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中断处理“下半部”机制(下)(超详细~)
继上篇文Linux内核中断处理“下半部”机制(上)(超详细~)
4. 中断处理的工作队列机制
工作队列(work queue)是另外一种将工作推后执行的形式,它和前面讨论的tasklet有所不同。工作队列可以把工作推后,交由一个内核线程去执行,也就是说,这个下半部分可以在进程上下文中执行。这样,通过工作队列执行的代码能占尽进程上下文的所有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工作队列允许被重新调度甚至是睡眠。
那么,什么情况下使用工作队列,什么情况下使用tasklet。如果推后执行的任务需要睡眠,那么就选择工作队列;如果推后执行的任务不需要睡眠,那么就选择tasklet。另外,如果需要用一个可以重新调度的实体来执行你的下半部处理,也应该使用工作队列。它是唯一能在进程上下文运行的下半部实现的机制,也只有它才可以睡眠。这意味着在需要获得大量的内存时、在需要获取信号量时,在需要执行阻塞式的I/O操作时,它都会非常有用。如果不需要用一个内核线程来推后执行工作,那么就考虑使用tasklet。
4.1 工作、工作队列
如前所述,我们把推后执行的任务叫做工作(work),描述它的数据结构为work_struct,这些工作以队列结构组织成工作队列(workqueue),其数据结构为workqueue_struct,而工作线程就是负责执行工作队列中的工作。系统默认的工作者线程为events,自己也可以创建自己的工作者线程。表示工作的数据结构用<linux/workqueue.h>中定义的work_struct结构表示:
这些结构被连接成链表。当一个工作者线程被唤醒时,它会执行它的链表上的所有工作。工作被执行完毕,它就将相应的work_struct对象从链表上移去。当链表上不再有对象的时候,它就会继续休眠。
表示工作队列的数据结构用<kernel/workqueue.c>中定义的workqueue_struct:
4.2 创建推后的工作
4.2.1 静态地创建工作(work_struct)
要使用工作队列,首先要做的是创建一些需要推后完成的工作。可以通过DECLARE_WORK在编译时静态地建该结构:
DECLARE_WORK(name, func);
其定义如下:
举例如下:
即创建了一个全局静态变量:static work_struct poweroff_work,且被初始化了,其执行函数为do_poweroff。
【文章福利】小编推荐自己的Linux内核技术交流群:【891587639】整理了一些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学习书籍、视频资料共享在群文件里面,有需要的可以自行添加哦!!!(含视频教程、电子书、实战项目及代码)


4.2.2 动态初始化工作(work_struct)
先定义一具struct work_struct 变量,在需要使用时调用INIT_WORK进行初始化,然后便可以使用。
举例如下:
4.3 对工作进行调度
现在工作已经被创建,我们可以调度它了。想要把给定工作的待处理函数提交给缺省的events工作线程,只需调用: int schedule_work(struct work_struct *work);
它把work放入全局工作队列:system_wq,其定义如下:
queue_work:把一个工作放入工作队列:
把work放入工作队列,work马上就会被调度,一旦其所在的处理器上的工作者线程被唤醒,它就会被执行。有时候并不希望工作马上就被执行,而是希望它经过一段延迟以后再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调度它在指定的时间执行:
4.4 创建工作者线程
工作放入工作队列之后,由管理此工作队列的工作者来执行这些work,通过alloc_workqueue或create_singlethread_workqueue来创建工作者线程,它最后调用kthread_create创建线程,其线程名为alloc_workqueue中指定的name,其举例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