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力倒退、确诊重度孤独症,入学星星桥后迎来曙光
饱饱(化名)
确诊:2岁1个月在上海儿童医院被诊断为重度ASD
早期问题:对他人眼神关注少,不与他人互动;模仿能力弱,不适应多人环境;有共享控制问题和分离焦虑;语言在9个月龄儿童期间。
目前情况:进入幼儿园阶段在学高阶的社交思维,语言能力属于长句阶段。
饱饱在1岁半之前是发育正常的,有眼神沟通,也可以说简单句子。
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就不会说话了,变得没有语言,爸爸、妈妈也不会叫了,像是能力退化了……
01 孩子确诊重度ASD
饱饱不应、不说、不看、不指,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半年,孩子已经满2岁了。看着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不好,饱饱爸妈决定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们,饱饱确诊患有重度ASD。
怎么可能?孩子之前都是好好的。夫妻俩不敢置信,换了好多家医院,但诊断的结果都相同,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

饱饱可能属于倒退型孤独症。倒退型孤独症一般出现在孩子15-30个月之间,丧失能力的速度都不一致,并且经常会伴随一段长时间的能力发展停滞。主要表现为已获得的语言功能明显倒退,甚至完全丧失,孩子即使保留部分语言,自发功能性语言也极少,交流动机消失,大人难以与之交流。
少数孩子出现怪声或刻板、重复性语言,表现出孤独症的语言障碍特征。在语言倒退的同时均伴有非语言技能的倒退,主要为社交功能的倒退,如目光对视减少,自发模仿行为消失,淡漠,对大人的呼唤或指令极少回应,交会性注意行为消失等,但是对亲人仍有依恋行为。仅有少数患儿出现刻板样动作,例如手指的挥动。
发育倒退不仅仅是语言功能的倒退,而是语言、交流及社交功能的普遍倒退。但由于语言功能的特殊性,往往在语言方面最先引起家长的关注。
02 无法运用理论 决定寻找机构
饱饱爸妈买了很多孤独症方面的书自学,对孤独症是什么有了认知,但对日常如何干预还是毫无头绪。理论太空中楼阁了,自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实际应用。
要不找个机构?可是能不能干预成功?有没有成功案例?用什么理论合适呢?他们对机构存在着很多顾虑。可孩子的干预不能等,或许可以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效果。

于是,饱饱爸妈在众多推荐的机构中选择了理念相合的星星桥,加入了星星桥上海中心。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渐上手,将理论学习和日常干预结合起来了。这一入学,就是1年半。
饱饱家长说:“老师都很负责、很有经验。不仅教孩子,而且教家长,我们的焦虑一下子就缓解了。后来随着陪伴孩子上课,越来越认识到理论的正确,加上自己也有干预的经验了,孩子很快就取得了进步。”
03 干预之路
饱饱在星星桥进步这么大,有什么经可以取?来看看他的干预历程吧~

1.评估阶段
饱饱初入学评估能力阶段属于启蒙阶段,对他人眼神关注少,不与他人互动;模仿能力弱,不适应多人环境;共享控制问题,得不到满足时会大哭,同时有分离焦虑;互动方式与同龄儿童偏差大,远距离学习能力弱,语言在9个月龄儿童期间。
入学评估中,发展/适应程度几乎大部分都为严重,只有行为特征—非语言与适应行为为中度。
问题反馈
对人的主动眼神关注弱,亲子互动时或者老师手里有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时孩子才会抬头看;认知理解弱(形状、大小、常见物品及图片的辨认能力弱,不认识颜色;不会点数)
行为特征
语言:会自言自语和仿说;大运动,小肌肉发育相比较语言发育落后;生活自理方面:能自己用勺子和筷子吃饭,有大小便意识,不会自己去厕所,需要奶奶带去厕所脱裤子需要辅助,孩子可以独立上下楼梯,不能独立穿衣服、洗澡、洗手、刷牙等。

2.解决焦虑和共享控制问题
爸爸妈妈要去工作,平时是奶奶带饱饱的时间多。在早期的干预中,饱饱非常粘奶奶,几乎一点都不能接受和奶奶分开,有严重的分离焦虑症和共享控制问题。奶奶很头疼,奶奶去厕所、喝水和老师聊天他都不允许,会大哭大闹,想要控制奶奶。
老师针对饱饱的分离焦虑和共享控制问题制定了相关的干预策略。最开始只是“让奶奶帮忙”,通过“帮忙”让奶奶能很短暂地离开一会儿(离开后就立马回来)。比如游戏结束后请奶奶帮忙把玩具送到外边再回来,当饱饱开始接受后,老师会给奶奶一个1min的沙漏,在外边待1min再回教室。

刚开始饱饱会很着急,眼泪汪汪地问老师:“奶奶呢?想要出去教室找奶奶!”老师会给他一个转换物,让他把注意力放在有趣的玩具上。开始接受这种方式后,老师增加奶奶离开的时间,从1min,3min,5min慢慢过渡到半节课。饱饱会有很着急的时候,老师就提供视觉结构沙漏,提前跟他讲,比如“5分钟后奶奶就回来了”“再做好3个游戏之后奶奶就回来了”。
他逐渐开始接受奶奶不在了,虽然在每次时间到了之后见到奶奶都会抱着奶奶委屈,但是分离焦虑和控制的问题也逐渐没有了。
老师课后也会和奶奶讲很多关于在家如何带养,要有原则,不被孩子控制。奶奶学得很快,真正做到了家校共育,让孩子进步飞快!
3.语言:人称代词的学习
饱饱开始有短句的能力之后,爸爸妈妈向老师反应孩子平时总会说“你想要饼干”,其实是“我想要饼干”。妈妈开始不太会引导孩子,在饱饱说错之后,妈妈会说:“是我想要饼干”。
正确的引导是:饱饱想要饼干,拿着孩子得手一边拍拍他自己,一边说“我想要饼干”。奶奶说他有时候能说对,有时候说的不对,总是混,同时在课堂上也会出现人称代词使用错误的情况。针对人称代词“你”“我”的使用,老师设计了相关的活动。
活动——轮流搭积木
活动设置:成人与孩子分别坐在桌子的两侧,面对面互相能够关注到,成人先搭积木,开始时成人语言表达“我先来~”,同时“非语言的手势拍拍自己。
轮到孩子的时候,老师会在孩子的身后位置辅助孩子的手拍一拍自己,并且口型提示孩子说“到我了”,几次游戏之后孩子能够自己表达出“到我了”,老师就可以减少辅助了。结合联合活动流程,把积木全部搭建好,游戏结束。

4.社交:小组的概念
刚开始上社交思维中的小组计划时,饱饱不知道什么是“组”的概念,也不清楚谁和你自己是“一组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游戏中加入了针对的训练。
活动——分组游戏
活动设置:老师制作了清晰的视觉卡,红卡和绿卡,分别代表贴着红色卡的人是一组,和自己颜色不一样的人不是一组。听音乐,音乐停止找到自己的小组伙伴站到同一个圈圈里。在游戏中老师会不断的输入社交词汇,例如“饱饱和妈妈身上贴的是红卡,饱饱和妈妈是一组的。
饱饱是2022年2月入学的,从启蒙阶段的“玩起来”发展到现在的幼儿园阶段,目前在学高阶的社交思维、自我意识。
他进步飞快,早期只会自言自语和仿说,现在语言能力属于长句阶段,能顺畅无障碍、自然地与他人进行社交沟通对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饱饱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