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禁军的产生和840年的狄奥菲卢斯军队改革

随着741年利奥三世的去世,奥普希金军区将军阿尔塔巴斯托斯(Artavasdus)发动了针对其子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us V/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Β)[1]的政变。他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夺取了君士坦丁堡,并坚持防守了两年的时间。在这期间,色雷斯西亚军区和安纳托利亚军区选择拥护君士坦丁五世,皇帝以此为依托,击败了阿尔塔巴斯托斯的部队,并将其困在君士坦丁堡内。在743年,因为饥饿他被迫出城,君士坦丁五世捉住了他,剜了他的眼睛,重夺皇位。[2]这次长达两年半的内战是奥普希金军区设立以来发动的第五场叛乱,即使在剥离出色雷斯军区后它的辖区仍然显得过大,而且离帝国首都太过接近。
为了削弱奥普希金军区的实力,君士坦丁五世设立了数支禁军(Tagma)[3],并让他们成为独立的军团建制。早期的三支老资格的禁军——教导军团(Scholae)、警备军团(Excubiti)、瞭望军团(Vigilia),都是皇帝贴身护卫,君士坦丁五世将其变成了骑兵部队;而三支比较新的禁军——势众军团(Numeri)、城墙军团(Maceria)、编定精英军团(Optimaton),这些也是早期便有的功能类似的部队,他们被君士坦丁五世改造成了步兵军团,前两者作为君士坦丁堡的守军,后者则是作为物流运输所用。
禁军军团的长官,一般叫做指挥(Domestikos),除了瞭望军团和城墙军团——他们的长官叫做营队长(Drungary)[4]。大概到了九世纪,或许在九世纪初开始,骑兵禁军军团的一部分便已驻扎在色雷斯,包括过去从斯拉夫人手上夺回的领土,另一部分则驻扎在小亚细亚西北部。驻扎在小亚细亚的禁军军团分布在被分割过后的奥普希金军区辖地内,剩余的则驻扎在原奥普希金军区分割后新设立的奥普提马顿军区(Optimaton/Ὀπτιμάτων)。
在这段缺乏史料的时代,君士坦丁五世何时创建禁军已不可知。奥普希金军区在766年再次叛乱,致使君士坦丁五世再一度分割奥普希金军区——将其东部地区割离,并在第二年设立了新的布刻拉里翁军区(Bucellarians/Βουκελλαρίων)[5]。而在叛乱中,禁军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在766年之前,君士坦丁五世唯一要分割奥普希金军区的主要原因就是结束于743年的阿尔塔巴斯托斯的叛乱。745年,君士坦丁五世带领禁军攻入倭马亚境内,带回了大量人口并将其安置在刚从斯拉夫人手上收回的色雷斯地区的领土,他的此次远征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第一次在进攻阿拉伯的战役上取得成功。
君士坦丁五世用于压制奥普希金军区并抑制其叛乱而设立的禁军部队,沉重打击了斯拉夫人并扩大了帝国的领土,反攻阿拉伯和保加尔导致对方内部动荡和攻势衰退,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他们自己的存在必要。虽然帝国在746年初爆发了持续数年之久的最后一波大瘟疫,但是君士坦丁五世之后的远征仍然成功摧毁了阿拉伯人当时在边境的两大据点——梅利蒂尼(Melitene)和狄奥多西波利斯(Theodosipolis),虏获了大量人口并令其充军色雷斯边区,同时夺回了亚美尼亚地区的边境军事重镇卡玛孔(Camachum)。[6]在之后,君士坦丁五世再次收复了大量北部故土,直到775年君士坦丁五世去世为止,他对保加尔人的战事一直是成功的。略为遗憾的是,在751年,伦巴第人攻陷了意大利中部重镇拉韦纳——拉韦纳总督区的最后领地,总督区就此解体。
