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开大学,到MIT CS全奖PhD,我的申请之路!

基本背景
本科:天津南开大学,软件工程
GPA:91.6
T:104
GRE:329+3
计算机科学的申请向来以残暴著称,其中三维、科研、推荐信基本重要程度递增。 我的GT是从大二开始准备的,在大二下和之后的暑假我连续结束了从托福到GRE的战争。可以说这个考试是结束得越早越有利的,因为后期大家的时间都会集中在科研上,如果这时候还被标化考试拖后腿会很不爽,甚至耽误科研。所以比较推荐的方式是在大二课业还算比较轻松的时候尽早开始考,当然也要算好托福两年的过期时间。对于GPA,当然是越高越好,但是从结果来看,GPA的重要程度远没有科研直接,毕竟教授招你进去不是让你帮他考试的,但是GPA的优劣体现了本科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所以专业相关比较重要的课的分数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科研是出国申请永远逃不过去的话题。我从大一开始进入实验室,在到申请中间三年的时间考虑了很多事。以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例,到底应该选择比较热门的方向还是比较偏门的方向。从大一开始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一直到大四我才逐渐明白这个问题——那就是不要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方向,阅读所有可能的工作,以兴趣为导向找到最能吸引自己的才是最合适的。对于申请而言,比较重要的是进行与国外教授的联系。一份好的科研不仅可以帮助你在未来博士期间找到自己的方向,对于申请来说很重要的就是能得到给力的推荐信。所以本科期间的科研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与国外实验室的联系,我个人认为我做的不是很好。之前是因为决定了解一下以后自己对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倾向所以选择了公司实习而不是暑研,虽然在公司也学到了很多,但终归感觉比起出去暑研的同学缺了点什么。暑研可以带给你的不只是一封推荐信,更重要的是能体验未来当博士的经历。另外,出国做研究也更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的外国学者,学习他们是如何做科研的。
世毕盟在我的申请过程中关系重大。我的mentor(MIT EECS PhD毕业)跟我改PS的过程大概重复了五六个回合,对于CV也是非常靠谱,帮我把里面比较生涩的语句去掉,到现在我的CV还是用的当时那一版哈哈哈。除了修改文书,世毕盟给我比较大的感觉就是自由和专业。比起其他机构,世毕盟不会干预我的申请邮箱等等,我最后申请过程在跟mentor商量后也是我自己完成的(其实可以让老师们帮忙,但是我这个人吧强迫症哈哈哈),在整个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自由,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会非常专业地告诉我需要的事。比如寄送成绩单、有些表达奇怪的表格什么意思、申请流程中的一些陷阱等等。我觉得世毕盟给我的申请体验极佳,能够教会自己如何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世毕盟之于我就像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