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的游击战争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日两国随即进入到了全面战争的状态。在这之后,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华中战场上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激战。但是由于国力孱弱、战力不足,我军队在上海、太原、南京等地的战斗中接连失利,大片国土沦陷
1937年冬,国民政府军委会在武汉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在会上提议,在对日作战中应采取“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的方针。这个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随后军委会通令各战区“我为长期抗战,应一面于交通要线上,纵深配备有力部队,增加抵抗力,一面于广大地域行游击战”。此后,各战区同日军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韩复榘身兼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第三集团军总司令。1937年10月,日军向山东进攻,12月底,韩未听从军事委员会防御命令,却自行放弃黄河防线与济南,率部队后撤以保存实力,使日军先后占领德县、济南、曲阜、兖州、青岛,打通了胶济线。山东境内的其他国军被迫南撤至陇海路附近,民国27年1月11日,韩复榘于开封火车站遭逮捕,随即移送汉口军事监狱审判。经过军事审判后在1月24日遭枪毙,3月,日军第10兵团沿津浦路南下,先后占济南、泰安和滕县,3月24日开始进攻台儿庄。国军集中优势兵力,在台儿庄一举歼灭第10师团及第5师团增援部队一万馀人缔造台儿庄大捷,为抗战初期国军对日作战首次获得较大地的胜利。此后,山东全境沦陷。
1937年9月国民党河北守军在涿县战败,退守山西,部分军队奉命留在敌后开展游击战是中国军队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的开始
早期山东抵抗部队主要有地方个人组织如:
1937年,日军攻入山东腹地,第三集团军司令部警卫大队大队长窦来庚回乡组建“国民义勇队”,留在敌后抗日
1937年10月,山东六区专员保安司令范筑先在鲁西北树起抗日旗帜,将鲁西北务县保安队和各色武装整编为36个支队,共5万余人,被国民政府委任为山东省六区游击司令。
1937年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代理专员兼警察局长郑维屏带领手下警察,面对日军海陆空的攻势,进行了阻击和游击斗争
1937年12月日军沿胶济路东犯,厉文礼率部离开入安丘县西南山区的常家岭、崔巴峪等村,将所率800余人改编为两个总队,接着以第八区游击司令官和督察专员的名义,将势力扩展到昌乐、诸城、潍县、寿光、昌邑等地,很快发展到16个总队,2万余人
1937年夏秦启荣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鲁北游击司令,后改为冀鲁边区游击司令,组织鲁西、鲁北武装。后他被任命为别动总队游击第五纵队司令1937年冬,秦启荣在临淄组织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
..................
1937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第三期作战计划》中即明确提出:“国军在战争中应以持久抗战为目标,广泛发动游击战,以牵制、袭扰和破坏敌之后方,使游击战争与正面战场相呼应。”
山东大片领土沦陷后,当地军军积极组织自救抗战,抗日战争时期,山东保安部队编有保安师4个,保安旅38个,保安团42个,保安大队88个,特务旅30个,特务团27个,特务大队20个,以及边区自卫总团队。该部队随形式变化曾几经整编,至1948年,全省保安部队编有保安旅8个,保安团24个,保安大队7个,辖官兵65947名,各种枪31566支。
七七事变”后,日军进犯山东,山东省政府成立有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并划分为十七个行政督察区,到民国31年,各区先后成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省共辖3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
“第一行政督察区”,辖邹县、滕县、宁阳县、滋阳县、鱼台县计5县。
“第二行政督察区”,辖济宁县、嘉祥县、巨野县、郓城县、寿张县、东平县、汶上县计7县。
“第三行政督察区”,辖临沂县、蒙阴县、莒县、日照县、沂水县计5县。
“第四行政督察区”,辖平原县、恩县、德县、禹城县、齐河县、长清县、丘县、高唐县、夏津县、武城县、临清县、清平县、馆陶县计13县。
“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无棣县、利津县、霑化县、乐陵县、德平县、临邑县、陵县计7县。
