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欧洲匈人史——匈人社会结构

Et deliberatione super rebus proposita seriis, hoc habitu omnes in commune consultant. Aguntur autem nulla severitate regali, sed tumultuario primatum ductu contenti, perrumpunt quicquid incident.
——阿米亚努斯·马塞里努斯,《历史》
当然永远不要忘记一件事,在进入了古典视野之后,匈人的社会是在不断地高度进化,对于马塞里努斯描述的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乌合之众也只是某一段时间——我们需要知道一个知识,对于匈人这样一个比较早期的文明而言,“王权”的强化必然是和军事有正方向的详细的,游牧经济的这种脆弱性和生产的单一性,还有游牧社会本身对用来补全草原社会结构的奴隶的需求,让匈人不得不经常劫掠罗马人或者是哥特人。战争促使匈人需要一个联盟来对抗东哥特人,而当战争成为一种常态化时,不难想象所谓的“国王”可能就会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种永久性的制度了,随着匈人对于罗马周围一圈的蛮族的军事成功,越来越多的兵力可以集中起来,加上草原游牧民族本身就喜欢裹挟一些部落,最终的结果就是匈人的联盟也越来越大。
马塞里努斯的描述里那种比较原始的部落军事统领的方式在乌尔丁和多纳图斯统治的时代仍然在匈人社会中发挥着作用,这显然表明,匈人在发迹的速度和他们消失的速度一样快是不正确的——阿提拉在匈人社会中这个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地位不是凭空而来的,应当半个世纪以来匈人社会不断加强“王权”的结果。
社会结构:
从匈人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可以看出,要养活数量相对较少的匈人,需要很大面积的牧场。事实上其实很难把匈人描绘成一大群人在大草原上游荡的族群——匈人的“部落”和他们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集体是误导性的说法。相反,大量相对较小的群体驱赶畜群四处寻找牧场和水源事实上是更有可能的,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越小,他们的食物供应就越越有保障。
大草原的生活并不稳定,部落和联盟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都很容易分裂,然而部族和家庭往往能够生存下来,大部分的学者都比较同意从大草原的普遍习俗中推断匈人的社会,他们层层推断认为匈人的一个部落大概有5000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牧场都能养活这么多人,所以事实上他们会更分散一些,佩斯克的说法是50个人组成一组的营地分散到四处游荡,普利斯库斯的说法曾经提到过宣称自己属于匈人的阿卡茨里人,分成了几个部落和宗族游荡,这些部落和宗族之类的子分支的数字撑死了也就是几百。此外,也由于生产组织小,游牧经济生产力不高,所以早期的匈人不太可能有不从事任何劳动的贵族或者说他们的贵族至少也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劳动。
此外,也根据马塞里努斯的描述,早期的匈人组织是非常松散的,比如说没有一个统一的王,被称为匈人的各个部族互相独立,商议一些大事的时候就召集起来开会,没有王权的约束,靠的是一些有地位威望崇高的人的缺乏秩序的统治。不过就像是其他游牧民族或者是日耳曼人那样,在战争到来的紧急时刻时,他们应该也是会有一个强有力的力量统领所有集体的。
Et deliberatione super rebus proposita seriis, hoc habitu omnes in commune consultant. Aguntur autem nulla severitate regali, sed tumultuario primatum ductu contenti, perrumpunt quicquid incident.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提到过游牧经济是非常需要奴隶的,尽管古典文献记述得并不多,而是奴隶理论上只是强需求而不是必须,例如阿兰人就没有奴隶,但是从一些文献中仍然可以看出奴隶制的存在。