在780年利奥四世(Lio IV/Λέων Δ΄)[7]去世后,利奥四世的皇后伊琳娜(Irene/Ειρήνη)[8]开始监护未成年的君士坦丁六世(Constantinus VI/Κωνσταντίνος ΣΤ')[9]。此时的帝国仍在色雷斯缓慢地扩张,并在其西部的地区设立了马其顿军区(Macedonia/Μακεδονία)。而后伊琳娜的继承者即尼基弗鲁斯一世(Nikephoros I/Νικηφόρος Α´)[10]不仅收复了色雷斯的大量故土,还成功收复被斯拉夫人霸占的希腊半岛的大部分地区。809年,他在希腊半岛上设立了新的伯罗奔尼撒军区(Peloponnesos/Πελοποννήσου)、凯法隆尼亚军区(Cephallenia/Κεφαλληνία)[11]和塞萨洛尼卡军区(Thessalonika/Θεσσαλονίκη),并且将大量拜占庭军人在新地进行安置,比如说曾被安置在希腊军区的马代特人,他们曾经作为帝国海军的水兵,现在他们被安置在伯罗奔尼撒军区和凯法隆尼亚军区,继续为帝国的海军服役。[12]之后,尼基弗鲁斯一世在原有禁军的基础之上又新设立了第四支骑兵军团——由其余军队的军官子弟们组成——称之为冠军团(Hikanatoi)。

811年,尼基弗鲁斯一世对保加尔人发动了一次大型远征,并且获得了完全胜利,但是在回程时,皇帝的军队在普利斯卡(Pliska)附近的山谷遭遇埋伏,大量人马被杀,皇帝本人亦战死沙场。这次意外的失败反而导致保加尔人再次夺回了大片伊琳娜和尼基弗鲁斯一世统治时期所收复的故土。和尼基弗鲁斯一世在希腊新设立的军区完全不同的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守军,在沦陷的领土上,保加尔人的防卫力量严重不足,因此保加尔人亦不敢攻击希腊地区的军区,他们无意占领领土,而是开始劫掠色雷斯地区的其余罗马城镇。
新即位的米哈伊尔一世(Michael I/Μιχαῆλ A')[13]无力阻挡保加尔人,他很快退位,将皇位让给了当时的安纳托利亚军区将军,即后来即位的利奥五世(Leo V/Λέων Β)[14]。利奥五世通过伏击终而击败保加尔人,再次收复了伊琳娜时期夺回的色雷斯地区故土。在819年,可能是出于罗斯人劫掠黑海沿岸的缘故,利奥五世将亚美尼亚军区的沿海地区进行分割,设置了全新的帕夫拉戈尼亚军区(Paphlagonia/Παφλαγονία)和迦勒底军区(Chaldia/Χαλδία)[15]。[16]不幸的是第二年,利奥五世被他的警备军团指挥米哈伊尔和同谋者谋杀。因为米哈伊尔之前被利奥五世囚禁而镣铐的钥匙被其藏了起来,因此他不得不在身着囚服和镣铐的情况下,被其同谋者加冕为米哈伊尔二世(Michael II/Μιχαήλ Β)[17]皇帝。
利奥五世被杀导致了安纳托利亚军区将军——斯拉夫人托马斯(Thomas)发动叛乱,米哈伊尔二世和托马斯的内战一触即发。除了亚美尼亚军区和奥普希金军区之外,绝大多数军队支持托马斯,他们从海陆两个方向围攻君士坦丁堡。米哈伊尔二世成功在823年击败并处决了托马斯,但是其在安纳托利亚的残党叛乱仍要到第二年才被彻底弹压。这场内战极大削弱了海军军区(Classe Theme/Θέμα ναυτικόν)的实力——例如内战中支持托马斯一方的基比拉奥特军区、伯罗奔尼撒军区和凯法隆尼亚军区。两年后的826年,西西里爆发叛乱,叛军将领尤菲米乌斯(Euphemius)寻求盘踞在北非的阿格拉布埃米尔国的援助。当828年米哈伊尔二世派出舰队试图收复西西里的时候,一支阿拉伯人的军队冒险进攻并占领了克里特岛——克里特因为未曾被建立成军区,因此该地并没有足够多的守军,使得它被阿拉伯人盯上。米哈伊尔二世在829年去世,当时的西西里大部分仍控制在帝国的手上,但是克里特却变成了阿拉伯海盗的老巢。
大体上,军区在自其被设立至米哈伊尔二世的一个多世纪之间,为帝国持续提供了有效的防御,使得帝国成功地保住了绝大多数的领土,虽然非洲和意大利地区的帝国领土仍在缓慢流失,但这是由于695年至717年间无止境的叛乱带来的不稳定所造成的,而这种不稳定导致了阿拉伯人夺取了亚美尼亚西部和奇里乞亚。820年至824年间的内战又导致阿拉伯人侵占了克里特并开始渗透西西里岛,当然,那时的克里特并非是军区。
