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EUFF2019# Part1. 我们与真实的距离

2019-12-16 11:59 作者:Dear_Cosmos  | 我要投稿

在今年春天经历了北京国际西蓝花电影节的问候之后,我开始将期待转移到年末的欧盟电影展(European Union Film Festival)上,尽管欧盟展举办规模不如北影节,但它的选片注重新异与多样性,能看到欧洲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影像,不少戛纳入围影片也在展映之列,实在是很让人激动。

第十二届欧盟电影展

因为主办方在北京,欧盟展还是比较照顾北京观众的,在北京的展映分为两期:11.28~12.8,12.20~12.29,所以场次还算是蛮宽裕的;放映时间集中在五六日,放映地点和去年一样还是百老汇(MOMA店)、保利(天安门店)、卢米埃(芳草地店)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这几个影院环境都很好,电影文化氛围也很浓厚,就是离学校太远了,所以我经常在看完夜场电影出来后不知道如何返回,在寒风中满世界找出租车,在一次坐黑车被宰了80块大洋的惨痛经历之后,我找到了运营到晚上11点半的地铁10号线,我愿称它为我的“母亲线”。

由于抢票的时候尽量选择了离得比较近的日子,这样面临的不可抗力会少一些,所以前两周的电影就显得比较密集,跑得也是相当辛苦,值得表扬的是现在就算累一点也不会在电影院里打盹了。果然影院经验是值得积累的。

《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德】沃纳·赫尔佐格

与施隆多夫、法斯宾德、文德斯并称新德国电影四杰的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依然在进行着自己的创作,这部《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代表了他对高度分工、网络渗透的社会之下人类情感经验的思考。影片讲述了在日本家庭罗曼史公司供职的员工石井裕一的经历与心路,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向客户出租演员,提供角色扮演定制“体验”,从而让他们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这个创意是不是被冯小刚玩过……),当然员工是不允许与客户或委托人产生真正的感情的。石井在扮演一位女孩父亲的工作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投入的感情与营造出的虚假感情之分别,这让他开始怀疑人生中情感的虚实真假。

沃纳·赫尔佐格 Werner Herzog

对人生经验提出质疑历来是人类怀疑精神所热衷于探索的(《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这种定制情感体验的创意也并不少见,但是本片将背景设置在很近的未来,这种第三服务行业或许即将出现甚至已经出现了,同时赫尔佐格将影片拍成了伪纪录风格,甚至牺牲了“电影感”,像是用手持DV或手机摄录的,启用非职业演员,取景和拍摄只求记录不求规划,让观众能有真切的实感。赫尔佐格有意识地在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他花了很多笔墨在石井观赏“机械鱼”的情景上,想让观众与他一起思索;还有一个关于表演的梦的场景也令人印象深刻:科技、艺术、心灵这三者都存在于真实与虚假的模糊地带,越开掘越不解

《寻找小津》(1985)剧照 文德斯(左)与赫尔佐格(右)在东京塔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导演似乎对日本十分感兴趣,或许因为它总是保持在传统与先进的交汇处,这种“争执”状态是很令人着迷的。1985年文德斯为了纪念他的精神导师小津安二郎,专程赴日本东京拍摄了纪录片《寻找小津》,期间也偶遇了赫尔佐格。《家庭罗曼史》中也看得出赫尔佐格对这个既年轻(ACGN元素)又悠久(向神婆求签)的国度很有记录的冲动,甚至超过了他表达自己的冲动,不知是好是坏呢……

《小小乔》【奥地利】杰茜卡·豪斯纳

本片为戛纳主竞赛入围作品,主演艾米丽·比查姆收获了最佳女演员奖,在展映时就以其古怪诡异的影调引得不少关注。影片讲述了单身母亲花卉培育员爱丽丝设计出了一种颜色艳丽、形态夺目的花朵,取名为“小小乔”(Little Joe,她的独生儿子名叫乔),她将这种花做了绝育处理从而使其能产生更多的香味(花粉),只要环境适宜并时常与它说话交流,育花者就能获得多巴胺变得心情愉悦。但是渐渐地,爱丽丝发现吸入了小小乔花粉的人都变得有些异样,似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一切都投入到了育花上,可是对小小乔进行测验后又没有发现任何有害物质。有培育员认为,这是小小乔因“绝育”而产生的应激变异,它在操控育花者延续其种群……

杰茜卡·豪丝娜 Jessica Hausner

本片是导演杰茜卡的长片处女作,影像风格非常突出:高饱和色彩和单一光源、僵硬的演员表演和摄影机调度,实验性极强的音效设计,近未来的反乌托邦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兰斯莫斯(《龙虾》导演)。但是有意思的是导演将情感表达拿捏得很有分寸,戏剧表演上的转变非常细微,保留了一种“模糊性”(ambiguity),甚至到影片最后你都不能分清小小乔是否有害,亦或是整件事情是不是爱丽丝因为想要逃避养育孩子的责任而产生的臆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我们要如何分辨他人或自己拥有完整的、不受操控的“自我”,是否表达着真实的情感。

