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6_Skane


可以简单理解为欧洲版星豹蛛,无非就是换了个皮肤。

大多数人看到它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灌木新园蛛,俺也一样。
所以说,凭直觉鉴定不一定可靠。
国内也有分布,我开始怀疑以前鉴定的新园蛛对不对了。

这位也是我的老朋友了,第一次鉴定它还是在2015年的广西。没想到,从欧亚大陆的东南角跑到西北角,还能看到它。

相对少见的小型种类,外壳有粗糙的刻痕。国内不产。

见于绣线菊属绿篱上,数量较大,是一种适应了城市的昆虫。
国内亦有,但是国内城市绿化会打农药,所以在城市中见到的概率相对较低。

太过普通,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在现实生活里见过,甚至摸过。
脉翅目死后会变色,文献描述与活体颜色有较大的差异。

“皮蠹吃掉了你的标本”。标本生虫是很多博物馆的大敌,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标本,我这边的储藏室一直保持在接近零下的低温,进去干活还要穿棉袄。
国内的标本馆里也应该有。

颜色有变异,图中个体偏黑。与国内常见的龟纹瓢虫有相似的行为和生态位。
不太常见,国内见于西北。

几乎全身黑色的花蚤,前足端部和触角基部色浅。
国内没有可靠的记录,但具体有没有也不好说。

与上期的暗丽花萤相似,但胸侧边是黄色而非红色, 触角暗黄色。
相比于某些种间形态差距几乎不存在的类群,花萤还算是有点区分度。
国内不产,但有很多近似种。

前翅黄色的拟天牛,复眼明显突出,即使不看标本也很容易与天牛区分。况且我的照片还能数清跗节。图为雌性,雄性个体后足股节膨大。
国内不产。

这个是真的天牛,而不是拟天牛。我自己觉得天牛和拟天牛的气质还是有些差别。
小型种类,行动敏捷,不易拍照。
国内有近似种。

有绿色鳞片的象甲,体型很小,行动不快,遇到敌害之后喜欢停在原地假装自己不存在。
如果你在这时候碰它,它就会直接掉到地上,彻底失去踪影。
国内有相似种。

当地最常见的草螟亚科,图为老年个体,有一定程度的褪色。
不得不说,草螟的拟态还是有水平的。

看后翅就知道,这是个裳夜蛾,而裳夜蛾其实不是夜蛾,沿用以前的中文名是为了便于检索,否则跟老资料对不上。
国内见于新疆。

当地常见的小型眼蝶,让我想起了老家的牧女珍眼蝶。
国内见于新疆。

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体型在大蚊中不算出众,最明显的特征是前翅中室外的白纵纹。国内无记录,但我见过类似的种。

其实应该翻译成沼大蚊属,但总有喜欢音译的人生得比我早,我也没办法。
幼虫水生,因此成虫也多见于有水源的地区,前翅有三个黑点,不难辨认。
国内无记录。

小型绿色摇蚊,白天在叶子上休憩。
国内在西北有一个记录,东部地区有一些相似种。

上次拍到它还是在老家的植物园,当时手里的设备还是卡片机,凹了好久的造型,才拍出一张糊图。这次来个高清重制。
本属在长足虻里算是比较特立独行的一类,颜色黯淡,喜欢在树干上活动。

这个就算是比较常规的长足虻了,触角和翅脉都有点像蝇,但高阶分类还是要看分子。
国内亦有。

正常人看到这个应该第一时间想到舞虻,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查了很久都没查到。后来才发现平须舞虻自己成科了,这合理吗?
国内没有记录,但是以后可能会有。

颜色很浅的缟蝇,与实验室常见的果蝇有点像,但是翅脉稍有不同。体表的鬃也有区别,但是只有分类学家喜欢通过鬃来鉴定苍蝇。
国内无记录。

与上一种相似,但颜色稍深,前翅完全透明,无黑斑。
国内也没有记录。

拟态大型蜂的食蚜蝇,腹部白色的部分是在模拟细腰。
在野外混淆蜂蚜蝇与真正的蜂对新手来说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但看照片仍然分不清就不太好了。
国内分布较广,但个人感觉不常见。

长相比较典型的花蝇,黑色的背板和白色的粉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横带花蝇配色相似,但花纹有很大的差别。
国内广布。

眼距很宽的双翅目,半水栖。本种的特征是前翅的四个黑点。
国内无记录,中文种名是根据拉丁名翻译的。

不太常见的叶蜂,胸部骨板的接缝处有很细的黑色条带。
国内记录于湖北,合理怀疑它在北方广泛分布。

非常飘逸的种类,是小蜂中为数不多的植食类群,主要寄生于蔷薇科。
很活跃,而且蔷薇花很容易摇晃,不好拍。
国内常见,毕竟种月季几乎是中国人的本能。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