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礼作乐,礼仪华夏 | 破阵篇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七德舞》白居易

一、破阵乐
《破阵乐》即《秦王破阵乐》,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是唐初的军歌,由唐太宗李世民修改,宫廷艺术家集体加工,百余人演出,皆披甲执戈,进退如战阵。大型宫廷乐队演奏,大鼓震天,威武雄壮,是朝会乐中的武乐,主要是歌颂太宗英勇善战的事迹。
《旧唐书·音乐志》载:“《破阵乐》,太宗所造也。太宗为秦王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使吕才协音律,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徵等制歌辞。”

《破阵乐》最初只是传唱于军中,为了鼓舞将士的斗志,展现昂扬的气势,类似于歌谣,又类似于口号,简短有力,但缺少音乐美。太宗即位后,命吕才将其“协音律”,李百药等人制歌辞,《破阵乐》而成。贞观七年,唐太宗亲制《破阵舞图》,后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正式更名为《七德舞》。
二、七德舞
《七德舞》源于《破阵乐》,贞观七年(633),太宗亲制《破阵舞图》,《破阵乐》更名为《七德舞》。《七德舞》阳刚激烈,舞者“被甲执戟”,“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同时还有歌者和曰:秦王破阵乐。尽展武功讨伐之气势。
《旧唐书·音乐志》载:“七年,太宗制《破阵舞图》: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令吕才依图教乐工百二十人,被甲执戟而习之。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以应歌节,数日而就,更名《七德》之舞 。”

《破阵乐》原有的曲调经过加工、整理,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配合舞蹈,形成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七德舞》,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
三、西安外事鼓乐团曲目《破阵乐》
西安外事学院鼓乐团演奏的《破阵乐》,在对乐曲历史文化的理解上,设计编排集中表现和渲染了战士操练、出征、杀敌和凯旋等场景。虽有曲无舞,但灯光和舞美的设计,配合乐曲旋律,将激烈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气势雄强,演绎出了大型宫廷乐的盛况。

小结
《破阵乐》来源于军队作战,其中包含着尚武精神,是攻城作战的主题宣扬,既歌颂着唐太宗的武功才干,也展现着大唐的威武雄壮。乐谱虽然失传已久,后人对它的探究并未停止。西安外事学院鼓乐团编创演绎《破阵乐》,将这支朝会中的武乐再度奏响,大鼓震天,披甲执戈,战时的搏击拼杀场面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