“第六行政督察区”,辖茌平县、博平县、堂邑县、冠县、阳谷县、莘县、朝城县、肥城县、平阴县、东阿县、聊城县计11县。
“第七行政督察区”,辖荣成县、文登县、牟平县、福山县计4县。
“第八行政督察区”,辖昌乐县、安丘县、益都县、临朐县、潍县计5县。
“第九行政督察区”,辖栖霞县、蓬莱县、黄县、招远县计4县。
“第十行政督察区”,辖滨县、阳信县、惠民县、商河县、青城县、高苑县、桓台县、长山县、邹平县计9县。
“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金乡县、单县、城武县、曹县计4县。
“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章丘县、历城县、齐东县、济阳县、淄川县、博山县、泰安县、莱芜县、新泰县计9县。
“第十三行政督察区”,辖海阳县、莱阳县、即墨县、平度县、掖县计5县。
“第十四行政督察区”,辖蒲台县、博兴县、广饶县、寿光县、临淄县计5县。
“第十五行政督察区”,辖郯城县、峄县、费县、泗水县、曲阜县计5县。
“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菏泽县、定陶县、范县、濮县、观城县计5县。
“第十七行政督察区”,辖昌邑县、胶县、高密县、诸城县计4县。
1945年,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被撤销,设立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6个政府办事处。与此同时,成立烟台行政区(隶属于第七区)、利广霑棣垦区(隶属于第五区)、临冠丘特区(隶属于第四区)。全省共辖6个政府办事处。17个行政督察区,107个县,1个行政区,2个特区。
鲁北“第一办事处”,领第五区、第十区、第十四区。
鲁西北“第二办事处”,领第四区、第六区。
鲁西“第三办事处”,领第二区、第十一区、第十六区。
鲁南“第四办事处”,领第一区、第三区、第十五区。
鲁中“第五办事处”,领第八区、第十二区、第十七区。
鲁东“第六办事处”,领第七区,第九区、第十三区。
同时,撤退至山东的包括东北军等也积极在这里参加抗战
1938年11月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决定设立鲁苏游击战区,辖山东及苏北。1939年1月11日成立,总司令于学忠(1939年至1944年3月),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及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为副总司令,中将参谋长王静轩、战区总部中将副官长陈策,政治部主任周复中将。
于学忠在1939年春率第五十一军军(军长牟中珩)、第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共2万人,从晚辈出发,4月到达鲁南及江苏北部。东北军当时二二编制,即军辖2师、师辖2旅、旅辖2团。第五十一军两个师即113师、114师驻在沂蒙山区,第五十七军两个师即111师驻苏鲁边区海州、赣榆及莒县南部一带,112师驻蒙山前边费县一带。苏鲁战区总司令部设在沂水、安丘、莒县3县边境山区。赵保原就利用蓬莱同乡关系,协助第五十一军在鲁东改编游杂部队,补充兵员,扩编赵部为陆军暂编第12师,以赵保原为师长
1943年4月二十八集团军总司令,九十二军军长,鲁西挺进总指挥李仙洲率部进军山东,在鲁西、鲁南地区对日军作战
战区总司令部驻地在沂水县北乡许家庄。政治部设在沂水县北乡史家庄,下辖三个处和一个秘书室及干训团政治部、政工大队 战区党政分会。
沂水天晴旺村成立了鲁苏战区干训团,下设政治部、教育处、秘书室和副官处等,直接负责管理和训练军官大队、军士大队、游士班、医务班和军需班。另有高级作战人员训练班,按期轮流调训正规军和游击部队干部。还开办了较大的兵工厂和被服厂。
1941年夏天,于学忠到干训团上课途中遇刺未中。1941年冬沈鸿烈辞去山东省政府主席,于学忠保荐第五十一军军长牟中珩继任山东省政府主席。1942年2月,牟中珩刚接任主席,即将沈鸿烈所设置的鲁北、鲁东两个行署同时撤销。调鲁北行署主任何思源任省府民政厅长,行署职员全部安置;对鲁东行署主任李先良弃置不用,并叫李将鲁东行署职员全部解散。李先良卸任行署主任之后,就以青岛抗战为鲁东抗战之重为由,在已经抵达重庆的沈鸿烈帮助下,被任命为青岛市代理市长,率其基本势力转移到青岛外围坚持到抗战胜利。
吴化文于1943年1月18日率新编第4师及保安第1师叛国投敌,鲁苏战区元气大伤。1943年2月21日政治部主任周复中将在山东安丘城顶山与日军激战中壮烈殉国,时年43岁,成为抗战时期国军中将级政工高官抗战阵亡之第一人,后追赠为陆军上将。一同阵亡的还有第一一三师少将参谋长张少舫,第678团团长刘斌上校等,另外第一一三师师长韩子乾、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被俘。
1943年7月,于学忠呈请军委会批准,率部南撤,国民党军队在山东的抗战基本结束。1943年秋,鲁苏战区总司令部和正规军第五十一、第五十七军主力,撤出鲁南,移驻皖西北阜阳一带。山东省政府主席兼挺进军总指挥牟中衍指挥残存的地方部队,仍坚持山东敌后游击战
