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山洞怪客》(2.1)

舅舅平时在“万廊花园”授课,特别忙时也会住在那里。但是,他主要还是住在外公外婆的房子里(也是我这次落脚的地方)。这是一座临江的红砖楼,颇为老旧,但充满历史感和生活气息;居民以退休人员为主,邻里之间还保留着相互往来的传统,见面后会笑盈盈地打招呼。对于我,这是件稀奇事,因为在我们那个小区里大家几乎都不认识,平时各过各的,擦肩而过时只能看到一张张冷漠疲惫的脸。
我基本上没有生活在这里的记忆,它留给我的唯一印象是红色的外观和一楼外墙上粘贴的一层小石粒(比米粒还小,密密麻麻,应该是一种装饰,我喜欢用手去抠,但从未成功过)。小学时虽然每年会到这里来过年,并短暂逗留几天,但我好像都在看书,没有特意留意过周围的事物。那时候,外公外婆还没现在这么老(在我印象里他们一直是老人,但那个时候他们还可以张罗过年,准备年夜饭),红砖楼里的这个小小家庭总是热闹非凡,现在却只剩下舅舅和我了。
在一个给你留下过粗浅印象的地方故地重游,那感觉像阅读一本多年前就看过简介的书。你可能以为我在延迟满足,故意推迟吃一颗糖的时间,但实际上我只是忘了桌上有颗糖罢了(甚至不觉得那是一颗糖)。我四处留意,有时甚至会出门逛逛,大概只是出于无聊。通常来说,我消磨时间的方式要么是看书(但这次一本都没带来),要么是玩电脑游戏——这个就更别想了,我怀疑这里根本没有网吧;即使有,估计环境也让人不忍落座。几天下来,小吃吃厌了,又不想逛街,我干脆到河边散步。今天的北河(经查询,这是它的官方名称)静悄悄的,飞鸟不知去了哪儿,墨绿色的河水在一层薄雾下缓缓流淌,像是静止了。河对岸只剩山体的淡灰色轮廓,以及随雾气变化偶尔显露的山岩。由于河宽两百米以上,对面的声音很难传到这里,相较于我现在置身的熙熙攘攘,那里简直神秘得像个桃花源。此时,那个念头(即上山一探究竟)又在心中冒头了。由于现在已接近下午四点,不是适宜上山的时间,我按捺住冲动,老老实实回了家。吃罢外卖,我早早上了床,意欲养精蓄锐,却翻来覆去几小时都睡不着,一直熬到凌晨两三点。不过,这并不影响我的兴致,甚至也不影响我的精力。当很有意思的事情出现时,我可以几天不睡觉(高中毕业时我连打了五天网游没休息)。
早晨七点半,我已抵达山脚下,手里还拎着一袋小笼包。只有零星几个晨练的人和我一道上山。这座山不到一千米高,如果开车上山,几分钟就能到半山腰;再往上,就必须步行了。令人愉悦的是,今天这里车辆很少,只有深山里的蝉在断断续续地鸣叫——非常幽静,连脚下安安静静的城市也显得嘈杂了。溪水经过引流,顺着水泥山道两侧的人工沟渠往下流淌;一些老派的人还保持着在这里取水泡茶的习惯,正把装满水的水桶装上自行车。我倚靠着电线杆,吃着手里最后的两个包子,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他们。山风柔和地扫过,几天以来的孤独无聊感得以缓解,这些朴实的劳动场景慰藉了我的心灵。随着逐步攀登,道路两旁的岩石和砖墙被各种各样的民居和农家乐替代了;原来,即使在山上,你还是可以下馆子、打麻将。看来,目前的清幽只是暂时的……想着想着,我突然口渴了,便到路边一家杂货店买了一瓶可乐。冰镇过的可乐滑入喉咙,为我这一路攀爬的躯体降温,真是惬意无比!
这时,杂货店对面的一条小路吸引了我的注意:不同于主路的水泥材质,这条岔道完全就是泥巴路,其入口被浓密的枝叶遮掩着,显得神秘而粗犷。
我问老板:“请问对面这条路通往哪里?”
“不逑知道。没见过有人往里走。”老板专心致志地玩着手机,甚至都没抬头。可能是因为我买了可乐,他才补充了后面那句。
“如果走这条道,可以上山吧?”实际上,我是问给自己听的,目的是给发怵的自己打气。
老板抬起头,打量了一下我,像在测试我的力量和勇气,以一个问句作了总结:“应该可以哦?”
这个问题问得我心里发毛。道谢之后,我离开杂货店,慢慢向这条小路的入口走去。一开始,我走得特别慢,像个几天没吃饭的人;但一想到店老板可能正在身后盯着我看,为了保住自己男人的尊严,我迈开步子,奋力拨开枝叶,一咬牙钻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