很幸运的是这次欧盟展请到了导演本人来到放映现场和大家进行映后交流,在互动过程中能感觉到她是一个对自己作品很负责、很有风度的人。杰茜卡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艺术世家,因此对色彩和形状很敏感,而在她的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位领路人是梅雅·黛伦(Maya Deren,代表作《午后的迷惘》,她想要成为一名独立的女性导演,她说她想让“小小乔”成为女性版本的“弗兰肯斯坦”。总之,杰茜卡还是很值得大家关注的。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英】肯·洛奇

本片是被誉为“戛纳之王”的英国导演肯·洛奇(Ken Loach)的第14部金棕榈提名影片,没有绚丽的技术手法,没有复杂的叙事手段,朴实而力道十足的影像能将每一位观众的心灵击溃。影片讲述了受到了08年金融危机重创之后,派件员瑞奇努力维持一家人生计的故事,从物流行业表达对信息革命后的工业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虽则立场明确但影片却并不咄咄逼人,在亲近生动的情节中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肯·洛奇 Ken Loach

肯·洛奇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现实主义旗手之一,曾被誉为“新的现实主义中最重要的导演”,如今已是83岁高龄的他依旧怀揣着旺盛的创作热情,每一部作品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不起》在情节设置上或许会有些用力过猛,但观众会觉得是“生活”所为而不是“导演”,让影像的力量超越导演的主观意志才是将导演“隐藏”起来的最好方法。影片情绪点十分紧凑密集,让人有些喘不过气,在无比揪心乏人的生活散流之中,快乐与幸福才显得那么来之不易,才会让人想要去把握与珍惜,仿佛第一次读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莫泊桑的《项链》,让人直呼“C'est la vie”。每每想到此处,我才会发觉自己离真正的“生活”是有多么遥远。

《南方》(1983)【西班牙】维克多·艾力斯

欧盟展除了展出当年的新片以外,还会选取经典的、具有国族代表性的老片。这部《南方》在西班牙广受赞誉,其影像风格神秘诗意、湿重缥缈,让人看到热烈活跃的西班牙冷郁静谧的一面。影片讲述了少女艾斯特雷亚与父亲奥古斯汀的生活回忆,父亲从她小时候眼中的无所不能变得现在行踪不定、阴郁脆弱,她时常想象着父亲的南方故乡,想象着父亲的过去与归宿。

维克多·艾力斯 Víctor Erice

导演维克多·艾力斯在西班牙备受推崇,剧情长片作品只有3部但每一部都不落凡俗,处女作《蜂巢幽灵》就足以进入欧洲影史。这部《南方》延续了他的神秘主义倾向和疏离的电影节奏,尤其是光影的构设上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仿佛眼眸都变成了光源,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影片观感是比较“古典”的,避免多义、避免形式溢出内容,让人联想到《巴贝特之宴》。“南方”作为一种幻想的寄托,承载着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和去理解、去成长的尝试,但这种联系又和父女关系一样略显稀薄,轻轻地缭绕在观众心头。

《年轻的阿迈德》【法】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来自比利时的达内兄弟是驰誉欧洲影坛现实主义编导,他们在70年代以纪录片导演的身份进入电影行业,90年代开始独立创作剧情长片,在金棕榈已经取得了八提两中的成绩。这部《年轻的阿迈德》也拿下了今年戛纳的最佳导演奖。影片讲述了比利时少年阿迈德因为受到宗教极端主义分子的蛊惑,谋害自己的老师未遂,最终自我救赎的故事。

让-皮埃尔·达内(Jean-Pierre Dardenne,兄 左)与吕克·达内(Luc Dardenne,弟 右)

达内兄弟以高超的手持摄影闻名,能够在极小的空间内以小景别追随人物闪转腾挪,营造出紧促复杂的运动与人物关系,创造出与现实空间体量不相称的戏剧空间。这种看似是追逐着现实进行捕捉的调度方式,实际上是经过精细的设计与不断地排演才能达到的“真实”境界

这次达内兄弟将镜头对准了穆斯林问题,以一个极小却极锋利的切口呈现出当代伊斯兰教的立体生态:穆斯林社群本身的多样性、传播方式与教育方法的变革以及调和教义与生活的尝试等等。剧本上有点故意隐去人物弧光转折点的意思,很少给出阿迈德的心理视角,最后的“自我救赎”也是因为生命受到威胁时的顿悟,有一点机械送神了,但和整部影片的间离感倒是有契合之处。总之可以说,看完这部电影对当代伊斯兰教现状就能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印象。

今年欧盟展的第一期就看到这里了,后面的还得等28号之后才能继续写啦。这学期恰好选了《纪录片理论与实践》的选修课,一直在讨论“真实”与“虚构”的问题、模拟现实与揭露现实的问题,来看电影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鉴赏维度。电影展示的“真实”与我们所在的真实是有距离的,但这种距离正是电影要揭示的,这是电影的价值所在。


#EUFF2019# Part1. 我们与真实的距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