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奥本海默》的一些小感想
“我是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我第一次看到奥本海默的这句名言时(且当这是他原创而不是引用的吧!),是在初一看《三体》的时候看到的。 我把这句话记在了小本子上。 和“妈妈,我要变成萤火虫”记在了一起。 我当时也深深地记住了叶文洁对于核武器的评价: “这是恒星的力量。” 人类使用了恒星的力量。 我感慨于《奥本海默》这部电影的伟大。它说了什么呢?我又感慨于什么呢? 也许我深深痴迷于奥本海默的痛苦与内疚,他颤抖的声线与颤抖的双手,绝望,自责,崩溃,罪恶,我总是喜欢感受人性的挣扎,看什么都如此。 (哈哈,我也是如此喜欢这类的游戏) (电影塑造得太完美了!) 也许是我感慨于那直言不讳、正直勇敢的科学殉道者,以及勇于捍卫那科学殉道者的人们。 也许是我痛恨那政治对科学、对人权的凌辱。 也许是我如此赞美二十世纪初伟大的物理发现与创造!新的理论,划时代的发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也没有如此瑰丽宏伟的发现,来开创全新的历史。好像停滞了。 也许是我喜爱电影中所展示的西方高校的学习模式。最前沿最本质的东西,颠覆世界的新发现,学生可以围着教授们坐着侃侃而谈,而不是像我们这样。 也许是我本就喜欢那一段的历史吧,从西班牙内战开始,到冷战,一个个鲜明的时间点,一个个鲜明的专有名词。(感谢我很少的知识储备,让我看这部影片前期时比较没有困难) …… 不过,我最喜欢的是这部影片讨论核武器的态度。我们经常是怎么看待核武器的呢?是通过1964、1967两个年份来看待的吗?还是通过什么联五拥核权来看待的呢?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那张人们挥舞帽子的黑白照片?还是所谓的,保护国家安全,冲破西方的核垄断? 还是,一些人最近,也不是,一直以来都有人叫嚣着,把核武器扔到东京/华盛顿(……)去? 电影中,当杜鲁门在广播中宣告广岛的消息的那天晚上,人们在礼堂里欢呼着“奥本”,让奥本海默上台进行演讲。奥本海默说着官话,但是眼前却是核爆的惨烈白光,是褪去皮肤的女人,是地上焦黑的尸体,是躲在墙角抱头痛哭的夫妻,耳边是……人们跺脚的踢踏声。 这个声音,奥本海默永远的噩梦。 一次次闪回。 奥本海默当初最开始支持发展原子弹,并且真正作为美原子弹研发的领导者,他当初说的什么? “你没有同胞在集中营里。” “但是,我的同胞还在。” 他以为原子弹可以制止战争,可是最终却没能用来对付纳粹。而在研发之中,他也渐渐认识到,核武器真的可以摧毁世界。 “我的手沾满了献血。” “广岛死了几万人?” “七万人?” “还有长崎,是十一万人。” 组织核军备竞赛、遏制氢弹计划、公开核研究、承认政治家对自己的指控……这是赎罪吗?毫无怨言地让政客对自己进行凌辱,这是在弥补自己的过错吗?谁能理解自己?爱因斯坦吗? 我曾经支持工会。 我支持西共与美共。 我曾经与左翼人物走得很近。 我曾经忠于自己的朋友。 我不相信他们是苏联的间谍。 我曾经以为我能结束战争。 我曾经在妻子与情人间摇摆。 我曾经为了计划放弃了自己抑郁症的情人。 我很早就杀过人了呀! 我的手沾满了鲜血。 我是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我喜欢这个态度,核武器缔造者们对核武器的态度。 人类真正应该有的态度。 他们最了解核武器了。 美第一次原子弹实验的画面极其瑰丽。电影里,炽烈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绵延万里的画面却是一片寂静。奥本海默呆住了。是震撼,是战栗,是恐惧。 爆炸声过了很久才传来。 我看过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全套。在那个系列里,核武器已经非常安全了,被做成一种类似手枪的核铳,并且还有专门防止核铳伤害的安全防护装置。可是人类真的能看到那一天吗? 最后的最后,奥本海默看到了地球的毁灭。 大气层燃烧了。 地球上最大的链式反应。 “我已经毁灭了世界。”他对爱因斯坦说。 核武器的缔造者,毕竟不能决定核武器的使用。 我厌恶那种单纯弘扬核对于country's safety的重要作用,人们对核的理解似乎有着深深的误解。这部电影应该能给更多人启示意义。 当然,人们的重点可能还是会聚焦在政治上。这部作品的黑白时间线完美展现了政治、权力的博弈,也非常棒。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这更加强了我留学的意愿。我很敬仰这一群人,他们能用简单的酒与石块来向普通人描绘量子力学的伟大理论,而不是用所谓的考题。他们站在学生中间,讲述着太阳的坍塌。 我希望能站在他们曾经站在的地方。 (个人看法,引用的电影台词可能有些出入)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而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