一般来说,在游牧社会的奴隶制里,总是倾向于男奴和女奴的数量均衡,或者是男奴的数量大于女奴。就通常的情况而言,女奴在游牧社会里往往从事的是被牧民们认为最低微的种植业,而男奴也从事着最卑微的工作,充当着牧羊人,并且主人可以随意地将他们处死。此外,可能还有一些奴隶在匈人的军队中充当士兵,直到他们能用战利品来换取自由。
匈人最初的生活条件无疑是相当艰苦的,马塞里努斯也称他们“Sed vagi montes peragrantes et silvas”,即在摇篮中就开始学会了忍受饥饿,再考虑到游牧社会的这种脆弱性,尤其是在干旱时期,劫掠行为对于整个匈人部落而言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而在常态的时候,由于游牧经济生产的单一性,匈人在接触了古典社会以后也开始了持续不断地劫掠,自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战争,一旦战争常态化,原先用来联合各个部族的军事领袖的地位自然也常态化,随着他们的军事能力给他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成功,自然越来越多的兵力可以集中起来,他们的势力也越来越大,“王权”整个概念自然也就出现了。
游牧社会中统治的稳定性多少取决于军功,比如说阿提拉手底下的两种被称之为Χοηάδες(UP注:意为被选中之人,也可以叫λογάδες,这些人的工作应该包括去干一些外交的任务,去君士坦丁堡要钱或者去其他国家的使者谈判什么的,同时也作为阿提拉的护卫)或者επιτήδειοι(UP注:意为关系亲密之人)的人,这些和他亲近的人都是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
另外还有一些别的词,这些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希腊人对其的称呼,一般匈人当中的军事指挥官会被称为φύλαρχος(UP注:意为一个族裔的统治者),管匈人的王称作ρήξ和ρήγες(UP注:这个就是王的意思,前者单数,后者复数)。
在游牧社会,是不可能存在土地私有制的,但是牧群一定是私有的,也就无所谓什么固定资产可言,而对于那些匈人社会中的军事首领们,即tumultuario primatum ductu,如果这些军事领袖的财富仅仅是来自于父死子继的方式,那么这些人基于军事的权力在和平时代理论上是不存在的,然而,作为这样一个处于人上人地位的阶层,他们在政治上充分利用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所带来的的优势时可从不含糊,因此,虽说这些军事领袖的权力并非是严格的世袭制,但是每当要选择继承者时,那么这些人肯定会利用自己的威望给他的儿子带来无限优势。
虽然游牧社会很趋向于使用奴隶,但是奴隶制在匈人社会中没多少(UP注:掳掠的人口不一定用来作为奴隶,因为匈人所占领的地盘发展农业也是极好的),因为古典文献里实在提的不多,马塞里努斯在他的书里没有提到匈人使用奴隶,同样也没有提到通为游牧民族的阿兰人使用奴隶。不过根据普利斯库斯的说法匈人也应该是存在的,他们当中男性的工作应该也是在围猎当中从事着一些比较卑微的工作,或者是充当牧羊人和牧童,女性应该是从事更加卑微的种植业。
当然我们都知道阿提拉时代的匈人社会空前地集中,但是除此以外我们并不知道很多阿提拉时代匈人社会对于制度的改进,比方说,阿提拉时代匈人征服了相当多的土地,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匈人是如何对待,准确来说是如何剥削那些土地上的人们的,我们知道匈人肯定把被征服土地上的人拉去充军去了,但是同样也不知道这是以一种怎样的编制进行的。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阿提拉就是靠这一群被称之为λογάδες的人去管理征服的土地的,这群人主要负责维持稳定,以及向被征服的地区的人民征收贡品和食物,但总得来说还是一种相当松散的管理方式,而且λογάδες这群人也不是特别多,很多情况下都是作为匈人政权的地方统治者的,仍然是当地的原住民国王或者酋长,但是比较忠诚的格皮德人国王和哥特人国王几乎是和Χοηάδες平起平坐的,但并不是所有日耳曼人首领都能和这俩人的地位一样高,而且哥特人的地位高也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顶多就是就那么回事。
不过,匈人和例如哥特人的这些被统治者民族的首领可能还是一种合作关系,部分地使他们处于从属地位,甚至可能在公元四世纪末的时候,匈人彻底就统治了哥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