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突然出现的黛玉丫鬟春纤的历史影射

2020-08-29 21:31 作者:洪升红楼梦  | 我要投稿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我们先来看看春纤是怎么出现的。大家来看第二十九回,贾府一家人一起去清虚观打醮,除黛玉之外的其他小姐,包括薛姨妈、李纨等,就都是只带两个丫头。可是唯独黛玉,偏偏带着三个丫头。紫鹃和雪雁一直都是黛玉的随身丫头,她们跟着黛玉很正常。但这里却非常突兀地多出来了这个春纤,前文一点都没有交代,就突然出现了。而且,这段文字里面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丫头,都是各个夫人小姐的随身大丫头。那么春纤自然也是随身大丫头级别的了。


春纤以这样子的方式,没有任何交代地突然出现,真的是非常奇怪。那么很显然,她的身上又是有着不一般的影射含义了。


那是什么呢?我们接着来看看春纤的第二次出场:


晴雯听了,只得拿了帕子往潇湘馆来。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帕子,见他进来,忙摆手儿,说:“睡下了。”晴雯走进来,满屋魆黑。并未点灯。黛玉已睡在床上,问是谁。


大家看,晴雯送帕子来,刚好看见春纤在晾帕子,这真的太巧了。从书中表面上的情节来说,这是因为黛玉哭得很厉害嘛,自然手帕用得快,所以要连夜洗晾。可是为啥偏偏是春纤而不是紫鹃或雪雁?按道理来说,随便哪个丫头都可做这种事,为什么就是要非常突兀地编出一个春纤来?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写“晾手帕”。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时候崇祯就算是正式登基了。那么崇祯登基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什么呢?还不是打击魏党,而是整顿以“书帕”为名的公贿行为。


原来明朝初期规定,地方官员进京晋见京官,必须送礼,“具一书一帕”,即送一本书,一个手帕,故名“书帕”。书帕规定最初的本意只不过是一种象征性的礼节而已,但是随着明朝官场的日益腐败,书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公贿”行动。万历以后,明代的官场更加腐败,地方官员晋见京官所送之礼早已由原来的一书一帕变成了金银珠宝,只是还继续沿用着“书帕”的名称罢了。


崇祯上任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这种行为。他多次向群臣发出了“文官不爱钱”的号召。然而,明代官场的腐败早已根深蒂固,积重难返,崇祯皇帝整顿书帕的行动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强烈反对。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上任才两个多月的户科给事中、澄城人韩一良。崇祯刚登基三个月,也即崇祯元年十一月,韩一良在给崇祯皇帝的上疏中写道:


如今社会何处不是用钱之地?哪位官员不是爱钱之人?……有数的那点薪水,上司要打点,来往的客人要招待,晋级考核、上京朝觐的费用,总要数千两银子。这银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里冒出来,想要郡守县令们廉洁,办得到么?我任户科给事中,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就辞却了别人送我的书帕五百两银子。我平时同别人交往较少,尚且辞却了这么多银子,其余的人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韩一良在最后也没忘记顺着皇帝说一句话:“伏请陛下严加惩处,逮捕处治那些做得过分的家伙。”


崇祯皇帝读罢韩一良的上疏,非常高兴。他召见群臣,让韩一良当众念那篇文章。并说:“一良忠诚鲠直,可以当都御史。”


哪知这时吏部尚书王永光却开口说道:“敢问韩大人,究竟是谁给你送的书帕,请你当众说出他的姓名来。”


崇祯听罢,也连声说道:“对,说出他的姓名来。”


哪知韩一良却知道得罪不起给他送书帕的人,故哼哼唧唧,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崇祯知道韩一良不好当众告发别人,于是让韩一良退朝后写一封密奏直接送给他手里。


结果,一连等了五天,韩一良谁也没有告发,只举了两件旧事为例,话里话外还发泄对搅了他好事并让他当众难堪的王永光几句私愤。


无奈崇祯再次把韩一良、王永光和一些廷臣召来。他再次追问韩一良:“那五百两银子到底是谁送你的?”


韩一良固守防线,宁可叫皇帝撤掉自己的官职,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甚至顶着崇祯皇帝发怒将他治死罪的风险,硬是不肯告发那些向他送书帕的人。崇祯很不高兴,拉着脸对大学士刘鸿训说:“都御史的乌纱帽难道可以轻授吗?”随后,崇祯皇帝又当众斥责韩一良说话前后矛盾,并下令撤了韩一良户给事中一职。


就这样,韩一良的一封上疏非但没有使他一步登天,反而连那个刚刚戴到头上的给事中的乌纱帽也给丢了。而随着韩一良被撤职,崇视皇帝企图整顿公贿书帕的行动也随之以失败而告终。


