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屋少女》、中成药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某种直白理解
事情的起因是当时刷到了一篇题为“文化输出何必是国产动画!日漫推出国风漫画,又会打了谁的脸”的文章,从题目开始便让人感受到观点的新奇,让读者不禁拿起来好好赏玩一番。于是这里便有了这种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奇怪理解,即举起过屠刀的人反而比善良老实的人、曾经受举刀者欺压的人获得了更多的积累和机缘,曾经的举刀者或者是其继承者在通过使用这些积累和机缘获得某些方面的优势之后相比一般人反而更容易成就更高的精神追求,反而曾经在这屠刀之下受资源贫瘠环境不稳定之苦,承受低级与无知几乎成为了现实。而要讨论其中的话题,被认为是在“攻击”前者的观点在很多语境下反而是难以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甚至有时候这种观点的提出者自己都会觉得比较片面或者有失偏颇。
“文化输出何必……谁的脸” 我们先从本次讨论发起的原因,这部《药屋少女的呢喃》说起,《药屋少女的呢喃》,原作是日向夏和筱冬子投稿于日本web小说网站[成为小说家吧]上的轻小说作品,同名改编漫画由猫海月负责画作,2017年在漫画杂志《BIG GANGAN》上连载。改编动画作品由TOHO animation STUDIO和OLM推出,将于今年播出。作品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较为广泛讨论的是作品中大量地出现的“中国风”元素,基于此,便有了“文化输出何必是……,……打了哪些人地脸”这样地文章。但是这样地日漫作品的出现,究竟是“打了谁的脸”呢?在作品被问及是否属于“中国风”的问题时,其制作官方表示其风格属于“东洋风”,或许正如此官方表态一出,一些中国网友已经基本看清了中式的建筑、服饰风格、中医等元素被挪用的现实,而也有一些网友为其官方解释道,中文语境中的“东洋“和日文语境中的”东洋“有所不同。本人认为一方面尝试这种风格的作品,放在日本动画的角度来看,在画风和制作技术上是一次不错的技术突破,但从另一方面讲,挪用还是输出,是”打了哪些人的脸“呢?此次事件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我们的文化输出是需要我们手中的解释权去掌舵的。
动画宣传画种明显的中式宫殿建筑风格 那么,我们来讲讲《药屋少女的呢喃》制作组将其作品风格定义为“东洋风“的底气是怎么来的吧。我们来看看前面一些网友就”东洋风“之事替其官方的辩驳:”东洋风“在中文语境和日文语境里事有所不同的,在这样的解释中,作品里出现中式的建筑、服饰以及中医的主题甚至都不为过。甚至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制作组需要新风格的作品,但在日本政府民间和官方趋向于反华的政治局面下,公然宣称作品所使用的元素为中国风显然会损失掉很多机会和收视率,所以采用”东洋风“这种词来代替,合理合理,骗过了日本国内的反华群体,让中国的观众用接受差异这样的理由自我催眠就行?这样的解释简直就是合理透了。但这就是制作组说其作品风格为“东洋风”的底气吗?显然,题目的长度告诉我们,作者认为并不是。
小说封面 《药屋少女的呢喃》的动画制作组将其作品风格称为“东洋风”最大的底气就在这“药”字上,很多人会有疑问:中医中药不是中国的吗?怎么就成那是他们最大的底气了?那就容我说说他们这底气的由来——当今日本是世界上中成药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截至2021年(因为疫情关注中医的人较多,所以找的2021年的资料)日本已经抢注了全球七成以上的中成药专利,剩下的三成应该多数是我们的了吧?不,当年中国所申请的中成药专利占世界中成药专利总量的0.3%。超过七成对0.3%,“东洋风”还是“中国风”,数据说话,看清楚了吧?如果你这是数据,我们要看内核,那好,日本的博物馆拿出了甲午战争至1945年搜刮出来的中医药典籍与零散药方。中医是通过时间积累出来的大数据,流失了大量典籍和药方的中国不会想靠着现有的小部分理论推理出先人的实践积累吧?能够推理出来了,中医还能叫“博大精深”吗?在失去先人的中医中药大数据之后我国现代中医的发展是畸形的,大量知识被夺走后的中国中医在现代难以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人恶意模糊现代医学与西医的概念后用“双盲法”这么简简单单的概念就几乎可以否定整个中国中医的科学性,同时因为古籍古方的丢失造就了一个数量巨大的没有完善的中医理论体系支持的中医民间医师群体,这些理论不完善的医师群体医治患者时的过失又成了抹黑中国中医的人手中的证据。这里的日本中医和中国中医是不是像极了我们首段所说的举起刀者和在屠刀之下的人?曾经的举刀者在别人眼富丽堂皇、而曾经的刀下之人在别人眼里却显得顽固无知丑陋。
巴勒斯坦年轻人向以色列装甲车扔石头的景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我们在中学政治课本上所学到的内容,而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体系,由该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组成,这里我们所要讲的是观念上层建筑,其包含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的意识形态。而掠夺者对从别人那里掠夺过来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是对本国的文化上层建筑的建设是有相当大的提升作用。对国家的情况如此,对于个体的情况亦有相似的理论,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正金字塔的五层,从下到上分别是生理(衣食)、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作者认为应当提醒这里五个词为中性词)。