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文)生活素材说

2020-01-24 17:47 作者:KILLERJACK4  | 我要投稿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书生企鹅(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629813511/



所谓“生活素材”,简单来说指的就是生活中的各式经历,大至结婚生子,亲人去世这种人生大事,小至每天早上买个大饼油条当早饭,晚上加班熬夜这种小事。标题使用“境界”这个词,是因为素材本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人利用它们的能力强弱,所以这个标题似乎起得太冠冕堂皇,这篇文章想讲的就是利用生活素材能力的体现。

最浅显最低级的境界就是“把生活素材憋在心里”,生活素材没有质量上的优劣,但确实有心情上的好坏,参加一场氛围融洽的同学会,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看着孩子高考得利,这些是让人高兴的生活素材;而熬夜加班还被老板臭骂一顿,孩子叛逆结交狐朋狗友,被同事孤立这些都是让人感到不爽的生活素材。一个学会分享自己生活素材的人或许会遇到更多误解和仇视,但必定会得到另一部分人的认同甚至赞美,这就是正能量,无论那些人是否能给予实际的帮助,这些评论也会让人心境发生改变,而把所有的好事坏事都憋在心里,别人不知道你经历了什么坏事,自然不能帮助你;他们也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也没有办法取悦你。人是一种很奇妙的动物,生活素材压抑到一定数量,人就会产生“我的痛苦没懂,没有人和我有相同的喜好,世界烂透了”这种偏激的想法,而周围的人久而久之也对你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他们或是避开你,或是在你背后闲言碎语。如此下场对自己和他人都是长时间的折磨,这种境界当然是最低级的。

普通人的境界是“迫不及待地将生活素材分享出来”,以前有日记这种形式让每个人能够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而现在有了微博,微信朋友圈这种形式让每个人能立即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吃了个好东西,去了哪里玩,发个微博告诉大家,生活中被什么人欺负了,或者有什么不爽的人,也在微博上发泄一下,自己内心舒坦,别人有心可以评论,无心可以屏蔽,也是一种结交志同道合者的方法。但既然这是第二境界,必然有其弊端:以这种形式来分享自己欢乐的事情,能够得到一时的快感,但是久而久之会让人“上瘾”,变成“我必须分享给别人我才能感受到欢乐”,这在无意识间就提高了幸福感的门槛,给自己添加了压力,此外网络平台上各种人都有,并不是每个人都想看别人吃饭,旅游的,好脾气的兴许就是稍微不爽一点,暴脾气的就成了“网络喷子”了。而分享坏事就更加复杂了,以前日记里骂某个人没有多少人知道,或许写了之后几个月气就消了,可是放在网络上,许多人可能不分析自己所遇到的事情是否有自己的责任,就急不可耐地挂到网上了,为了自己的怨气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人们可能还会用“转发抽奖”这种方式增加热度,而转发的人不明不白评论了一个根本不知道细节的他人私事,于是在网络大环境的发酵下,小事化大,大事加剧,最终一次本可以调解化解的矛盾转变为人性的危机,受害的可不只是当事双方。如果牵涉到政府,企业那么问题就更加复杂严重了,所以,这也不是最高境界。

比上述更高一层境界是“将生活素材写成纪实文学或者鸡汤文学”,可能很多人会很不高兴:纪实文学怎么能和鸡汤文相比呢?当然这里讨论的不是两者内容,而是利用生活素材形式的类似处。纪实文学,是一种根据自身经历或是自己所见所闻所写的文学,其中多记述的是客观事实,夹杂少部分个人色彩,与写个微博抱怨不同的是,这种形式需要将事实归纳排序的逻辑思维和一定文学功底,之所以把纪实文学归到这一类,是因为很少有纪实文学能够造成大的影响,关于历史重要事件的纪实文学的确多用于历史考据,但是个人恩怨的纪实文学的确少有登上大雅之堂,另外纪实文学的内容就限制作者对于事件背后的个人看法与思考(我眼中的纪实文学是这样的,其实现在很多人看的纪实文学,我认为可以算是散文)。鸡汤文学我分成两类,一是励志类,靠成功人士的一些个人经验和历史名人事例写出的文章,这种“满分作文”的确有一定影响,但时代并不需要过多这种文章支撑;另一种是生活鸡汤,常用一个虚构的人名作为主角讲一个关于生活的或悲情,或平淡的故事,这类故事的缺点是“矫情”:那些故事主人公可能并不存在,连这种事情可能也没有发生过,而且无论讲什么故事,最后都有一个劝解人们好好生活,不要愤怒的“主旋律”,这种文学的确抓住了很多青少年和年轻白领的心,也创造了很多的财富价值,但生活经历稍多的人就会对书中记载的东西一笑了之。

我所认为最高的境界是“利用生活素材勾画时代与人性”,达到这一点的最佳途径就是文学:用难听的话说文学就是在对现实的不满和矛盾中生成的模糊产物,但与上述不同的是,“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是作者收集大量生活素材,经过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后生成的产物,其中又以小说最贴近民众,优秀的小说必定是以一个生动形象反应一段时期,一段历史甚至人类的创作。就如可能从没有一个叫“阿Q”的人参加过革命,也没有任何一个祥云嫂丢了孩子,但人们一看到阿Q和祥云嫂就能知道那是“辛亥革命”失败后民众的大面貌,而且我们也确实有那些人物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能将这两个人物塑造得那么生动有代表性,必定是收集了很多相关生活素材,将那个时代民众的思想行为观察得透彻。又如可能没有一对情侣死在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里,也没有人因为停礼拜堂的钟声被警察抓,但欧.亨利的作品就是那么逼真而讽刺,因为他一生从事了各式各样的工作,从那些与他共事的人身上看出了资本社会存在的弊端和底层人民依旧存在的朴实美好,所以他笔下的故事奇妙但不荒诞,在笑中带着泪。以上两位作者只是一个例子,反应时代,反应人性的不只有书籍,电影,戏剧,绘画........但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的,在所有存在过的人类中又确实属于凤毛麟角。

这篇文章特别不严谨,如果阅历良多,对此有长期研究的人看到这篇文章,请不要笑话我的浅薄无知。假若有读者觉得我写的有点道理,我也想说:利用生活素材只是人类能力的一小部分,并不能代表人本身的高低贵贱。或许你处在低的境界想要往上爬,但也要记住:改变的前提是,你所收集的生活素材是真实,不夹杂过多杂质的“现实之物”。


(旧文)生活素材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