好了,我们看很显然,春纤“晾帕子”所影射的,就是韩一良直愣愣地把“送书帕”这种潜规则给“晾”了出来的这件事情。大家注意,春纤晾帕子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黛玉都熄灯睡觉了。这时候晾手帕,哪里是时候?手帕恐怕不止不干,还会沾上露水。


所以,这也暗示着整个大明朝已经是一片黑暗,韩一良的行为只是在做无用功。崇祯治理“书帕”腐败行为也是不会有效果的。


那么,我们不妨再细思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拿韩一良这件事情做文章?又为什么特意安排春纤来做这个事?或者说,“春纤”这个名字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春纤这个词,表面上的意思,就是指女子的手指,形容其纤细。作者当然是要取个女孩子的名字嘛。但是仅从表面的这个意思上来理解的话,就很难跟韩一良的事件扯得上关系。


         因此,我们就必须要从另外的角度来分析了。我们先看“春”字。这个字在《红楼梦》里面,含义不言而喻。春天是属于黛玉的,是影射崇祯,影射明朝,影射汉人。因为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花”通“华”。而崇祯恰恰就是死于农历三月十九,死于暮春。春天过后,大明朝就亡国了。到了入夏就是“开到荼靡花事了”,改朝换代。所以“春”字很容易理解,无需多说。


         那么,重点就在“纤”字了。纤的本意是指细小。而再引申开来,就会组成纤细、纤秀、纤尘、纤人…等词。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最后的“纤人”这个词,好陌生,什么意思啊?没错,就是下面要分析的关键。


这是个很不常用的词。我们来看看这个词的含义和出处:


1、指气质柔弱的人。隋朝王通《中说·事君》:“谢庄、 王融,古之纤人也,其文碎。”


2、指小人。与君子相对。《新唐书·郑畋王铎等传赞》:“唐之季,嗣君暗庸,天秽其德久矣。纤人柄朝,靡谋不乖。”《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三年》:“陈夷行曰:‘宗闵向以朋党乱政,陛下何爱此纤人?’”


大家重点来看第二个意思。原来“纤人”,指的是小人。更重要的是,这个意思,是出自《资治通鉴》中唐文宗时期的叙述,专指当时皇帝身边朋党乱政的官员。“宗闵”就是李宗闵,唐文宗时期牛李党争的牛党的领头人物。


说到朋党乱政,大家是不是很有既视感?因为明朝末年也存在很严重的朋党之争,可以说这也是明朝灭亡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这样一来,春纤的“纤”,指的是纤人,这个方向应该是对了。


然后我们继续看看这个唐文宗,再跟崇祯对比一下。简直太有意思了:


唐文宗十八岁登基,在位十四年。他是唐朝第十五个,也即倒数第七个皇帝。他执政时已经是唐朝晚期了。


唐文宗在位期间的行为举止,与其父亲唐敬宗相比,简直是有天壤之别。与敬宗每月上朝二三次不同,文宗每逢单日就上朝,每次上朝时间都很长。凡军国大事,从朝廷用人到国库储藏,从各地灾情到水利兴修,他无所不问。从大政方针到具体措施,他都详细地与宰相大臣讨论研究。他要求把各种节假日或者辍朝的时间尽量安排在双日,以便不影响单日的上朝。


唐文宗不仅倡导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即位之初,就下令出放宫女,减削教坊乐工,停止各地额外进献和上贡奇珍异物,停废五坊的鹞鹰玩物和游猎之事。


文宗执政期间,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牛李党争达到高潮。另外,宦官专权,文宗的前几任皇帝的废立生杀,就均掌握在宦官手中。文宗当政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但是“甘露之变”失败。后被太监囚禁,不久忧郁成病,死在大明宫中的太和殿。


历史对唐文宗留下了这样的一句评价: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


好了,不知大家看完这段唐文宗的简介,有什么感觉没有?反正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靠!崇祯难不成是唐文宗转世的吧?!”


这两个皇帝、两个朝代,实在是太像了!


崇祯十六岁登基,在位十七年。唐文宗十八岁登基,在位十四年。两者差不多。崇祯死时34岁,唐文宗32岁,才差两岁;


崇祯是明朝第十六个皇帝,唐文宗是唐朝第十五个皇帝,也差不多;


两个人都是一改其前任的懒政,都非常勤政;


两人都即位之初,就企图改变前朝的风气,提倡节俭。;


两个朝代期间都是党争激烈,达到高潮;


两人都企图打击宦官势力。唯一不同的,是一个失败,一个成功;


最后,那句对唐文宗的评价: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这完全适用于崇祯嘛!