在君士坦丁五世建立了禁军之后,军事叛乱的频率下降,帝国开始有能力收复失地。君士坦丁五世本人、伊琳娜和尼基弗鲁斯一世夺回了部分的色雷斯地区,即使后两者所收复的领土并没有保有很久。帝国所取得的还有一个重要成果便是尼基弗鲁斯一世收复希腊半岛的领土,以及在这之上所建立的军区,驻扎在此地的斯拉夫人并不善战,尼基弗鲁斯一世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夺回了此地。军区和禁军可以为帝国提供有效的防御,但是对于收复失地仍显得力不从心,并且帝国内的叛乱仍然频繁。
在米哈伊尔二世去世后,狄奥菲卢斯(Theophilus/Θεόφιλος)[18]平安即位。很快,狄奥菲卢斯便发动了对阿拉伯人的远征,但比起取得胜利,不如说这么做调动了军队的热忱。834年,他给予出逃阿拔斯的叛军——胡拉米特教团(Khurramites)以庇护。他让那些人皈依了基督教,并让他们加入军队。在之后的837年,当狄奥菲卢斯袭击了阿拔斯的军队后,更多的胡拉米特教徒加入了帝国军队的行列。次年,穆阿台绥姆(al-Mu'tasim/المعتصم)[19]报复性地劫掠了小亚细亚。当胡拉米特教徒在东罗马帝国境内发动叛乱后,阿拔斯军队趁虚直入,击败了东罗马帝国军队并洗劫了布刻拉里翁军区首府安齐拉(Ancyra,今安卡拉)和安纳托利亚军区首府阿莫里乌姆(Amorium)。
839年,狄奥菲卢斯调动军队镇压了胡拉米特教团的叛军,令他们迅速投降。此后,教团同意被分割成15个部分并融入到15个不同的军区和其余行政区内。在接收胡拉米特教徒的15个军区和行政区中,出现了新设立的位于阿尔巴尼亚的都拉齐翁军区(Dyrrachium/Δυρραχίου)以及位于克里米亚的赫尔松军区(Cherson/Χερσῶνος)。此外,还有三个新的设立在边境的要冲区(Kleisourai)[20]——字面意为“山中关隘”——用以防御边境的阿拉伯人。哈尔希安要冲区(Charsianon/Χαρσιανόν)在亚美尼亚的边境地区,卡帕多西亚要冲区(Cappadocia/Καππαδοκία)和塞琉西亚要冲区(Seleukeia/Σελευκείας)则在安纳托利亚的边境地区。当狄奥菲卢斯在840年安置胡拉米特教徒之时,他在军事上也施行了进一步的改革,重组了军队的指挥结构,提升了军队的薪金。
狄奥菲卢斯的改革在各军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变化,840年至841年间,卡帕多西亚要冲区和哈尔希安要冲区的军队轻易地击败了阿拉伯劫掠者——他们曾能在帝国境内烧杀劫掠如入无人之境。狄奥菲卢斯为之勇猛而嘉奖他们,将其从卡帕多西亚要冲区升格成为卡帕多西亚军区。842年,狄奥菲卢斯去世,然而因其并未对要冲区东北部,即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设置特别的防御区(原因不明),致使阿拉伯劫掠者可从此处进入帝国境内大肆劫掠。[21]

在狄奥菲卢斯之子米哈伊尔三世(Michael III/Μιχαήλ Γ)[22]继位的843年,拜占庭人曾尝试夺回克里特岛,但因为该岛易守难攻,远征军遭遇了失败。为了代替胎死腹中的设立克里特军区的想法,帝国将爱琴海群岛从基比拉奥特军区剥离,设立了单独的爱琴海军区(Aegean Sea/τοῦ Αἰγαίου Πελάγους)[23]。但在此时,帝国在东部遭遇了全新的敌人,即基督教异端保禄派(Paulicians)[24],他们在亚美尼亚军区附近地区成立了保禄派共和国,并与梅利蒂尼埃米尔国结盟,通过几乎不设防的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大肆劫掠帝国财产。即使在861年科洛尼亚从亚美尼亚军区分离形成了科洛尼亚军区(Koloneia/Κολωνείας),与狄奥菲卢斯分配安置胡拉米特教徒不同的是,该地并没有补充额外的兵员,因此该军区所处的地带仍是帝国的弱点所在。即使如此,帝国军队仍然在与阿拉伯人和保禄教徒的顽强作战中取得了成效。863年,帝国在拉拉孔战役中击败了阿拔斯和梅利蒂尼埃米尔国的军队,使得阿拉伯人再也没有能力对小亚细亚进行大规模的劫掠。
