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1.5 宋襄公子兹父

2023-03-09 11:23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5、宋襄公子兹父(?—公元前637年)


  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史称他为春秋五霸之一,实际上是一个蠢猪式的人物。

  当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死后,他企图称霸,于公元前六三九年,会同楚、齐两国,召集郑、陈、蔡、曹、许等国开“衣裳会议”[1]。按照周礼的等级名分,楚是子爵,宋是公爵,他是第一等诸侯,地位最高,自以为是理所当然的“盟主”。但在会上楚成王不买他的账,当场俘虏了他。后经鲁僖公等人的求情,他才被释放。

  当时,西周奴隶制正在“礼崩乐坏”,新兴封建制正在兴起。宋襄公为了挽救奴隶制的“礼崩乐坏”,改变专凭武力不讲仁义的局面,竭力鼓吹以德服人。认为楚国兵力有余,仁义不足,宋国兵力不足,仁义有余;兵力抵不上仁义,仁义可以征服武力。他为了使人家看到他注重仁义,特地做了一面绣着“仁义”两字的大旗,以此作为平治天下的法宝。

  他在战争中因死守仁义之道,大吃败仗。公元前六三八年宋国与强大的楚国在泓水作战,宋兵已经排列成阵,楚兵正在渡河。这时宋国有一个官员认为,楚兵多宋兵少,主张利用楚兵渡河未毕的时机出击。但宋襄公说:“不可,因为君子不乘别人困难的时候去攻打人家。”楚兵渡河以后,还未排列成阵,宋国官员又请求出击。宋襄公又说:“不可,因为君子不攻击不成阵势的队伍。”一直等到楚兵准备好了以后,朱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宋国大败,宋襄公也负伤逃跑。

  宋襄公一直执迷不悟,他临死前还说,打仗总得讲道义,讲道义的打仗,就是以德服人。“君子不重伤”,对已受伤的敌人不再去伤害他。君子“不擒二毛”,不抓头发花白年老的敌人当俘虏。正是由于他奉行一条腐朽反动的“礼治”路线,宋国不断地削弱,走向衰亡。

  教员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对宋襄公“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作了极深刻的批判。


注:

[1] 不带兵车的诸侯联盟会议。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1.5 宋襄公子兹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