联系前面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一些生产资料世界范围内占有量更大的国家,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其能满足其国民较低层次需求的能力是比一些相对贫穷的国家要强的,这种社会个体追求层级的普遍提高反过来对这国的影响便是我们所看到的便是一些相比之下更为华丽的上层建筑。不论是从大的国家经济还是小的个体需求,我们去追究“第一桶金”的时候都会发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是可以用“举起屠刀的人成佛之路会更快”这种相当直白却被有些佛教教徒所极力反对的理解去解释的,因为掠夺为举刀者通过掠夺资源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将很多社会资源集中于自己或者自己地继承者身上,在集中了这些资源的滋养下举刀者或者他们的继承者们能够有足够的资源和精神动力去实现一些较高层级的追求,这样一来这种人在某些方面的造诣的确是比别人更高的,对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成就的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看待,作者本人也并不是很明白。
那么,我们继续看看那些从中国流失到日本的资源吧,2012年9月15日,《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编成66年后首次公开出版十六开本,九卷三大册,共计1423页,180万字,仅仅是罗列当年日本所劫掠的文物名称及尺寸规格,成书便有如此之巨,而本书只是当时日本劫掠中国文物的冰山一角,日本当年对中华文化的破坏和掠夺已经是现在的中国人难以想象的了。《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全书收录有甲午以后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日本劫掠中国的甲骨、石器、陶瓷、古玉、丝绣、诗画、写经、拓本、杂物、古籍等类的文物15245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令人瞠目。而这些文物里有些东西如写经、书画、古籍里所包含的知识与艺术之类皆会时不时以“日本原创”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亦或是以教育的形式转变成其后代手中的东西,择机再像用翻译软件给复制粘贴过来的论文降重一样把这些东西换了数遍后重新拿出来,这么说这些人是从小学这东西不过具体是啥,怎么来的啥都不知道,单纯是真的单纯,单纯得向故宫、服饰、乃至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故事直接拿来用都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 既然我们在前面讲到了决定文化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那就讲讲经济方面事怎样让文化的上层建筑发展拉开差距的。在上一篇连环画的内容中我们讲过中国动画漫画连环画在上世纪末受到的外部冲击,那我们就来讲讲同期日本的这类产业的发展与其中的经济基础吧。在很多关于动画漫画产业的介绍中,几乎都是受广场协议泡沫破裂的影响,国民情绪低落,御宅群体带动了动画漫画产业的发展,而这种表述所讲的问题是只讲前面那一半的,要真的是广场协议金融战败那里也有剩这么多经济资源给那些“低落”的阿宅们搞ACG?真正为广场协议买单的是当时在国际贸易领域初出茅庐的中国,在广场协议签订以前,日本人以二战认罪为由向中国发放了巨额的日元低息贷款,言道是支持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事出反常必有妖,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日元债务国,在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对美元升值,中国当时所欠下的债务在国际货币汇率的变化和国际资源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从广场协议前的低息贷款变成倾家荡产变卖资源才能还清的高利贷,更要命在外汇的窘境下还有一群要拿着涨了几倍价格、能抵现在几套房的日产八大件去给丈母娘看的苦逼待婚青年们。前三十年的积累一出门就被这套路贷骗得精光,骗你的人躺着靠外汇的还款赚钱,现在却要告诉你他失望失落失去了所有方向然后闲暇顺带整出个二次元来?真是旷世奇景……
1988年价格闯关 我们用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对广为流传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观点进行了相对直白浅显的解读,发现举起屠刀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一些社会资源集中于对其或者继承者有益的方向,用此类观点将1895年至当下日本对中国的文化资源以及各种经济资源的掠夺与日本文化上层建筑的建设进行了实际的代入,发现这种解释是与实际情况高度契合的,战争时期乃至二战以后的各种资源的掠夺成为了日本由经济基础领域拓展至文化上层建筑领域的原始积累,这种资源掠夺带来的红利造就了其在诸如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繁荣景象。 本文以2023年从画作风格到官方表态都较为受争议的《药屋少女的呢喃》为切入点,以管窥豹,展示日本某些领域上层建筑的建设在战争时期乃至战后享受的资源掠夺带来的红利。作者本意在于向读者展示资源的掠夺是可以联系文化上层建筑的进行思考的,我们在一定的情境下虽不提倡追原罪,也不提倡以受害者自居而止步不前,以怎样的眼光看待那种通过举刀成佛的方式获得一定成就的人我们亦在进行着自己的思索,但是你若要以“文化输出又何必是国漫,……,打了哪些人的脸“这样的话、改都不带改地故宫这种标志性古迹作为背景却称之”东洋风“这种行为来拨弄我们的底线,我们便是要将这些罪证一一向世人说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