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广播电视考研,一年的综艺盘点怎能错过?

2022-04-20 22:20 作者:初登场debut  | 我要投稿

那,那

你绝不能错过这一期的《中国电视》,2022.3

因为给你把过往的2021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做了盘点

今天给大家分享其中一篇

创新与融合2021年中国综艺节目盘点


2021年,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态势总体稳健。一方面,在国家层面主导的文娱领域综合治理的大背景之下,综艺节目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与升级,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平衡娱乐与文化、有意思与有意义、市场效益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综艺市场持续推动题材内容创新,以及形态、媒体、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反映时代新气象、引领社会新风尚的精品佳作,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一、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遏制不良倾向,廓清行业风气 


综艺节目对塑造大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在价值观念、审美风尚、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对社会大众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娱乐”是综艺节目的重要属性,但作为媒体重要品类,在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综艺节目也负载着媒体所具有的其他多种社会功能。近年来,文娱领域出现的消费主义、泛娱乐化倾向使“流量至上”“饭圈乱象”“审美偏差”等问题在偶像养成类节目中凸显出来。2021年5月,网络选秀综艺《青春有你》因粉丝“倒奶”打投事件被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录制与播出,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率先发声,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综艺节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在科学设计节目选拔机制、坚决打击非理性应援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8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制定十项措施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

《通知》规定:不得设置“花钱买投票”功能,严禁引导、鼓励网民采取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为选手投票,以加强对网络综艺节目网上行为的管理。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不得播出明星子女参加的综艺娱乐及真人秀节目。选秀类节目要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同月,中宣部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严管综艺节目,健全审批机制;严禁选用未成年人参加选秀类节目;持续开展网络综艺节目专项整治工作。在对网络综艺尤其是偶像养成类节目进行纠偏、治理、严控的同时,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就卫视节目存在的过度娱乐化问题,对四家省级电视台进行了约谈,要求其深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坚决整改过度娱乐化、追星炒星等问题,用更多高品质的电视节目丰富和引领人民群众的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多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不仅及时遏制了综艺领域的不良倾向,廓清了行业风气,而且带来了综艺节目的结构性调整与升级。


二、内容创新:文化、喜剧、推理、体育四类综艺节目表现亮眼2021年的综艺节目市场,除音乐类、观察类真人秀等传统主流类型之外,文化、喜剧、推理、体育四类节目表现亮眼,构成了综艺节目内容创新方面的新增长点。


(一)文化类综艺升级破壁,从“清流”变“主流”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①2021年,文化类综艺从“清流”变“主流”,实现了新的升级突破。这些节目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以鲜活生动的视听语言使尘封的华夏瑰宝重现生机,用时代流行元素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讲好中国历史文化故事的同时,为观众传递出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与深刻内涵,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


央视长期深耕文化类综艺节目,先后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故事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等一大批精品力作。2021年新上档的《典籍里的中国》,精心选取《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等华夏典籍,运用沉浸式戏剧和专家访谈等多种表现手法,构建了古今时空多重对话模式,既实现了对历史典籍的当代解读,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洗礼,也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打开了新思路。②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依托央视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支撑,通过考古学家的现场讲述和探秘、虚实结合的沉浸式舞台表演,全景展现了包括良渚、周口店、三星堆等在内的12个兼具考古价值与学术意义的遗址,让陈列在广阔中国大地上的遗址、文物“动起来”“活起来”,助力观众对于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认知。


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深入挖掘传统节目的文化内涵,凭借精巧的构思、精良的制作、新颖的编排,实现了破圈层传播,不仅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了时代化、时尚化的表达传播方式,还开启了省级卫视制播本土特色文化类综艺的新路径。从《唐宫夜宴》中衣香鬓影、赴宴演奏的唐朝仕女,到《祈》中水下起舞、翩若惊鸿的洛神,从飞天乐伎与金刚力士刚柔并济的《龙门金刚》,到展现中国书法神韵之美的《墨舞中秋帖》……



