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王子与不败战神
他是中国历史上风华绝代的第一美男,他是中国古代戴着面具的不败战神,他英雄一世所向无敌却被昏君的一杯鸩酒送上了黄泉路,他留下的雄浑壮阔的《兰陵王入阵曲》流传东瀛竟成为日本天皇登基时演奏的乐曲,他就是北齐兰陵王高长恭。
提到“兰陵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由胡雪桦编剧执导的电影《兰陵王》,这部影片讲述了远古时期中国西南山林部落中一个俊美王子兰陵成长的故事。由于部落王子兰陵长得象女人一样漂亮,敌人拒绝与他交手,部族惨遭灭顶之灾。此后兰陵受到神的启发,戴上狰狞面具掩盖俊美相貌,而变得极为骁勇善战,后因凶恶面具迷失善良本性,母亲以生命为代价挽救儿子,使他最终成为一名真正勇士。
借狰狞面具掩盖俊美容貌而骁勇善战的王子,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南北朝时北齐高祖皇帝高欢之孙高肃。高肃字长恭,又名孝瓘,为北齐王子,文武双全的名将,因屡建战功,先后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大将军、大司马、尚书令等职。因其被封为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
兰陵王高长恭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有着暧昧不明的身世,生长在充满淫乱和杀戮的禽兽皇族,长相俊美、勇猛善战,盛年时便被含冤杀害。可以说,在他身上充满着成就传奇的一切充分条件。特别是他因相貌俊美而不得不借狰狞面具威吓敌手的故事,更是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高长恭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他是高澄的第四个儿子,高澄共有6个儿子,分别为不同的姬妾所生。据《北齐书》记载:“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高澄的6个儿子中,连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都有记载,唯独对高长恭的母亲没有记载,根本不知姓甚名谁。这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兰陵王高长恭的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无比卑微,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就是王宫中一个卑贱的无名宫女。如此,在北齐这样讲究血统门弟的时代,兰陵王高长恭虽然贵为帝胃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从小就必须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
有关兰陵王高长恭的相貌,《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总之,兰陵王高长恭的美是风华绝代、超凡脱俗的,搁现在就是一妖孽的花样美男,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他老妈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他那贵为帝胃的父王的垂幸呢。
但是,生的太美是一种罪过,不唯女子如此,男子亦然,在五胡十六国那“乱纷纷万马逐鹿”的烽火年代,作为帝王之子,高长恭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就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人的藐视和轻蔑。为此,高长恭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则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由此可见,兰陵王高长恭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稽之谈。后世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史书记载,兰陵王高长恭是南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高长恭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
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异族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联合对北齐发起了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10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强大的北周军队击溃,眼看齐军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高长恭戴着“大面”,身穿铠甲,立马横剑,亲自率领500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高长恭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对于这段历史是这么记载的:“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当兰陵王揭下面具的那一刻,古都洛阳全城欢呼,歌颂高长恭的雄伟壮阔的《兰陵王入阵曲》在铁马金戈的中原战场上响彻天际!洛阳大捷,使得兰陵王高长恭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高长恭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据《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残忍暴虐的北齐王朝的皇亲国戚,高长恭与众不同,他一点儿也没有架子,反而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更难得的是,长恭即使面对自己的“政敌”,也不乏发自心底的仁厚与宽容。史载,当初兰陵王高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却刚好在兰陵王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兰陵王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兰陵王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也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动辄砍头杀人、皇帝杀宠妃拿她的腿骨做琵琶、根本“不把人当人”的黑暗专制时代,兰陵王高长恭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不让人心生敬佩。
可惜,高长恭生错了时代,更生错了家族。北齐王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6个皇帝,为了九五之尊的大位,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残杀,北齐的帝王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变态和疯狂。智勇双全、军功显赫的兰陵王高长恭,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据《北齐书》载:高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当地老百姓也说三道四。但本身就富贵的兰陵王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呢?据《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原来如此,高长恭主动受贿不过是为避免“功高震主”而自污其名,免遭皇帝的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皇帝为嘉奖军功显赫的兰陵王,为他买来美妾20人,可高长恭“唯受其一”,他这么做也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啊。
转眼就到了北齐后主高纬的时代,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高纬杀起自己的亲人来,照样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高长恭听到皇上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冲动,他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可就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却为高长恭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在小心眼的专制君主高纬看来,国家是我的,不是你兰陵王高长恭的,只有我有权说“家事”,你高长恭竟把“国事”说成“家事”,把国家当成你家,是不是想图谋不轨、取我而代之啊,这还了得!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5月的一天,齐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兰陵王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鸩酒。古人有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而今,敌国北周未破,皇上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要他这个良将先亡了。高长恭悲愤至极,将鸩酒一饮而尽。其时,他年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北齐都城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这是康有为写的有关伍子胥的诗,用来形容一代美男战神兰陵王和北齐也刚刚好。军事支柱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行将就木。四年后,失去了高长恭的北齐在北周皇帝宇文邕猛烈的军事打击下,灰飞烟灭,齐后主高纬最终被杀,高氏子孙几乎被屠杀殆尽,高纬自毁长城,真是报应不爽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千多年过去了,当年南北朝纷争的是非成败,早已随风湮灭,没有任何意义,但兰陵王高长恭这位风华绝代蒙冤被杀的悲情王子,这位英勇善战金戈铁马御剑天地的青春英雄,却超越了历史和政治,永远值得后人追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