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方法:研发项目管理之项目质量管理/质量保证。直播干货

- 公司项目需要专业的质量QA!
- 绩效管理方式会影响人的积极性
- 一个优秀的过程流程可以有优秀的结果
- 工作产品(需求、设计、图纸、产品)直接影响结果质量
项目管理、质量监控、
- 技术路线是否选择的正确、也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
- 太旧的技术不可以, 太新的技术也不可以,
采用什么平台也会影响
- 三个影响, 人、流程、技术? 哪个影响最大呢?
- 第一件事就选对人
- 能力不行, 态度不好的一定不好
- 项目里有风险有问题
- 问题是有已经发生,叫issue,是问题就要解决, 不解决就导致项目失败
- 有些情况我们叫没有发生, 我们叫风险,发生是有一定概率,发生有一点概率,重大的要做预防措施,减轻计划、小风险我们通常看着它发生,因为预防它的成本比它的损失还要大;
- 问题层面,不一定都能解决;我们允许部分问题存在,譬如一些问题不影响最后的目标实现, 我们会允许它的存在。
- 产品的质量管理分为2个层面:过程质量 和结果质量。 过程的质量决定了结果质量,对结果的质量有重大影响。
- 管理质量从过程质量管起。
- 结果的质量是使用,测试如何
- 过程质量是评审做的怎么样、评审时需求文档变更情况怎么样?变革率如何? 流程规范情况怎么样?
- 以往谈过程管理,都是谈质量控制
- 大部分质量部干的都是QC的事,不能提高质量,前期的质量都是靠研发负责人, 需求通过审核来管理,虽然有用,但不充分。

- 必要成本EFC 是一次都做对的成本,是不会减少。
- 增加预防的成本, 比失败PONC的减少的相比, 更节约成本。譬如增加消防预防比失火的损失相比更有效。

- 软件Bug从需求、设计、编码、开发、测试、运营所发现做更改所付出的修改成本
- 早期发现,早期解决
- 从QC(质量控制) 到QA(质量保证、项目前期负责项目审计、项目策划的动作)
- PQA:工作
- 培训公司制度流程
- 过程审计
- 质量数据分析
- 提交改进建议
- 不同ISO, 它是日常审计(定期审计项目的输出文件, 文档格式规范)
- 质量部和被监督部门要独立,隶属于质量体系,是一级部门。才是安全,干敢说话。
- QA不能只当警察, 还要当老师当教练, 不让人觉得那么讨厌。
- QA和项目经理的区别, 项目经理也要管项目过程, 项目经理也要达到项目目标, 需要在进度、质量、成本上取得一种均衡,由于PM不是每一个都有丰富的经验, 容易失去平衡,
- 质量一般都是中后期看到结果,前期基本看不到结果,PM项目前期把设定完,前紧后松,赶紧到后期。 QA和PM形成制衡关系, 给PM提出有效建议, 制约PM往下走。譬如评审规范要求预审到审计应该有3天, 半天搞完,说明评审不充分, 项目经理追求速度忽略质量。
- 首先是QA,PM个是制约的关系。
- 最好的QA,有项目管理经验,最好有开发背景;不一定开发能力很强。
- 不能只看流程图,没有项目经验
- 有了QA,PM和QA,首先做质量保证计划,由2个人一起做, 一般是1人独立做, 另外1人参与,两人负责。

- 评审:
- 审计:是否按流程,按规范做,
- 需要有出现质量偏差后的纠偏措施
- 质量数据, 以月或里程碑为节点分析
- 数据代表过去,目的是提示未来
- 跟踪问题的解决
- 类似ISO, 有些文件必审,有些抽查
- 每次基线发布,要进行基线审计(4个选项:符合、部分符合、不符合、不适用)
- 每次版本发布之前, 要进行交付物的审计
- 可以看报告, 会议纪要、参与会议等方式,
- 针对审计问题进行分析, 落实解决问题,跟中审计问题关闭。
- QA如果觉得需要参与项目的行为, 可以参与到项目的会议中
- 如果PM有经验,流程比较规范,QA可以抽查一些高风险问题进行抽查。
- QA数量 和项目经理的配置大概是 1:4-5的比例
- 审计流程:


- 制定公司级质量策划(包括质量目标、保证、控制、评审、审计活动 Matrix)
- 和同类项目比较,
- 有纠偏措施(如进度出现偏差,变更出现偏差)
- 度量数据需要定期提交报告, 一般一月一次,或里程碑一次;
- 数据是过去产生, 根据数据主要预知未来
- 有些问题产生, QA要跟进质量问题解决。
- 设定审计规程,哪些必审、哪些抽查、
- 我要审议回忆例会,或者看会议纪要, 该有的都有,就可以认为有好的会议?!
- 可以有要求参会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