瓦西里一世(Basilius I/Βασίλειος A')[25]在867年谋杀了无能的统治者米哈伊尔三世之后,建立了持续长久的马其顿王朝,他即位之后便致力于消灭阿拉伯海盗和边境有威胁的保禄派教徒。瓦西里一世加强了在君士坦丁堡驻扎的帝国海军,并且让其成为仅效忠于皇帝本人的职业海军。这一系列的改革始于约870年,而这之后帝国海军轻易地击败了阿拉伯海盗。与此同时,意大利地区和凯法隆尼亚军区的海军规模也不断扩大,帝国还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了塞浦路斯岛剩余的东部地区,将整个岛重新纳入帝国的手中[26]。然而因为瓦西里一世动用海军搬运各处的大理石去建造君士坦丁堡的教堂,而非支援西西里岛,致使北非的阿格拉布埃米尔国攻占了叙拉古,即锡拉库萨。但总而言之,瓦西里一世对保禄派割据势力的战争是成功的:在879年,帝国军队击垮了保禄派的军队,最终使得保禄派割据势力灭亡。
瓦西里一世于886年死于意外事故,其子继位成为利奥六世(Leo VI/Λέων ΣΤ')[27]。然而其与保加尔人未分胜负且不光彩的战争迫使他在欧洲地区设立了两个新的军区:从凯法隆尼亚军区割离出的尼科波利斯军区(Nikopolis/Νικοπόλεως)和从马其顿军区割离出的斯特里蒙军区(Strymon/Στρυμόνος)。自900年开始,利奥六世重启自七世纪希拉克略一世之后的诸帝从未实现过的,向东扩张领土的壮举。首先他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设立美索不达米亚军区(Mesopotamia/Μεσοποταμία)和塞巴斯蒂亚军区(Sebasteia/Σεβαστείας)[28],同时在奇里乞亚西北部设立利坎多斯军区(Lykandos/Λυκάνδου),并在原特夫里克地区(Tephrike)设立了利昂托科梅要冲区(Leontokome/Λεωντοκώμης)[29]。这些军区和要冲区是由新收复的领土和旧有军区的辖区混合而成的,以使其形成一定规模。这些新收复的领土上的守军大多为亚美尼亚新兵。利奥六世在此后进一步的军事改革改变了帝国的指挥架构,并且增加了各军区骑兵的人数。
不过就于海上的战事而言,利奥六世并不是那么的成功。阿拉伯人的海上远征军成功地突袭并洗劫了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ki)。随着902年西西里的最后据点陶尔米纳(Taormina)陷落于阿格拉布手中,帝国在意大利仅剩下残存的卡拉布里亚军区(Calabria/Καλαβρίας)。此后,利奥六世将巴里(Bari)从凯法隆尼亚军区剥离出来,形成了新的隆巴第亚军区(Langobardia/Λογγοβαρδία)[30]。911年,帝国再次试图夺回克里特岛,但是这次远征和843年那次一样,靡费却毫无成效。在接下来的近25年内,帝国因为内忧和保加利亚的外患,对外扩张毫无进展。
在和保加利亚达成和平之后,帝国继续展开对阿拉伯人的攻势。934年,拜占庭的军队消灭了梅利蒂尼埃米尔国,并且收复了亚美尼亚地区的重镇梅利蒂尼(Melitene)。在这之后,巴努哈比卜部落(Banū Habīb)的部族逃亡至帝国,在皈依基督教后被安置在梅利蒂尼周围沿线新设立的五个小型军区内。
帝国军队于这一时期开始定期反向劫掠阿拉伯人控制的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地区的诸多埃米尔国。949年,东罗马帝国再次尝试夺回克里特,然而依旧铩羽而归,不过他们在同年夺回了另一重镇——阿拉伯人在亚美尼亚的大本营——狄奥多西波利斯(Theodosipolis)。纵观全局,仅阿勒颇地区(Aleppo)的埃米尔成功地在接下来的十年间阻挡了帝国向东扩张的步伐。