这些节目通过对历史故事、人物、场景等的巧妙配置,以“戏+乐+舞+画+影”的多种演绎形式,放大了歌舞和剧情的叙事能力,使歌舞表演不再局限于艺术美的欣赏和娱乐化的盛宴,而是作为一种历史与当下的联结,传递了文化回响。③同时,这一系列节目也将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与广大观众产生了深层“精神共鸣”。④“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打破圈层壁垒,实现文化价值的有效引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娱乐需求进而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⑤


(二)喜剧类综艺培养新生力量,输出优质作品


喜剧类综艺节目历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在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之后,如何培养新生力量、持续输出优质作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央视推出的国内首档喜剧传承类节目《金牌喜剧班》引入“师承”理念,将真人秀和舞台竞演相结合,展现喜剧大师培养传承人的全过程。三位导师在节目中围绕剧本创作、演员表演等核心问题展开探讨,为喜剧创作和人才培养指明方向。综N代喜剧节目《欢乐喜剧人》通过“喜剧人联盟拓展计划”,在各领域寻找“非传统喜剧演员”;《跨界喜剧王》邀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影视演员跨界参与喜剧演出,为喜剧行业注入新力量。作为喜剧创演的主力军,多家喜剧社团也推出了自己的团体综艺,如德云社的《德云斗笑社》、辽宁民间艺术团的《象牙山爱逗团》以及开心麻花的《麻花特开心》等,将相声、小品、喜剧与挑战、竞演、纪实性真人秀有机融合,在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通过团综来选拔培养人才,拓展业务范围,提升社团的综合实力。


真正优秀的喜剧作品不是肤浅、刻意的搞笑,而应贴近、反映现实生活,让观众在笑过之余还能有所回味和思考。《脱口秀大会》《脱口秀跨年》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经验素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探讨热点话题,解析人们的各种生活情绪,既言之有趣,又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喜剧竞演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以“新喜剧”立意,引入素描喜剧、陷阱喜剧、音乐喜剧、物件剧、默剧、漫才等多种形式,打开了喜剧创作、表演新的想象空间。《三毛保卫战》《减肥帮往事》《月光曲》等均取材于当代年轻人日常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在笑声中为观众减压解惑纾困。《互联网体检》《偶像服务生》《时间都去哪了》针对网络广告、选秀行业、手机成瘾等问题,重拾喜剧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通过一批不知名的“腰部演员”对原创剧本的精彩演绎,制造出了更具网感的笑点,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三)推理类综艺热度上升,形式多样、题材细分


2021年,各大视频网站纷纷进军推理类综艺市场,打破了芒果TV凭借《明星大侦探》及其系列节目所形成的“独家垄断”局面。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国内推理类综艺节目已播、在播与待播节目累计超过十余档。推理类综艺主要采用剧本杀和密室逃脱两大形式,以游戏化叙事贯穿始终,通过设置悬念、游戏角色扮演、制造冲突、构建游戏场景等叙事策略和第一视角的观察叙述手段,带给观众全方位的沉浸式游戏体验。⑥芒果TV仍占据推理类综艺的半壁江山,在《明星大侦探》和《密室大逃脱》两档综N代的基础上继续深耕,不仅有独立衍生节目《名侦探学院》和《密室大逃脱大神版》,还推出了沉浸式互动探秘晚会《京奇探秘夜》。爱奇艺依托“综艺研发赛道化”的平台战略,打造了由《萌探探探案》《奇异剧本鲨》和《最后的赢家》三档推理类节目组成的“迷综季”,覆盖了剧本杀这一题材下的细分赛道。这三档节目虽然题材相似,却各有侧重。《萌探探探案》主打明星嘉宾对经典影视IP的爆笑演绎,呈现出更加亲民的“合家欢”“浅推理”风格;《奇异剧本鲨》强调社交属性,通过展现剧本杀游戏的组队、互动体验向具有社交需求的年轻人传递潮流娱乐新风尚;《最后的赢家》着重于连续剧式的长线剧情推理,带给观众“剧式追综”的沉浸式体验。除此之外,优酷、百视TV和虎牙直播等平台也在积极尝试推理类综艺。从各大视频网站公布的片单来看,《游戏的法则》《闪耀的侦探家族》《推理计划:11号公寓》《半路惊喜》《白夜迷雾》《推理大师》等一批节目尚待播出,综艺市场的“推理热”还将延续。


