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法九要 · 序

2023-04-24 09:21 作者:清静雅阁  | 我要投稿

道法九要 · 序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至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自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
《道法九要》是由南宗祖师白玉蟾真人撰写的、道教最早的道门规戒之一,在道教发展史上影响深远。《道法九要》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学道者应该履行的职责和行为规范,是南宗宗派的基本纲领。




《道法九要 · 序》的三层含义


一、道


第一层讲“道”,“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净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名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三教”,就是儒、释、道。“异门”,指教门不同。不同的教门就是说有不同的招牌,有不同的旗帜,有不同的内容,招牌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其起源是相同的。

“老氏”,即老子。道教以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的著作《老子》为基本经典,尊为《道德经》。因此,“老氏之教”就是指道教。“清净”,是《道德经》的重要概念。“真宗”,就是真正的宗旨的意思。“长生”,是《道德经》的重要概念,道教中人,以追求长生成仙为修炼的目标。“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意思是,以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基本经典的道教,是以清静作为它真正的宗旨,是以长生成仙作为它追求的大道的目标。


“象帝之先”,是《道德经》第四章的话,意思是似乎在天帝以前就已经有了“道”。“混元”,指的是天地尚未开辟,宇宙处在混沌之中的时候。“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意思是,道教的思想体悟到万物生成之前,“道”产生的时候,达到了宇宙开始生成的境界。


“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这二句脱胎于《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这里说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而“道”这个名词是强名的。“自一化生,出法度人”,道生一,一就是“气”,有“一”这个气,派生出“道法”,再由道法来济度众生。


二、法


第二层讲“法”,就是道法。


“盗天地之机”这句话出自《黄帝阴符经》,是道教的重要典籍。“穷”,就是穷尽。“穷鬼神之理”就是包含着所有的鬼神的道理、法则等等的意思。


“助国安民”,就是帮助国家和社会,安定百姓的生活和民心的意思。“济生度死”,就是救济活着的人,超度死亡的灵魂的意思。“本”,指的是“道法”的本源。“出乎道”,就是从“道”中派生出来的意思。“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这是说道和法的关系。道不可离开法,没有法体现不出道。法也不可离开道,离开道,法就没有本源、法则和道理。“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这是学法、行法的一条原则。道法只有同“道”的基本原理相符合,法才能有助于度化世界上的人和超度死后的亡灵。


三、道与法


第三层意思就是讲到白玉蟾所处的南宋时候,道教中人普遍存在着对于“道法”和“道”的关系认识上的问题,以及学法、传法中间的一些问题。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白玉蟾认为要写《道法九要》来提醒道门中人,共同注意。


“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


“近世”,指的是近代。白玉蟾说的近世就是北宋和南宋的时候。“学法之士”,就是学习道法的人士。“究”是探究、深究。“不究道源”,就是不去研究和探讨道法的根源。“只参符咒”,就是只懂得探讨和学习符咒。道法的形式包括符和咒等二类。“兹”是指示代词,意思就是这个,指的是上面说到的情况。因为出现了“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的情况,所以,白玉蟾不得已说下面九点内容。编辑成为“一帙”。“帙”,原来是包线装书的布套子,引申为书的量词。“一帙”就是一本书的意思。“名曰九要”,就是名称称为“九要”。“以”,就是用来的意思。“警”,就是警戒、提醒的意思。“以警学道之士”,就是用来警戒学道的人。“证入”,意思就是用正确的事实和思想来证明真理。“证入玄妙之门”,就是用九要来证明“道”和“法”。“玄妙之门”是《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就是不会堕入昏沉和迷糊的道路中去。


“岂”,副词,表示反问的意思。“欤”,古汉语中表示疑问的助词,相当于“吗”。“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意思就是学习了“九要”,懂得了道法的根本道理,每个人都能得道,每个人都能成仙,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


道法九要 · 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