在840年狄奥菲卢斯改革之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内,帝国军队的表现相当可靠但并不出彩,军队的叛乱实质上趋于消失,帝国境内也是第一次长时间免于遭受阿拉伯人的侵袭。至于帝国在东部的战事,因为东部多为山区,帝国在此的进展缓慢,占领这片区域属实困难。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帝国的军队长期趋于防守,因此帝国的皇帝及军官们都对于对外军事行动保持克制且持有极为谨慎的态度。但终究只要出现越来越多有雄心壮志的君王以及将领们,帝国的军队仍然是能够进行大规模的远征,并对敌人造成强而有力的打击的。

[1]741年—775年在位。
[2]见于沃伦·特里高德,“缺失的年份”。
[3]即拜占庭皇家近卫军,是四世纪时期君士坦丁堡的常备卫队,隶属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到八世纪时期被用做皇家近卫部队军团的统称。
[4]区别于军区将军之下的军区副将军(Turmarch,或译为万夫长)所属的千夫长,此处的Drungary应译为营队长。
[5]又译为布塞拉里亚军区。
[6]见于拉尔夫-约翰内斯·里勒,《拜占庭体制》,p.164—165。
[7]775年—780年在位。
[8]即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利奥四世的皇后,君士坦丁六世生母,是拜占庭帝国和欧洲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苏里亚王朝末代女皇(780年—790年、792年—797年与君士坦丁六世共治,797年—802年单独执政)。780年,其夫利奥四世死后立其子君士坦丁六世为帝,伊琳娜为皇太后,掌握实际大权;797年又废其子,自立为皇帝;802年被废黜,伊苏里亚王朝告终。
[9]780年—797年在位。
[10]802年10月31日—811年7月26日在位,他在位之前也许是亚美尼亚军区的将军。
[11]又译为凯法利尼亚军区。
[12]见于沃伦·特里高德,“军队”,p.116—119。
[13]即米海尔·朗加比(Michael Rhangabe/Μιχαῆλ Ῥαγγαβέ),811年—813年在位。
[14]813年—820年在位。
[15]又译为喀尔狄亚军区。
[16]见于沃伦·特里高德,“三个拜占庭的行省”。
[17]820年—829年在位。
[18]829年—842年在位。
[19]又译为穆塔西姆、穆塔希姆,阿拔斯王朝第八代哈里发,833年—842年在位。
[20]尼基弗鲁斯一世推行的军事联保制促使稳定的农兵阶级出现,其中涌现了大量新贵——被称为“边民”(Akritai)的军事贵族开始在东部出现。在八世纪末至九世纪初,帝国边境地区的居民逐渐自发组织起准军事组织,防御阿拉伯的进攻甚至主动出击。这些边民贵族所建立的一系列的小规模前线防区即被称为“要冲区”。
[21]见于沃伦·特里高德,《拜占庭的复兴》,p.312—325和p.347—357。
[22]842年—867年在位。
[23]又译为爱琴群岛军区。
[24]保禄派(或译为保罗派)是亚美尼亚人康斯坦丁·西尔瓦努斯(Constantine Silvanus)创立的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纲领、反对农奴化的农民运动,是受摩尼教二元论教义影响的基督教派。七世纪中叶兴起于东罗马帝国的亚美尼亚,后传到东罗马帝国的其他地区乃至法兰西地区,并掀起了数场农民起义。
[25]又译为巴西尔一世,867年—886年在位,马其顿王朝的建立者。
[26]瓦西里一世后来不得不恢复与阿拉伯人在塞浦路斯问题的讨论,并在爱琴海军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萨摩斯军区(Samos/Σάμου)。同时期,瓦西里一世为了保障亚得里亚海岸地区的安全,建立了达尔马提亚军区(Dalmatia/Δαλματίας),但是这个军区与其他军区不同,瓦西里一世只是在该军区象征性地驻军。
[27]886年—912年在位。
[28]又译为塞巴斯提亚军区。
[29]又译为利奥托科密要冲区。
[30]又译为伦巴迪亚军区。

『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