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届重庆二诊重庆市高2023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高三语文试卷

2023-04-05 00:11 作者:橙子辅导  | 我要投稿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介绍,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其思想。

(二)探寻作者的归隐的心路历程,深度解读作者“皈依自然”的深婉情思。

二、教学重点:探寻作者归隐的心路历程。

三、难点:解读作者“皈依自然”的深婉情思。

四、教材学情分析:《归去来兮辞》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一课,因初高中已学过不少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身世背景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此课相当于一堂综合课,深入探究陶渊明“皈依自然”的深婉情思。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600多年前,有位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有尊严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个地方是桃花源,这位诗人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他毅然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归隐宣言书《归去来兮辞》(并序)。

(二)活动一:知背景,晓思想

(1)论世·时代背景。(出示课件)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晋宋易代篡乱杀伐。

(2)知人·陶渊明思想。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十六)

———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

———四大皆空的佛家思想。

通过以上资料,我们知道了陶渊明生活在一个篡乱杀伐的时代,同时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

(三)活动二:明归去之因

问题一: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在这几个原因中,表层原因与本质原因各是什么?

(请同学齐读小序,筛选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子,教师作补充)

明确: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③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预设:前三个是本质原因,第四个是表层原因。

补充:朱自清在《陶渊明年谱之问题》中说:“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程氏妹去世引发了陶渊明弃官归田的抉择,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的“质性自然”,做官“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

(四)活动三:赏归去之喜

问题二:前两组读第一段,其他组听读思考:找出体现作者归家途中心情的句子,并指出是何种心情。

明确:“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心情欢快、急迫。

点拨:陶渊明为了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弃官归田之喜,不惜笔墨,在第二、三段中通过叙事、写景来抒情。

问题三:第三组第四组朗读第二三段,其他小组思考:用几个四字短语按照文中所写顺序概况作者的田园乐事。

明确:家中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

教师补充:陪伴妻儿之事,饮酒赏园之事,与乡邻聊天之事,无不事事顺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可谓景景含情。这第二段、第三段设想归家后纯粹的幸福生活:室内天伦之乐—涉园自在成趣—外出纵情山水。作者清淡自持,笃定坦然;当窗而坐,傲视人生。这一幅幅生活画面,凸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五)活动四:探归去之痛

(ppt出示):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像,不言而可喻矣。”

——钱钟书

 

问题四:这段话告诉我们这篇辞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想象和虚写。这篇辞赋写于作者将归未归之时,想象中的田园生活虽然美好,但在美好的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作者十分艰难的抉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人生梦想,很少有人打一开始就对功名不屑一顾的,陶渊明亦然。他要彻底结束官场生活的时候,其内心是不甘、挣扎、矛盾痛苦的。

(PPT出示):

陶渊明的五仕五隐:

少年陶渊明的心里藏着两个梦,一个梦是像曾祖父陶侃那样济世苍生,另一个梦则像外公孟嘉那样洒脱不羁,率性本真。第一个是入世的梦,第二个是出世的梦。

1.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第一次走出书斋,应征为江州祭酒,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入世梦。然而事与愿违,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是一个喜欢炼丹画符、整天求神拜鬼的五斗米道教徒。他上任仅两个月就辞官回家了。

2.公元399年,江州刺史桓玄起兵进行“清君侧”,在家种田的陶渊明觉得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投奔桓玄,做了一名幕僚。可刚做不久,陶渊明就觉察到桓玄借“清君侧”之名,其实是想当皇帝,恰好这时母亲去世,于是就果断辞官,回家守孝。

3.公元404年,彭城内史刘裕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投奔刘裕,成了刘裕麾下的一名参军。但他很快发现刘裕也是盯着皇位去的,失望之极,愤然辞官。


2023届重庆二诊重庆市高2023届学业质量调研抽测(第二次)高三语文试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