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些作者不能碰--发掘好作者有技巧

2023-07-15 14:17 作者:路边小石杜辉  | 我要投稿

 

文/杜辉

 

    出版市场化以来,个人出书的门槛不断降低。随之而起的,是一个人人都在写作,人人都渴望出书的时代。一时间作者群体变得异常庞大,投稿的人多之又多,这让许多编辑无所适从。在海量的稿件背后,更是形形色色的各种阶层、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人群。

    选择好的稿件固然重要,但是选对了在稿件背后的作者,往往更加重要。选择一个有想法、人品好、有资源、守信用的作者。会让日后的工作事倍功半。而如果选择了一个唯利是图、斤斤计较、自以为是的作者,不管稿件有多出色,也无异于是一场噩梦的开始。书卖好了成绩是作者的,卖不好都是你编辑无能。况且一本书的出版、宣传、发行会遇到各种问题,经常会需要作者的配合。而如果作者挑剔刁难,最后也会让编辑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那些作者不能碰,又怎样选择作者?这个可以套用中医的望闻问切,不过其实是望(观察)问(了解、沟通)搜(搜集数据信息)思(分析)。当然这之间必须用分析来把所有的环节串联起来,这就需要编辑不单单对稿件文字有判断力,更需要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逻辑严密的推理及分析能力。

 

望(观察)

    观察作者的投稿方式,看作者的稿件是在那里发,怎么发。是在论坛、网站,博客、微博,还是通过QQ群,或是利用群邮件及邮件群发。

1. 通过邮件群发的,你可以看到对方都给什么人发送过,这里边是否有资深编辑、出版机构的领导,这个可以说明对方是否圈内人,对这个圈子是否了解或是有人指点。通过QQ群的邮件发送的,你可以看到有没有人回复或表示兴趣。这类群发邮件的,说明作者没有多少自信心,是广种薄收碰运气的心态,甚至有一稿多投的潜在危险。

2. 经常看到有人在各种渠道长期发布稿件信息而无回应。有的人甚至一部稿件发了数月乃至数年都无人回应,这类作者风险很高,稿件的市场价值有限。也可能是作者漫天要价而无法达成协议的。这类的不建议考虑。

3. 作者发布信息后,会有各种评价,包括正面负面的。而当有负面评价时,有的作者是虚心接受,以谦卑的态度交流学习。有的则是不容任何异议,以其他人为凡夫愚民,而自己是唯我独尊的。更有甚者对批评者恶言相向。这类的绝对不能合作。

4.从作者投稿的邮件、其他信息,也可以观察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人投稿,在邮件中自吹自擂。如说稿件如何优秀;众多单位在抢着签约;想要做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册;稿件具有畅销书潜质;自己是知名作家,畅销书作家等等情况。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开卷或者其他数据系统进行搜索。如果书都没出过,那这个稿子的畅销依据何来?如果出过书都销售惨淡,那么已经证明一切吹嘘都没有意义。

5.还有观察投稿信息的行文,好的作者会总结到位,言简意赅。短短数百字就可以给人留下印象,并引人入胜。而有的作者行文啰唆,词不达意,数千字的介绍看过,还是不知道本文的主题及立意。如果这样,那么作者的实力也就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来。

6.投稿信粗心大意。有的稿件固然可以引起编辑的兴趣,但是当你想联系作者时候,发现没有写明联系方式或者联系方式无效。此等粗心大意的作者,还是慎重对待吧。

 

问(了解、沟通)

7.在交流过程中,趾高气扬,自以为是的,这类作者不能碰。因为在稿件的后期修改加工中,作者往往会很难配合。

8.沟通中遮遮掩掩,戒备心过强的。比如不肯发送样章、不肯透露自己真实信息、联系方式。这类作者要不是另有隐情,就是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容易患得患失。合作起来会很累,且很难取得必要的信任,不做也罢。

9. 一稿多投,待价而沽的。这类作者在签约等环节会一拖再拖,实则是一稿多投,待价而沽。这类作者一般是非常在乎金钱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那多谈无意。如果作品以后火了,也会价高者得,不过是为他人家做衣裳。慎重慎重。

10.了解作者的职业、背景、家庭情况,如果是有敏感身份或者特殊岗位特殊工作的,也需要编辑极为慎重。很多时候作品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作者的特殊身份会对图书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

11.问作者的出版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还是为了赚钱,或只是喜欢而为之。以此为基准,在根据自己的平台和条件去接触。如果几样目的都有,那么大部分平台是很难满足的。欲壑难填,放弃了吧。

 

搜(搜集数据信息)

    网络这个工具有非常大的便捷之处。你可以用作者的名字、QQ、微博账号、邮箱、手机、作品等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往往可以搜索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是作者与人的纷争,有的是作者的履历,有的是作者曾经的正面负面的事件。这些都可以作为是否合作的参考依据。

12.搜到作者的作品有版权问题,与人在网上争论甚至是有官司的,那这个千万要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确认没有法律纠纷及道义影响之后才能合作。

13.搜作者发出稿件信息后的反馈评论。比如论坛、博客、微博等,都会有众多的读者回复及评论。是认可是否定。都可作为是否合作的依据。另外接上文所说的作者面对这些评论反馈的态度也极为重要。

14.如果作者出过图书那么就搜销售情况及读者反馈,如果作者出书众多而无一本销售尚可,那么就足以说明作者没有相关的能力及天赋。

 

思(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细节可以看到很多表面看不到的问题。而这些侧面反映出的问题往往是一个人一部作品最真实的写照。选对人,是做对事的前提。如果你选择了一个胡搅蛮缠,不通事理的作者,那么最后是无尽的烦恼和麻烦。各种渠道,各种现象,各种数据都可以作为判断作品作者的依据。但是这些信息要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这就要考验编辑的综合能力及判断力。在稿件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对于稿件基本没有非它不可的情况。那么就需要静下心,细思量。找一个能配合默契,气场相和的作者进行合作。找对人,做朋友,在做事。出版是一辈子的买卖,不是一时的生意。




那些作者不能碰--发掘好作者有技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