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的进阶
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
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通过表现和水平。 史蒂夫·奥尔(威奇托大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专家)曾假想过一段对话: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特别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这个要求我们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说:“连续三次,不犯如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如果不制定这样一个目标,就没有办法判断练习是否成功。 有目的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要把目标分解,并制定一个计划:为了实现某个目标,你得做些什么?再对这个目标进行更细致地分解,思考你怎么做好?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底怎么错了。在奥尔的例子中,音乐学生在学校的表演测试上得了个C,这是一种迟到的反馈,但他练习时,似乎没有人给他提供任何反馈,也就是说,没有人听他练习并指出他的错误。 一般而言,无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或者你离你的目标还有多远。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这也许是有目的的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奥尔的音乐学生并没有逼迫自己走出熟悉和舒适的区间。相反,学生的话似乎表明,他在练习中,只是毫无条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没有努力去迎接新的挑战,仅仅是做那些他已经感觉很容易的事情。而这种方法是不管用的。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