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秋江枫月夜》曲
《虞书》云:“诗言志,歌永言。”,而《秋江枫月夜》一作,诗与歌合,得诗之文笔,兼歌之达意,诗歌合唱,风骨自出。遥望《诗》之风雅、乐府之文华,曲虽新风,不离古雅,洋洋乎盈耳哉!
在下甚喜青云社秋曲两首,早欲评之,奈何辞藻粗鄙、笔力浅薄,恐不能尽言胸意。近日重得古韵熏陶,方敢落笔,言之不当处,望不吝赐教。
《秋江枫月夜》全曲以秋江篇为开篇,第二为枫月篇,第三篇又唱枫月篇,第四篇系《秋江枫月夜》之长诗,第五篇名为相思篇,实为再唱枫月篇。
从总体上说,《秋江枫月夜》全曲结构分明,是精细排列的结果,读者不止可以更容易的把握诗歌主旨,分析全曲章句,另外还大有好处,在下结合各篇细讲。
开篇乃秋江篇,八句之间,有清月、枫影、银滩、烟霞、等意象凡一十六个,正是起兴手法、列锦之意。如此一幅秋江图,不加情语的便呈现在读者面前,诸位试想,是时天悬清月,水边长汀,芦荡轻晃,桂花香飘,赫赫然秋江在前,何能不对景生意,行将吟咏?如生此意,正是“诗意飞散满天星”,见起兴之法矣。
相接的枫月篇,字句精巧,起承转合妙极,若不能解则句句相离,不为一体,仿佛各言其志,实则不然,在下试论之。
首句云“君不见,漫漫江淮路,婉然隐于蒹葭笠泽处”:第二句有云“濛濛秋烟湖”:第三句云“青浦之畔”:而最后一句再唱“淮左三江枫岸清水秀”结尾。此何意哉?其提示在尾句,“淮左三江”。淮左三江盖谓吴地三江也——《禹贡》有言:“三江既入,震泽厎定。”,震泽者,太湖古称也,首句之笠泽者,亦太湖也。既如此自不难推断,第二句之“濛濛秋烟湖”亦是指太湖。而第三句“青浦之畔”不过是绕了个弯子回来,青浦地处太湖下游,青浦之畔,仍是太湖也。如此首三句并第八句以暗引之法点出地点,中夹四句歌颂,既显自然之风光,又藏词人之妙笔,景从诗出,明处自然之景与暗处字里人意相合,隐现物我共荣、天人合一之道。如此诗情,如此精妙,世所罕见。
舍此物我大义之外,枫月篇字句亦颇堪摘点,譬如“清秋月光瘦”一句,月光何瘦?谓其铄也,人瘦则显骨,有骨则刚。“锋棱瘦骨成”乃公认咏马佳句,咏月岂不如此?“清秋月光瘦”五字,其风骨可仰老杜矣,诚然大才。
而后复唱枫月篇一次,即唱《秋江枫月夜》本篇。
于此仿篇,在下拜服之至,作者才能惊星斗,一时秋江寒,使吾不敢成言,甚爱“纤云流水去不休,江枫浦上不胜愁”一句。
结尾为思念篇,乃截枫月篇后六句而成,故曲共分五段,而枫月篇复唱三回,或有人以为此词穷矣,在下以为不然。
总览全曲结构,秋江篇起兴,以秋江景观引人诗意,枫月篇再唱,使人见到诗意。第四《秋江枫月夜》本篇一出,使人感叹笔力雄厚,读者风情满袖。为此篇后续,已不需重章叠句之法,只需直唱枫月本篇即可。如此全曲以秋江篇起兴呼意,以《秋江枫月夜》本篇登临全曲高峰,而枫月篇朴素三唱,正得一咏三叹之古风,与起兴手法同。如此布局,上继《风》《雅》古意,中效乐府歌诗风韵,下启现代电子音乐古风创作之文法,字字巧妙比星罗棋布,章章阔大追古国文风,是古风歌曲领域中不可多得之佳作也!
青天纤云社之秋曲两首,皆蕴大才,风姿卓超,于古风曲可称雄也,在下尤爱之。得雅乐盈耳,蒙佳作惠赠,无得为报,拙文以飨。可谓不负创作者之心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