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康复以后,才知道他们说的这些其实是误导!
一入康复深似海,从此障碍是路人,作为一名康复学子,哪些是我们学了康复以后才知道的真相呢?被误导了这么多年,学了康复,终于拨开云雾见月明了!
误导一:康复治疗就是锻炼身体
学康复前,我们常常会听到别人这样说,“康复就是在医院锻炼身体”,但学了康复之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锻炼身体只是一般的体育活动,而康复治疗属于医学范畴,虽然训练的内容上有体育锻炼的部分,但不等同于体育锻炼。康复治疗学专业是一个融合康复、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专业,合格的康复医师及治疗师不仅要具备医学基础知识,更要掌握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理疗学、生物力学等多种专业治疗技术。同时康复的服务对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正常人,而是有功能障碍的各种人群,其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绝不能按照体育训练的量和质来对待他们。
误导二:康复治疗就是针灸、推拿、按摩
把康复当作针灸、推拿、按摩是最典型的认知错误,相信我们大部分康复人都遇到过类似的误解或误导。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晚,康复医学的科普知识宣传还远远不够,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康复医学的观念仍停留在推拿、按摩、针灸等传统治疗手段上,却殊不知这只是康复众多治疗手段中的一小部分,其还涵盖有物理治疗(PT)、作业治疗(OT)、言语治疗(ST)、理疗等其他现代康复治疗手段。
误导三:伤筋动骨一百天,术后需要卧床静养
传统认知中大都认为病后或者手术后需卧床静养,不能做太多活动,静待身体修复即可。但学了康复之后,才明白这样的观点是多么错误。在康复界,我们都强调康复的早期介入,凡是有功能障碍者,都建议在生命体征平稳或原发损伤无加重的情况下尽早开始康复,以减轻后期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加重,从而尽可能避免残疾的发生,若卧床静养,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反而会留下肌肉萎缩、关节挛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压疮等一系列并发症。
误导四:只有残疾人才需要做康复
康复对象除了残疾人,还包括慢性病人、老年病人、心理疾患病人、产后妈妈、运动损伤患者等所有有功能障碍的群体,康复医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治愈患者,还要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所以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除了各种伤病患者,还有经过各临床科室一般医学治疗后,仍有生活自理障碍或就业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的各种功能障碍者。
误导五:康复治疗是后期的事
很多人认为,康复是原发疾病治愈之后或疾病后期才做的治疗,但在临床上,康复治疗的时机相当重要,康复治疗应该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许多手术都应有康复治疗师的介入,同时,在术后或疾病早期也应尽早介入康复训练,任何疾病都有最佳康复治疗时期,因此因把握时机,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尽快帮助患者重获功能,重返日常生活。
误导六:康复训练做得越多,效果越好
不少患者急于求进,认为康复训练每天做得越多,效果越好,恢复越快,却往往忽视了正确的运动训练方法。康复训练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的协助监督下,根据患者个人功能障碍情况、原发疾病情况、身体素质等制定针对于患者的个性化的运动训练时间、强度及频率。有些患者因私自过早或过量的进行运动,甚至暴力活动患肢,导致发生肌肉拉伤、神经断裂等不必要的损伤,得不偿失。
以上误导是不是你也曾经历过呢?作为一名合格康复人,我们得自觉承担起向大众科普的责任,让康复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百姓家,把对康复的误导或误解扼杀在摇篮之中!一起加油吧,未来的康复新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