(四)主打冰雪题材,体育类综艺为冬奥预热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背景下,冰雪题材成为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在2021年综艺布局中的重要内容。这些节目紧扣北京冬奥会这一重大主题,弘扬体育精神,展现冰雪运动的魅力,致力于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的美好愿景。央视的《冬日暖央young》以综艺化手段表达专业的体育话题,融合了传统综艺节目、短视频内容分发、幕后直击花絮等多种形式。由央视新老主持人、记者组成的四大战队采用“冰雪项目比拼+文艺竞演”模式普及冬奥知识,与观众一同探索冰雪项目,带动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潮。北京卫视的《冬梦之约》结合北京双奥之城的特色优势,带领观众探秘北京冬奥比赛场馆、体验冬奥冰雪运动项目,全方位、多维度展现北京冬奥会。东方卫视的《冠军对冠军》以“双奥”为关键词,每期选取夏季和冬季奥运会项目中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单项,让各自领域的冠军们交换赛道,与冠军护卫队共同完成跨项比赛。围绕“跨项比拼”这一节目核心设计,开展多维度对话,展现运动健儿的拼搏精神,解锁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腾讯视频的《超新星运动会》在延续跑步、篮球、射箭等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同时,新增了滑雪、花样滑冰、冰壶、短道速滑等冰雪类比赛。众多年轻艺人与体坛明星的加入使节目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也提升了观众对冰雪运动的关注度与讨论度。冰雪运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存在一定的参与门槛。将冰雪元素融入综艺节目,既能为节目增添创新活力,又能借助综艺节目的大众性助力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



三、深度融合:从形态、媒体到产业的全面融合


(一)形态融合:戏剧、影视与综艺的联动融合


全媒体时代,影视艺术呈现出媒介互鉴、跨界联动、形态交融的发展态势。综艺节目也通过与电影、电视剧、戏剧等诸多艺术门类的联动和融合,寻求创新发展,在竞争激烈的文娱市场中保持自身优势。⑦


2021年,《导演请指教》《开拍吧》等节目将影视导演这一观众眼中颇具神秘感的职业从幕后推至前台,不仅为青年导演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和机会,而且以综艺的形式为观众呈现了导演的工作方式以及影视产业的运作环境与流程。《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探索出一条运用“剧式表达”讲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发展路径。它们在有限的演播室空间内,以经典文化资源为叙事动机,搭建历史剧场再现历史场景和氛围,通过真人现场戏剧演绎的方式,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⑧国内首档聚焦戏剧人的《戏剧新生活》将戏剧表演作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戏剧舞台与真人秀叙事空间有机融合,展现了戏剧表演的魅力,以及戏剧人对于戏剧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传递出戏剧照亮生活的正向价值,也让更多观众了解并走进戏剧。


“剧式综艺”作为影视剧和综艺的结合体,汲取二者之所长,强调剧情的连续性和视听体验。河南卫视和B站联合出品的《舞千年》打破传统舞台的呈现形式,将舞蹈、剧情、综艺融会贯通,设计了跨越时空的故事背景,搭建了完整的叙事线,以综艺展现中国舞的经典作品,以影视剧的标准制作综艺。“国内首档高甜追剧式综艺”《平行时空遇见你》采用“真人秀+偶像剧”的模式,明星嘉宾两两搭配,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偶像剧,实现了真人秀和偶像剧的破壁融合,使追看嘉宾创作的偶像剧也成为观众追看节目的重要动力。纪实性综艺《同一屋檐下》采用电影级别的摄影机和镜头,以4K、50帧高规格影视化拍摄,在景别运用、色彩构图、画面呈现等方面均参照影视剧的标准,为观众创造了更加优质的视听享受与审美体验。


