的“符号消费”。并且同一个时期出现了所谓的“圆文字”,“圆文字”是JK使用的可爱字体。这样“可爱”的文化就随着“可爱”的商品(以及文化产品)一起发展壮大了。

最后我想用日本比较文化学者田方田犬彦对于“可爱”的形容来结束本篇回答:可爱可以被解释为一种依存于他者的战略,而展示出来的媚态。也可以被理解为(单纯的)看着/指着某个东西大呼可爱的行为。而这是这样一种确认行为,为保证自己是可爱共同体中的一员所展示的礼仪。

再说一遍,在日本,可爱是礼仪,是标准,是日常。

编者按:

1、辉夜大小姐的“真是可爱呢”是对“说话人与听话者之间产生这样一种权力关系”的很好注脚。(在白银的幻想中)当辉夜说“真是可爱呢”,她不是很自然地把自己放在了优于被评价为可爱的白银的权力符号位置之上吗?(恋爱就是战争!)

2、其实屋顶娘想,第二篇中的“少女”相当于中世纪文学里的“贵族夫人”,或者中国文学里的“清倌人”。“清倌人”按定义就是卖艺不卖身,是难以接近的、被禁止的,但越是这样,侠客和文人不就越喜欢去追捧吗?容器中的实物在这时是次要的,其实其中的欲望辩证法领会起来也并不困难。



为什么日本文化中对少女有着病态般的喜爱?为什么日本女性总是要强调可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