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芒•菲利贝•莱奧‧德里布(Clement Philibet Leo Delibes,1836-1891)

1836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的圣杰曼-迪瓦尔(St.-Germain-du-Val),现在法国的萨尔特(Sarthe)省拉弗莱什镇(La Flèche),是个独生子。他的父亲是邮递员,母亲克莱芒(Cliémence)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他的祖父米格尔·德利布(Miguel Delibes)曾经是歌剧院的歌唱家,后来成为西班牙作家,他的成长主要靠他的母亲和伯父巴蒂斯特(Batiste)是位风琴演奏家。他早年丧父(他的父亲在1847年就去逝了)。1847年,德里布随母亲移居巴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Paris Conservatoire)进入初级班,1848年,开始学习声乐,1849年,德里布在圣玛丽娅-玛德莱教堂()担任唱诗班歌手,并在梅耶贝尔的歌剧《发[骣]预言者》(Le prophéte)首演中扮演了小男孩子的角色。1850年,获得视唱练耳师大奖赛的第一名,后来师从阿道夫•亚当(Adolphe Adam)学习作曲主F.贝诺斯特(F.Benoist)学习管风琴,他在音乐学院的学习平平,从未参加过罗马大奖赛。
1853年毕业后,受其亚当影响力,帮助他得到担任圣比尔-查罗特教堂(Saint-Pierre-de-Chaillot)管风琴伴奏和抒情剧院(Théâtre-Lyrique)排练钢琴伴奏。
1856年,第一部戏剧作品,独幕喜歌剧《两分钱的煤》(Deux sous de charbon, ou Le suicide de Bigorneau ("Two sous-worth of coal"))上演,此后每年大约写一部(大约是1856-1869年),连续写了约20部喜歌剧和趣歌剧,其中有几部相当成功,如他创作的《两名老卫士》(Deux vieilles gardes)获得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旋律诙谐并格调轻盈,从此以歌剧作曲家闻名。
1963年,他在圣吉恩圣弗朗索尔教堂(Saint-Jean- Saint-Francois)担任管风琴伴奏一直到1871,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些喜歌剧作品,在此上演了《园丁和他的主人》(Le jardinier et son seigneur)并在努力地尝试不去太轻浮倾向,但影响不大。
1864年,任抒情剧院的付合唱指揮,作为合唱团指揮,他曾参予了查尔斯·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çois Gounod)的《浮士德》(Faust)(其声乐乐谱是由德利布改编,一些音乐学家认为,芭蕾舞音乐其实是德利布作曲的),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的《采珠人》(Les pêcheurs de perles)和路易-埃克托·柏辽兹(Louis-Hector Berlioz)的《特洛伊人在迦太基》(Les Troyens à Carthage)。这一经历对舞台音乐的写作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那里具有深远意义的是重新有机会提出上演自己的作品。
德里布是让•菲力普•拉摩 (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去世之后,法国出现了第一位著名芭蕾音乐作曲家,其间,他芭蕾音乐的艺术经历了一段被忽略的过渡期,而在当时一群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当中,德里布能够写出完整的芭蕾音乐,不仅有活泼而容易记住的旋律,还有闪亮的管弦乐效果,在此以前, 舞劇中的 "音樂" 只是 "舞蹈的附屬品", 是丝毫不被人重視的。但自從德里布寫了芭蕾音乐之後, 因為音樂本身有著藝術的價值 , 所以造成了此後在芭蕾舞劇中 "音樂" 與 "舞蹈" 佔同等地位的習慣;而芭蕾音樂也就漸漸地為人所重視了。