中国的历史总是充满了这样令人惊叹的巧合。除了这个,大家肯定还能冲口而出其他的一些例子。比如陈后主、南唐后主和宋徽宗的巧合,等等。而更有甚之的,是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来看,更是呈现一个极其诡异的前后对称关系。我感觉那都不能用巧合来形容了,已经是属于诡异和超自然的范畴了。关于这点我就不多说,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找找这方面的资料看一下。


黛玉丫鬟春纤的历史影射(三)


接回之前的分析。下面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两个朝代的朋党之争。


唐文宗时期的牛李党争,是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而唐文宗时期因为两党同时在朝当政,所以争斗最剧烈。最终在唐宣宗时以牛党获胜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而崇祯朝时期的党争,就是东林党和三(浙齐楚)党之争。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大家也应该很了解。


中国的党争现象,应该说在历朝历代,肯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是从规模和影响上来说,最剧烈的就首数上面说到这两个。


虽然另外还有一个是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导致新党和旧党之争。但这个一来规模及造成的影响没有上述的两个大,二来这个里面并没有宦官集团涉及在内,仅是文官集团内部争斗。


而前两个,就都呈现的是文官集团的不同派别,以及宦官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多势力争斗,并且影响极大,都导致了一个朝代的灭亡。


因此,分析到这里,相信大家也应该明白了。作者之所以用“春纤”这个名字,显然就是暗示崇祯皇帝和唐文宗一样,身边大都是拉帮结派的“纤人”,别说韩一良了,连崇祯自己也早在登基之初就无力与结成一张大网的朋党作对。就如同唐文宗说的,“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春纤为什么会在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时突然出现?因为这整个九回章节的主题都是影射崇祯的登基,崇祯一登基,他就处身于党争的环境中。因此对于黛玉来说,一进入这个九回章节,她身边就出现了春纤,也就是“春天的纤人”了。


搞明白了春纤,书中后面的那句也接着明白了。首先,欧阳修在《朋党论》里面说,、“朋”,是指君子之间的结交;而“党”,才是指小人之间的结派。所以准确来说,唐文宗、崇祯朝中的是“党”而非“朋”。


我们来看看这个“党”字,繁体写法是“黨”。下面是个“黑”字,因此党字的本义,是晦暗不明的意思。当然现代已经不是这个意思了。


好了,那么我们看,书中春纤晾手帕那句的后面,为什么要特意描写黛玉已经睡下了,“满屋魆黑。并未点灯”?这时屋里除送帕的晴雯,就没其他人了,否则也轮不到黛玉亲自出声问是谁。也就是说,晴雯进屋之前,黛玉是独自一人处在一个满屋漆黑的房间。这当然就是暗示崇祯独自一人处于满朝廷都是“黨”争的环境呀。


再进一步,描写晦暗的词语有很多,为什么作者又偏偏要用“魆黑”这个词呢?


“魆”,又同“魖”,泛指鬼。最有代表性的出处(不确定是否最早的出处)就是唐李商隐的《赋三怪物》:“其一物曰:‘臣姓猾狐氏,帝名臣曰巧彰,字臣曰九规,而官臣为佞魖焉。佞魖之状,领佩水漩,手贯风轮。其能以乌为鹤,以鼠为虎,以蚩尤为诚臣,以共工为贤主”。


大家看,鬼怪被封为大臣,就叫“佞魖”。这些佞魖善于“以乌为鹤,以鼠为虎,以蚩尤为诚臣,以共工为贤主”,也就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这篇赋是李商隐写的。而李商隐是什么时代的人呀?恰恰就是唐文宗时期的人!他一生深陷牛李党争,时运不济,被对手党派打压,除诗词艺术外,一生没什么其他成就,郁郁不得志。因此他写的这篇《赋三怪物》,就是表达他对当朝党争之害的愤懑和不满,把朝廷之上的奸佞小人比喻为“佞魖”。这样的比喻很显然也被《红楼梦》的作者借用了。


分析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上就把“春纤”的整体影射含义说清楚了。并且,我们似乎还顺带解决了《红楼梦》中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黛玉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


李商隐身处的时代与崇祯朝如此之相似,他写的诗的情调也大多反应了这两个时代共有的特点,即都是由盛而衰的末世时代。所以李商隐的诗,被清初的钱兼益评为“绮靡浓艳,伤春悲秋,至于‘春蚕到死’、‘蜡烛成灰’,深情罕譬,可以涸爱河而干欲火。”


大家看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些伤春悲秋的句子,如果套用成影射明朝成灰、日落、百花残这样的含义,黛玉又怎么可能喜欢?


那么黛玉为什么唯独喜欢“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一句呢?这句的整联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意思是秋天的霜降来得比较晚,因此枯了的荷叶还能保留的时间长一些,还能听到雨水打在荷叶上的声音。


而荷花的别称就是水芙蓉呀。因此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突然出现的黛玉丫鬟春纤的历史影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