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社会学的伟大实践
让我们继续来聊苏联。上一期我似乎说了不少苏联和斯大林的坏话,希望没人因此认为我是一个苏联黑子之类的。毕竟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辩证的去看嘛。那么为了扭转这种可能产生刻板印象的势头,我们这一篇就来夸一夸苏联。(长文预警)
传送门:

苏联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巴黎公社只能算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成立国家),还成为了世界一极,是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标杆。苏联继承了落后的农业国俄罗斯,却在短时间内将其打造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和军事大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各个后发国家,甚至一度成为了发达国家的模仿对象。此外,苏联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第一个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在太空竞赛中完成了首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游戏中选择了科技胜利这一方式)。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当时的优越性。
(请注意,这里我必须要说明一点:当我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历史时期。二十世纪是意识形态的世纪。各个意识形态在互相斗争之中,也在互相学习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引回了一定的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则是明显学习了社会主义的部分思想,再加上后来邓大爷的改开。双方在斗争中螺旋式上升,所以下一个简单的论断是没有意义的)。
在第五篇我聊封建主义的时候,曾经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说之后会聊封建主义是如何演化为资本主义乃至社会主义的。这一篇就是一个填坑的好机会。马克思说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促进生产力发展。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一定会有一个使得当时的生产力最大化的生产关系。我们在第五篇里提出了个一个“粮食-人口-土地-生产力”的发展链条。奴隶制时期,人口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所以有着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封建时期,人口稳定了,土地超过了人口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地主与佃户的关系取代了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而随着生产力的再度发展,余粮足够了,生产力富裕了,就开始生产一些供市场交换用的纯商品。商业开始发展,市场与自由交换开始成型,而自由交换中必不可少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重要性也就开始攀升。不难推测,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穷困潦倒的人为了生计,向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出卖自己自己最后所剩的——自身的劳动力,赚取工资,然后用工资在市场上进行自由贸易,换取自己的生活所需。这可能就是最初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因为有了这种可以实现的雇佣关系作为基础,资产阶级开始大肆扩张,用暴力的方式完成了初始的资本积累(这里的资本包括了生产资料,劳动人口和一般等价物),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如“圈地运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对于之前的封建主义,更加的规模化(大量的无产阶级劳动力)与集中化(生产资料向少量资本家积累,社会分工形成),也就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如今很多人在网上仇富,觉得某某人赚了多少多少钱,已经是“资本家”了,应该被打倒什么的。这种心态当然是对贫富不均现象的一种反弹,但显然他们仇恨的对象是有问题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区分,不是单纯的以“钱多钱少”来区别,而是看他有没有真正占有生产资料。以程序员为例。一个高级的程序员可能年薪百万,但他占有了什么生产资料了?显然,电脑不是他的,软件写出来也不归他卖,软件版权也是公司的。一个年薪百万的程序员,依然只是一个靠出卖自身劳动力——当码农,然后赚取工资的无产阶级。至于谁是真正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大家自行推理(而且推理过程中要注意是否存在工资与劳动力的不等价交换)。
当社会总财富快速增加的时候,没有人会有怨言。而当社会财富到达一个瓶颈的时候,人民就开始“患不均”。马克思在他的时代推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极致,就会变成全社会绝大多数成为劳动力,而生产资料和社会总财富却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这将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简单说就是,由于不等价交换,导致无产者的市场活动能力越来越低,而资本家逐利的特性只会继续加剧交换的不平等性)。因此,在资本主义发展遇到了第一个瓶颈的时候,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有必要让社会劳动力全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共同”而不是“每人”,这区别很大的),来完成最后的社会化大生产。在《文明6》中,共产主义政体的特性就是“人口本身产生生产力”,一定程度上描绘了这种社会化大生产的图景。
在物理学中有一个理论:观测一个系统,本身就会对系统产生影响。当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同时,资本主义就已经不是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了。资产阶级通过扩大海外市场(殖民扩张)和缓解一部分不平等交换(福利社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克思所描述的危机。而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伴随着泡沫的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社会财富又开始快速增加,社会矛盾也就不那么尖锐了。但泡沫毕竟是泡沫,堆的再高也掩盖不了原来只是一小滩肥皂水的本质。泡沫本身不产生价值,不投资到生产活动中就什么都不是。这也导致了当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而同时代的苏联采用了计划经济模式,让全民投入到生产活动中,也使得苏联在大萧条中安然无恙,甚至借这次机会一跃成为了世界强国。
文章太长了,下篇接着夸。
音乐鉴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