战
敌后战场建制
山东游击沈鸿烈
挺进第一纵队张里元
挺进第二纵队厉文礼
挺进第三纵队秦启荣
挺进第四纵队王尚志
新编第36师刘桂堂
第一游击区韩德勤
鲁东游击牟中珩
山东军民对日作战(部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读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隋永谞在抗日浪潮中投笔从戎,参加了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二纵队孙殿斌部,被任命为该部第二支队长。4月,隋永谞率部队编为保安十六旅第十七团第二营,隋为营长,率部驻扎于崂山王哥庄一带。1938年11月,韩炳宸率部投降日军,隋永谞策动三营营长孙可佩、一营指导员刘宪章,脱离韩部,以 韩炳宸之投敌行动。1939年2月,隋永谞部被编为鲁东行辕保安第一团,任团长。同年6月加入中 民党。9月,该部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七旅第四团,隋仍任团长,驻扎于海阳之小纪、碾子头一带,曾率部攻击邢村、鲁古埠之日伪据点,毙伤、俘获日伪军近百人。1941年1月,山东省保安第七旅改编为第一旅,隋部改为第一团,隋永谞任团长兼即墨县县长,驻防于即墨北部。1942年隋永谞被委任为山东保安第一旅旅长。1943年9月,该旅于三都河与日伪军展开激战,毙伤日伪军近千人。由于隋永谞在此战役中因私事擅离职守,引咎辞职。1946年5月,隋永谞受山东省政府委派,再次出任即墨县长。到任后,组成县大队,配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进攻。1948年11月,将即墨之国民党地方武装编为第十一绥靖区独立旅,自任旅长。1949年5月,即墨解放,隋永谞率所部8000余人逃往台湾。隋部到台湾后,改编为“马公要塞守备旅”,驻扎于澎湖,隋仍任旅长。1951年该部改编为“五十七师”,隋永谞任副师长,代理师长,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调任ZTF战略顾问。1959年退役。1987年病逝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后,山东国术馆闭馆,馆中人员包括第三期师范班毕业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部警卫武士大队,窦来庚任上校大队长。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济南失守,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部警卫武士大队改为国民军义勇队,窦来庚任队长,在窦来庚的老家山东省临朐县开展抗日斗争。1938年秋,国民政府山东省政府将国民军义勇队改编为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17旅,窦来庚任旅长(少将军衔)。后委任为山东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1942年,被国民政府山东省政府委任为山东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1942年日伪军3000多人在柳山、上林、盘阳等地,对十七旅队伍进行了包围。凌晨,敌人缩小了包围圈,将十七旅将士围困在福山、洪山岭一带,8月29日凌晨,与日伪军激战中弹负伤。誓死不当俘虏,开枪自尽,牺牲时年仅42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感其忠烈,追晋为陆军中将。窦来庚率领保安第十七旅多次袭击日军,炸毁日军铁道,袭击日军的运粮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到了1942年7月,日伪军出动3000多兵力扫荡保安第十七旅驻地。8月月底,日伪军对保安第十七旅展开猛烈进攻,全旅2000多人仅剩下100多人。大部分官兵在战斗中殉国。
抗战爆发后,孙性斋返回家乡曹县,出任国民党曹县第六区区长。1940年,孙任曹县县政府秘书。1941年,任国民党鲁西行署保安旅旅长,所部驻曹县西北魏湾集一带。1942年~1943年间,孙性斋兼任曹县县长并任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司令部第23旅旅长。
1938年春,2总队司令孙殿斌派孙俊卿协助孙式庵在青岛涝西区汉河庵组织中小学教师和纺纱厂工人等300余人,成立了一支抗日武装,编为直属三大队。孙式庵任大队长,有枪200余支,于劈石口一带开展游击活动。
1939年,李先良任鲁东行署主任,将直属三大队一部编为鲁东独立营。
1939年3月,山东省鲁东行署专员李先良因与暂编第十二师师长赵保原不和,率行署独立营2个连开进崂山,组建青岛保安队。队部驻崂山华严寺。
鲁东行署参谋长洪彪兼任营长(后孙式庵继任)。1941年,李先良又将鲁东行署独立营扩改编为青岛保安大队。大队长孙廷镛、副大队长王祯瑞,政治指导员毕恪令,总干事于鸣九,下设七个中队及特务队、谍报队等。次年,李先良代理青岛市长,以保安大队一部改编为督察大队。不久,督察大队与保安大队合并为青岛保安总队(以下简称青保),辖4个大队,共1200余人。总队长高芳先,副总队长董静波、薛益敦,政治指导员室指导员苏学圃,总干事钟义,下辖四个大队。
