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3.74 外因论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74、外因论
一种形而上学谬论,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不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于外力的作用。资产阶级的机械唯物论者和庸俗进化论者都宣扬这种外因论。
有些机械论者把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归结为自然界之外的超自然的力量。例如牛顿认为,宇宙太阳系的运动,是由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后才开始的,“第一次推动”使行星永远按一定的方向和确定的方式运动。德国物理学家克劳胥斯认为,宇宙间热是由热体向冷体自发地转移,是不可逆转的,最后整个宇宙达到温度均衡,如果没有外界的作用,就不能再产生温度差,宇宙就会“热死”。恩格斯在讽刺这种外因论时指出:“宇宙钟必须上紧发条,然后才走动起来,一直达到平衡状态,而要使它从平衡状态再走动起来,那只有奇迹才行。上紧发条时所耗费的能消失了,至少是在质上消失了,而且只有靠外来的推动才能恢复。因此,外来的推动在一开始就是必需的。”[1]英国庸俗进化论者斯宾塞认为,任何物体的集合体都没有稳定性,只要受到足够强大和长久的外力影响,就会发生变化。例如生物集合体的变化过程,就是按外力抵抗最小的方向进行的。
有些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把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地理、气候等外部原因,认为地理、气候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迭。英国地理学派德伯雷宣称:“坐落东西方向的国家,要比由北向南延伸的国家强盛得多。”[2]英国地理学派布克尔,也用地理条件来解释英帝国主义的“强大”。他们否认社会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新旧斗争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员彻底批驳了外因论,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事实上,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植物和动物的单纯的增长,数量的发展,主要地也是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同样,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许多国家在差不多一样的地理和气候的条件下,它们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非常之大。同一个国家吧,在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却是很大的。”[3]外因论不能解释事物的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最后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归结到某种精神或上帝,导向唯心主义。外因论在政治上是为资本主义掠夺殖民地辩护,为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辩护,完全是反动的。现代修正主义者鼓吹小国要依赖大国、弱国要依赖强国、贫国要依赖富国等等,把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说成是只有依靠两个超级大国才能过日子。这种外因论显然是为美苏两霸主宰世界制造反动论据的。
在革命工作中,外因论的危害是很大的,它是懒汉思想、保守思想的掩护体。一个革命者如果沾染上外因论,就不可能有革命的雄心壮志,就会丧失革命责任感,放松主观应有的努力,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因此,一切革命同志都要自觉与外因论作斗争。
注: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629页。
[2] 《欧洲智慧发展史》。
[3] 《矛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