在德里布的青年时期,法国乐界并未将器乐作品的音乐价值摆在适当的位子上,所以,他将作曲的重心放在由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所塑造轻松愉快的轻歌剧与趣歌剧,磨练写作歌剧的技巧,此期间,他发表了一些喜歌剧作品,但影响不大,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1873年,一部歌颂路易十四(Louis XIV)的三幕歌剧《国王如是说》(《Le Roi l'a dit》)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德里布一生创作了20余部舞台剧,30多首浪漫曲、歌曲以及一些合唱曲,如《卡蒂斯的少女们》(Les Filles de Cadiz),它散发着与比才的《卡门》(Carmen)相同的西班牙弗拉明戈(Franco-Spanish)的曲调。而他以芭蕾芭蕾音乐最为知名。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在1891年以后创作的《卡斯亚》(《Kassya》),是在他逝世后由朱尔-埃米莱-弗雷特里·马斯奈(Jules-Emile-Frederic Massenet)续成。
因为他创作的一首《拿破仑三世在阿尔及尔主题》(Napoleon III on the theme of Algiers)的康塔塔而引起注意,1866年,獲邀与波兰作曲家莱昂•明库斯(Léon Minkus)合作為亚瑟·聖‧莱昂(Arthur Saint-Léon)他的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劇《源泉,或纳娅娜》(La source, ou Naïla)編寫音樂,这是一部以东方文化为主题的芭蕾舞,这在当时是非常时髦的芭蕾。德利布创作的第二和第三幕第场的音乐,他那清新的风格及其作曲才华方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人们对他的好评超过了明库斯。
1867年,受邀修订阿道夫·亚当(Adolphe Adam)《海盗》(Le Corsaire),为阿黛勒·格朗特祖维(Adèle Grantzow)其“梦幻花园”(Le jardin animé)中的《圆舞曲,或花的舞蹈》(Valse, ou pas des fleurs),这个音乐结合他在为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创作的芭蕾芭蕾《源泉》中的为“节日之夜”(Gala Night)而作的音乐,由莱奥·斯塔特斯(Léo Stats)编导,连演250场。
自此,他在編寫芭蕾音樂上的才華得到賞識,这部作品的成功,让他有机会接受委托写出在他一生中最高水平的芭蕾舞音乐:1870年,由亚瑟·圣-莱昂(Saint-Léon)和查尔斯·纽特(Charles Nuitter)根据霍夫曼(Hoffmann)的故事编导的脍炙人口的《葛蓓莉娅,或浅蓝眼睛的少女》(Coppélia, ou La fille aux yeux d'émail)并于5月25日在巴黎歌剧院上演。
历来的芭蕾音乐,大多移用宫廷舞曲,在芭蕾中的地位只不过相当于一架伴舞节拍机,真正使它突破的,正是德里布作曲的《葛蓓莉娅》。
《葛蓓莉娅》目前还是经常演出,而这部九十分钟左右、优雅而轻快的作品也有改编成音乐会组成的形式,在音乐厅演出。这些作品有其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德里布继承和发展了亚当的作曲技巧,在剧中更明确地采用了主旋律作曲法,分别为弗朗兹,葛蓓莉娅,葛白留斯规定了音乐主调。整个作品旋律华美,典雅流畅,运用了精巧,细致,高密度的管弦乐配器,使音乐与包括每一个哑剧动作在内的各种场面得到绝妙的配合。另外,他还运用了玛祖卡等民间舞蹈音乐,首次在芭蕾作品中介绍了匈牙利的恰尔达斯舞曲,使芭蕾的色彩更加丰富。
在涉及《葛蓓莉娅》音乐时,著名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他在巴黎音乐院任作曲系担任教授期间,则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在传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有一次,德利布先生在课堂上要全班每人写一首小品,我当即写了一首圆舞曲,这首曲子以后就被用进了《葛蓓莉娅》之中”。细加推敲此事与年代不符,但因《葛蓓莉娅》音乐自初演后一再被修改加工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很难断言。这段音乐即第一幕中斯万妮尔达的“嫉妒之舞”,很有可能是以后加进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葛蓓莉娅》不仅成为德利布第一部完整的独立创作的芭蕾音乐,同时将把他的芭蕾音乐作品很重要的向前推进了一步。
