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又阳
今上课讲到重阳节,因为明儿就是了,便聊了会。说现在中国真是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了,这些节以前都知之甚少。我忽得产生了一个不当的想法。朋友总向我吐槽,每每节都要给另一半送礼物,情人节要过,纪念日要过,连儿童节也要过。我就想,那为啥不给对象过个重阳节呢?既宣扬了传统文化,又和儿童节取得了平衡。连送的礼物都不用思考,便是一束茱萸嘛,岂不美哉。我忙着把这天才的想法“传授”给了好哥们,好哥们却说他会被茱萸插死,于是我终得领会了这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是这个少法。不禁拍案叫绝,只得佩服诗人的见解之深。
话又说回老一辈身上,既然如此,便聊聊我的奶奶爷爷吧。我奶奶年轻时是学习极好的人,是我们县里高中学生会的主席,但是那个年代,学习可能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因为政治原因,1966年取消高考,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她还说,在某个特定的时候,她因为是学生会主席,还被贴在学校的墙上,她觉着委屈,始终没想明白,却也想不明白。但就这样岁月也就过来了,之后几年知青下乡,遇到了我爷爷,爷爷是农民一辈。两人的结合可谓神奇,他们说不清,但命运哪能说得清。我奶奶在镇中心小学教书,爷爷便在小学食堂当厨师,奶奶在家务农,爷爷便在村里卖酱鸭,于是便有了我爸和我姑姑。那时候,教师只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但不是羡慕的职业,一个月二十几块钱的工资,与厂里上班着实没得比,很多我奶奶的同事都转行去当工人了,为了生计。但我奶奶喜欢教书,她从不抱怨取消高考,从不抱怨知青下乡,她只是个读书人,是个教书人。那文化人有什么用呢,还是有的,奶奶爷爷在那个他们年轻的时代,四处旅游,去过桂林,山水甲天下。到过北京,买了三毛牌的冰棍。转过九寨沟,瑶池本是在人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我奶奶说,读万卷书,才值得行万里路。写到这,都是在写奶奶,而爷爷的性格也正如文字很少描述的,低调,踏实,好像没什么个性,却也支持我奶奶教书,是支撑这个家庭脊梁。
那个年代的人,好像都有一种信念感。我的一位老师说,他们那时都信奉英雄主义。可能是,但我始终觉着,这份信念还是要超越英雄的。相信对方,相信明天,相信生活会变好,相信自己的双手,相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