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大型综合性非遗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面积35000平方米
2023年6月7日,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大家谈”圆桌会议在杭州西湖畔的浙江书房举行。

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任郭艺博士介绍,经过三年多建设,我国首座大型综合性非遗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已经建成,即将开馆。
该馆位于杭州市之江文化中心,建筑面积35000㎡,是浙江省“十三五”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之一。其根本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任务是科学化保护、高质量研究、多维度传承、创新型服务,具备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育研究、创意研发等五大功能。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于2019年2月28日开工建设,2021年10月5日结顶,2023年3月29日,陈列布展A/B 标段中标单位进场施工。目前,开馆筹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郭艺说。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从6月起组织实施志愿者招募、藏品寻访、媒体探馆、讲解员比赛、官方发布、打卡体验、开馆宣传等多项宣传活动,集中面向社会推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圆桌会议上,有专家提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遵循“非遗即生活”理念。对此,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浙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会学术顾问夏学民认为,一件好的非遗应同时满足两方面需求,既实用又耐看,既有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的使用价值又兼具历史审美价值,让“老祖宗的味道”留在身边、留住乡愁、留住记忆,满足人“我从哪里来”的精神需求。

夏学民建议,浙江非遗力争率先实现“三个嫁接”,即传统非遗与当代美学(含技术美学)的嫁接,浙江非遗与全国50余个少数民族风情的嫁接,浙江非遗与全球流行文化的嫁接。这样,助力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显著浙江标识的非遗事业和非遗产业。
在非遗活化方面,夏学民提议尽快策划推出“非遗套餐个性定制”“非遗家庭泡腾计划”“非遗传承人职业分类”,建设一批“非遗养老院” “非遗幼儿园”等,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让非遗成为大众日常文化消费!

此次圆桌会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浙江文化和旅游》主编徐继宏主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新华通讯社浙江分社、光明日报等20余家新闻媒体代表参加了圆桌会。

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文化报记者 周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