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博物馆 部分文物赏析
西夏简史小故事
党项族简介
古代西北族群,属西羌族的一支,也称“党项羌”。羌族的主干发源于“赐支”或“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
汉朝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来自鲜卑族的拓跋氏最强。

李继迁
中国西夏王朝的奠基者
李继迁是北魏鲜卑后裔,《宋史》记载。李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说:“臣的先祖本是帝胄之后,在东晋衰亡之时,创立北魏基业。” [2] 《辽史》记载:西夏本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后裔。
拓跋思恭
李思恭(?-895年),原名拓跋思恭,是唐朝末年党项族平夏部的首领。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入长安,李思恭与鄜州(治今陕西富县)李孝昌同誓讨贼,唐僖宗以他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事。抵达王桥,被黄巢击败,之后与郑畋等四节度同盟,屯兵渭桥。中和二年(882年),唐僖宗下诏命李思恭为京城西面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进封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黄巢被平定后,李思恭兼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姓李,拜夏州节度使。中和二年(882年),李思恭管辖的地区改名为“定难军”, [1]统辖夏、绥(今绥德)、银(今榆林境)、宥(今靖边境)、静(今米脂境)五州地区。 [2-3]乾宁二年(895年),李思恭去世,定难军内部推举其弟李思谏为定难军节度使。思孝、思敬为保大节度使。
西夏陵


西夏陪葬墓出土文物-鎏金铜牛
铜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为研究西夏时代的冶金工艺和雕塑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也说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西夏农耕化的过程提供了实物佐证。

西夏陪葬墓出土文物-大石马

西夏3号陵出土文物-建筑构件-琉璃套兽
套兽是直接于建筑侧脊顶端的饰件。套兽安装于仔角梁的端头上,防止屋檐角遭到雨水侵蚀。套兽一般由琉璃瓦制成,为狮子头或者龙头形状。3号陵套兽出土数量较多,有红陶、灰陶和绿釉陶三种质地,长度30-50厘米,高约20-35厘米,器形基本相似,整体呈龙首形。


西夏3号陵出土文物-建筑构件-琉璃四足兽


西夏钱币专题
所举西夏钱币的实例,西夏的钱币在形制上与我国古代一直流行的方孔圆钱没有太大区别。铸造工艺沿袭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旧法工艺,但规格要小得多。西夏钱币也在钱文上使用年号,与同时期的宋、辽钱币基本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即分为西夏文钱币和汉文钱币两种
这两种钱币自成体系,汉文钱币称为“元宝”“通宝”或“重宝”,西夏文钱币则称“元宝”或“宝钱”
以“宝钱”为主这种现象在宋乃至宋以前的中原政权中都不曾见过,在其他民族为主体的政权中也不多见。
虽然自元昊称帝,西夏就开始了正式的钱币铸造,但从目前所知钱币的数量、类型来看,西夏早期钱币存世数量较少。初代铸币“大夏国宝”为魏碑体汉字,此后随着元昊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和推广,所铸钱币多为西夏文。在这之后的毅宗、惠宗二朝,也仍以西夏文钱币为主,直到崇宗乾顺时期,钱币才以汉文为主,币文上的书法也从魏碑体转变成隶书和楷书





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长68厘米 宽65厘米 高62厘米,圆雕,白砂石质,近似正方体.圆雕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突,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突,鼻梁短粗,撩牙外露,下额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托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计15个字。第一布刊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4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7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一行6字’‘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弥足珍贵。


根据其出土地点,判断 其当时应该是作为碑座或柱础


灰陶鸱吻
2001年西夏陵区三号陵西门遗址出土,文物级别:二级。灰陶质,质地细腻、坚硬,色泽青灰。龙头鱼尾,分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方筒形,呈张口吞脊之势,形象威猛,眉似绳索,眉稍微卷上翘,眼球突出,眼瞳呈圆 孔,眼皮呈木耳边状,斜上方有两只突出小耳,颈鬃直立,上颚顶突出一桥纽形兽鼻,山下接口处有两组4个卯孔用于固定连接。器内中空,器体厚重,器背施鱼鳍纹,尾部施鳞纹。为正脊饰物。


“妙音鸟”迦陵频伽
佛国世界里的一种神鸟。《正法念经》中说:“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歌神)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佛)言声。”妙音天摩(佛国音乐天神)模拟迦陵频伽歌声,演奏“迦陵频伽曲”。释迦牟尼涅槃后,多闻弟子阿难传之后世,成为“林邑八乐”之一。

红陶迦陵频伽


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
此牌也称“宿卫牌”,正面刻西夏文“内宿待命”四个字,背面无字。牌的形制一般为长方铲形,周遍起沿,下端成相连的两个弧形,上有悬佩穿孔。有的背面也有字,一般为人名、官职或牌证的番号。

西夏文“防守待命”铜牌
西夏文“防守待命”铜牌 通长6.5厘米,宽5.2厘米,厚0.6厘米。1997年西吉县征集。铜牌呈不规则圆形,上部有供悬佩用的銎孔,正面刻划西夏文“防守待命”,背面刻三行五个西夏文。


瓷蒺藜
瓷蒺藜就是一个类似近代地雷的有着巨大威力的武器。这种只有拳头般大小的圆球形瓷体表面几乎全部呈钉状,唯有接地处扁平,以便置于地上而不翻滚。作战时,西夏人将它抛到地上,当敌人马军进攻时,马蹄就会踩中蒺藜,导致人仰马翻。

绿釉琉璃摩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