《葛蓓莉娅》的成功,使德里布获得了"芭蕾音乐之父"的美誉。许多人发现他的音乐包含早期印象派的元素,以及新的更复杂的使用主旋律。因此他被譽為“印象派”作曲家的前驅。在音樂創作中,善於利用獨特元素及鮮明的對比闡述情節、刻劃人物、表達情感和激發舞蹈動作,在音乐创作中,善于利用独特元素及鲜明的对比阐述情节、刻划人物、表达情感和激发舞蹈动作。德利布在这部作品中许多音乐都表现出他的个性—这在当时是新的想法 - 这是一部采用音诗来描述制作的音乐。
1871年,他放弃了在歌剧院的工作,将管风琴师作为他的职业,并与作曲家莱昂蒂内•埃斯特尔•德柰(Léontine Estelle Denain)成婚。婚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家庭生活。此时他很少写作品,但他正在更新观念往大的规模方向发展。
1876年,他的第二部根据意大利诗人托尔库阿托·塔索(Torquato Tasso)(1544-1595年)作品创作的芭蕾《希尔薇娅,或月光仙女》(Sylvia, ou La nymphe de Diane),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芭蕾音乐作品,德里布赋予该芭蕾以清新的旋律、生动的形象且具有交响性特色。难怪该剧的音乐得到同时代的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极力推崇,因为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曲的构思与作曲手法,很多就是承袭《葛蓓莉娅》和《希尔薇娅》这两部作品而来,柴可夫斯基正是在精心研究了《葛蓓莉娅》总谱之后,才写出了象《天鹅湖》(Swan Lake)这样光灿的作品。他认为这是《葛蓓莉娅》音乐在其中不仅具有首要的,而且也具有独一无二的重大意义的芭蕾,同时,柴可夫斯基也承认《希尔薇娅》的音乐超过《天鹅湖》。柴可夫斯基曾经感叹道:“他的音乐是那么的有魅力并富有旋律!他使我羞愧,因为如果我知道这个音乐,我就不会写 《天鹅湖》了”
《葛蓓莉娅》和《希尔薇娅》被改编为钢琴版及改编为其它的音乐形式,事实上,不朽芭蕾往往归功于音乐的力量与编导。
1870-1880年,德里布在歌剧音乐创作上的表现相当成功。1881年,他在巴黎音乐学院担任教授一职,尽管他自己也承认,他不知道什么叫对位和赋格。其间创作的唯一的芭蕾音乐,是在1882年根据维多克·雨果(Victor Hugo)的作品为科梅蒂埃-弗兰西斯(Comédie-Francaise)创作的《愉快的国王》(Le Roi's Amuse)中的6人舞组曲。朱塞佩•维尔弟(Giuseppe Verdi)根据其创作了歌剧《利戈莱特》(Rigoletto)。
1883年,凭着备受赞誉的芭蕾音乐《源泉》、《葛蓓莉娅》及《希尔薇娅》,获得“法国国家五等荣誉勋级”。 同年他创作的严肃而有异风国味的三幕歌剧《拉克美》(Lakmé)4月14日在抒情剧院首演,这部具有浓郁东方色彩、心理刻画细腻、充满戏剧性的歌剧至今仍在欧美歌剧院经常演出,讲述了19世纪的印度,一个英国军官和一个婆罗门祭司的女儿(拉克美)之间的注定要失败的爱情故事。其中的一首花腔女高音咏叹调《贱民传说或铃之歌“年轻的印度少女”》(Légende du Paria or Bell Song "Où va la jeune Indoue?" (Where goes the young Indian girl))和《花的二重唱“在厚重的圆顶下”》(The Flower Duet "Sous le dôme épais")成为家喻户晓的佳作,与家喻户晓的《卡门》相比美。
1884年,他被选为法兰西研究院院士,同时成为法国音乐学会的会员,斯间德利布的创作以戏剧音乐为主,而其中又以芭蕾音乐成就最高。他大胆创新,丰富了人民风俗描绘的色彩,扩充了心理刻画的传统手法,并发展了戏剧性的因素,使芭蕾音乐进一步交响化。
1891年1月16日病逝于巴黎,终年54岁,安葬在巴黎蒙马特尔公墓(Cimetière de Montmar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