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机器文明的两面性

2023-02-19 05:55 作者:一览众山也不小啊  | 我要投稿

机器文明的两面性

   人猿相揖别,人与自然动物的关键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即理性劳动。人的理性应用于劳动,根本目的在于人的生存和幸福,实践后果是催生了工具文明乃至于机器文明。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与人的实践能力的局限性,人类仅仅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石器/铁器工具,人类文明尚难以达到机器文明的程度。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工厂普遍采用先进生产机器,资本和国家均对机器研发和创新应用保持浓厚兴趣和大规模投入。资本的关切是利润,机器能够实现更高效率和更多利润。国家的关切是实力,机器能够带来更强的国家实力和竞争力。

   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已经出现两面性和矛盾张力:一方面,机器的进步带来更好生产力,对人的劳动有解放和提升的功能;另一方面,机器的普遍运用又降低了劳动者的地位和议价能力,造成劳动者对机器的仇视。机器文明存在固有的两面性:既是人类劳动的辅助者,也是人类劳动的替代者。在机器功能较为单一且主要体现辅助功能时,人类对机器是喜爱和接纳的。当机器功能复杂化和拟人化达到对人类劳动的部分替代时,机器本身成了一种“新劳动者”,成了人类劳动的竞争者,人类对机器就会产生厌恶和排斥。ChatGPT当然是资本的新宠,也是国家竞争的优势杠杆,但是对普通劳动者及其社会关系而言却引发了严重猜疑和恐慌,内含着被替代的生存性恐惧,由此激发出某种幽怨和排斥情绪。

   按照人文主义逻辑,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自然立法者,人对劳动工具包括机器享有发明权和主权,人与机器之间是一种拟制的“主奴关系”,机器是服务人类利益的“不说话的奴隶”。在此意义上,人的主导性伦理得以确立,人必须在伦理和法律上确保这种主导性不会被颠覆或架空。对机器文明的两面性,人需要发扬其辅助效用,抑制其颠覆反制风险。用好人工智能是人类之福,用不好就会成为人类存在的颠覆性力量。


机器文明的两面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