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医教授读不懂医古文,英语水平却很高,这很危险!中国传统医学是包含着几千年中
很多中医教授读不懂医古文,英语水平却很高,这很危险!中国传统医学是包含着几千年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而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它诞生于原始社会,源于朴素的原始人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了基本的医学理论体系,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不断完善,中国传统医学不断走向成熟,对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事业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中医是医学,也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中医产生于长期养生治病的实践,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融汇了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逐渐构建了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气血津液、辨证论治、性味归经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与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在几千年实践中形成了全球范围独树一帜、疗效确切、覆盖人生命全周期的医学体系。而很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曾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时至今日都走向没落甚至消失,主要归因于没有自身理论的坚实支撑。 正是由于其自成一体及其强烈的文化属性,在今天一些人看来,中医理论“费解”,但这并不妨碍中医解决现实中的医学难题。时至今日,在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非典和此次新冠肺炎)、各类慢性病、功能障碍性疾病等治疗和养生保健等方面,中医仍具西医无法取代的优势。中医四诊的“主观性”特征,也不妨碍优秀中医的准确诊疗,还因“简、便、廉”等优势深受群众喜爱。可以说,那种将中医困境完全归咎于其自身“缺陷”的观点,如同将一棵大树的枯枝败叶,归咎于树自身有“病”,却忽略了树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因素。 其实,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已开始。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寻找中国落后挨打根源的知识分子,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没落文化的代表,不加区分地踏在脚下。“打倒孔家店”“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中医不科学”等矫枉过正的言论,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背后则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此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多,对传统文化反而日渐陌生。比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多数民众无异于“天书”。加之,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对“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医产生怀疑甚至抵触。从民国时期“废止中医案”、新中国初期中医药走过“弯路”、21世纪初的“取消中医”签名,到如今的“中西医之争”再起,均可看出这种阴影之长。 因为要时时面对“不科学”等质疑,中医被迫处于“自我辩护”的窘境,寻找着各种“客观的”证据,到头来反而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并且日益被动。不仅中医,其他传统文化的命运也大抵如此,时至今日关于国学的持续性争论就是典型一例。 一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以大多数国人的认同为前提。同样,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赖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广泛认同。中医的困境,一方面是后人创新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困境。 当多数学者读文言文的水平和能力远超过英语,当所有医学生对“孙思邈大医精诚”远比“希波克拉底誓言”熟悉,当所有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多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便会逐步树立,中医学的道理和理论自然深入人心,中医生存的文化土壤也就逐步恢复,中医界也将不再疲于“自我辩护”,而是重拾自信,更专注于怎样继承和发扬好中医“国粹”。 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及今后很长时期的一个紧迫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