该总队成立以后,积极出击青岛日伪军,给敌以沉重打击。1942年冬,青保进入崂山,驱逐敌伪,占据了整个崂山地区。此后,该部积极打击青岛及其附近之日伪军,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1945年,抗日战争转入反攻阶段,驻胶东地区的日、伪军,在胶东抗日军民的围击下,龟缩青岛。李先良投诚反正伪军,扩充实力,将保安总队扩编为青岛保安司令部,统辖保安第一、第二师,共6300余人。1945年9月13日,李青岛保安部队由崂山进驻青岛市江苏路17号,接收伪青岛市政府及伪保安武装。10月,保安部队进行整编。将青岛保安司令部缩编为青岛保安处,市长李先良兼任处长,下设一科:军需、军械、人事;二科:参谋、业务、反日室、军法、秘书、医务室。辖青岛市保安总队,总队长高芳先。1948年11月15日,以青岛保安总队和莱阳团管区武装为基础扩编组成。旅长高芳先。辖第一、二、三团及招募团共3500余人。
1938年春,张景月接受了国民党鲁东行署的委任,建立山东抗日救国军鲁东第一支队,编成四个梯队,发展到八千多人,自任支队司令。秋,国民党山东省长沈鸿烈把张景月部队编为山东省保安第十五旅,兵力达到一万人左右。十五旅辖六个团和三个直属营,寿光大地一时处于张景月的掌控之下。1939年,张景月又被国民党任命为第十四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十四区辖寿光、广饶、临淄、蒲台、薄兴五县,集控制区党政军财大权于一身,1941年2月,任山东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第三师师长等职。1943年他被委任为山东保安第三师师长、鲁中军区司令员。1945年,保三师已发展到2.3万余人,同年4月10日,遭到渤海区人民抗日部队,至8月。1947年,保三师配合国民党正规部队向寿光发动重点进攻,占据寿光城103天,杀害革命干群1000余人。1948年5月1日,寿光李家庄战后,只身化装潜逃济南。又由徐州去青岛。1949年前往台湾,后被聘为“光复会”委员
朱世勤(1904.6.3~1942.5.4),字俭堂,山东单县朱菜园村人1938年10月任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七路军第一旅旅长,在曹县、城武等地抗击日军。1938年支援台儿庄会战,配合第三集团军会攻济宁。是年12月在曹县的郭堂、古营集与日军激战,重创日军。
1939年2月,济南、兖州日军进犯朱部所据守的成武县郜鼎集,朱世勤率部抵抗,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抗日将士奋勇杀敌,冒着日军猛烈的炮火和飞机的轰炸,顽强抵抗,打退日军的多次进攻,日军伤痕累累,狼狈地败下阵去。
1940年2月,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任命朱世勤为山东省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1年春,国民党国防部委任朱世勤为暂编三十师师长,所属部队四个旅十个团共四千余人。1941年冬,朱世勤组成前防司令部和专署机关,带领三千人马进驻潘庄,高垒寨墙,修建掩体,墙外布下鹿泰,坑壕内埋下竹签,又在东西寨门筑建岗楼,设置吊桥。
1942年5月4日,日军集中主力部队数千人在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攻单县,部队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日军死伤惨重,但终因敌众我寡,双方火力相差悬殊,城寨被日军攻破。官兵冲上前线奋力杀敌,双方展开了残酷激烈的巷战。突围时,千余官兵除四五人突围,其余全部阵亡。在激战中,朱世勤将军被日军刺伤头部和左肋,身负重伤,壮烈殉国。1942年国*党为朱世勤召开追悼大会。国 政府追任其为陆军中将
1943年秋,鲁苏战区总司令部和正规军第五十一、第五十七军主力,撤出鲁南,移驻皖西北阜阳一带。山东省政府主席兼挺进军总指挥牟中衍指挥残存的地方部队,仍坚持山东敌后游击战。
1944年春鲁苏战区被军委会明令撤销。与鲁苏皖战区合并。
阵亡将领
鲁苏游击战区中将政治部主任周复
鲁苏游击战区第114师中将师长方叔洪
鲁苏游击战区第113师少将参谋长张少舫
鲁苏游击战区第1路少将游击司令马玉仁(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鲁苏游击战区暂编第30师少将师长朱世勤(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山东省第6区少将游击司令范筑先
山东鲁北游击军少将总司令付忠贵
鲁苏皖边区游击第4纵队少将司令陈中柱(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
山东省铁道破坏总队少将总队长高道先
第5战区高参兼第2路游击司令刘震东(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