(二)媒体融合:通过自建平台与台网合作,提升综艺节目的影响和价值


近年来,传统广电媒体大力推进融合转型,一方面打造自有的新媒体客户端,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强与第三方新媒体平台的深度合作,以全面提升其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央视的视频社交媒体“央视频”是电视融媒体转型的代表性成果。


2021年,央视频打造的“央young”IP系列节目—《央young之夏》《冬日暖央young》以青春化的语态、网感化的内容呈现、多屏互动的传播方式不断输出热点话题,引发观众的热议与参与。湖南广电集团旗下的湖南卫视与芒果TV坚持“独播、跨屏、自制”原则,双方在节目内容资源上达成双向互通,实现了台网融合的跨屏传播,形成双平台间流量的闭合循环。基于湖南广电“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成功经验,浙江广电、上海广电等也纷纷加强了其自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力度。自2020年起,SMG举全台之力推动BesTV+流媒体战略,为百视TV定制了《金曲青春》《完美的夏天》《打卡吧!吃货团》等一批高质量综艺节目,助推其用户的迅速增长。


2021年,东方卫视的品牌综艺《我们的歌》开通了百视TV专属的选歌选人、加分加码、听歌分享等功能。S级音乐综艺《一路唱响》也由百视TV独家播出,形成了SMG内容台网联动的生态闭环。随着台网融合的不断深化,综艺节目超越了仅仅是在多平台播出的初级阶段,台网之间于节目研发、制作、播出和宣发的全流程开展战略合作。这不仅有助于各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团队、经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还是应对多屏环境下受众分化、节目创制逻辑单一、传播范围受限等问题的有效举措。通过内容与平台的精准对接,在移动端与电视端进行双重导流,实现多屏交汇的传播联动,提升综艺节目的影响与价值。比如浙江卫视与抖音联合出品的跨屏互动音乐综艺《为歌而赞》,运用“大屏首唱,小屏二创”的融媒体联动创新理念,歌手在电视大屏上演唱歌曲,用户在手机小屏为歌曲点赞、打榜评论及二次创作,让好音乐跨屏端、跨圈层传播,也为台网互动提供了新思路。


(三)产业融合:促进旅游、文创产业发展


2021年,围绕综艺IP的产业创新融合加速,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尤其是在旅游、文创产业方面,推动了产业良性循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马蜂窝旅行网和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分析报告》显示,综艺和影视剧对于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的影响。24.5%的游客会在观看了某个节目后,想去亲身感受镜头中的风景,体验相同的游玩路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旅融合也是目前我国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大趋势。2021年,文旅主题的综艺节目数量显著增加。《上新了·故宫》《最美中轴线》《万里走单骑》《登场了!洛阳》《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一路唱响》《宝藏般的乡村》《我的桃花源》,以及《极限挑战宝藏行·绿水青山公益季》《奔跑吧·黄河篇》等综N代品牌节目,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运用纪实真人秀的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历史文化遗产,领略壮丽河山、感受现代都市风情、体验诗意田园生活。这些节目的热播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产业,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2021年,作为新兴文创产业的剧本杀一路高歌猛进,蓬勃发展。在推理类综艺领域具有先发优势的芒果TV依托其王牌节目《明星大侦探》开发了“线上内容+线下实体”的IP矩阵。2021年5月,芒果TV在长沙的主题实景探案店M-City开业,官方数据显示,仅五一假期期间,实景店总收入便超过了长沙其他剧本杀门店一个月收入的总和。除此之外,芒果TV还打造了“明侦城市行”等巡回式线下活动。⑨爱奇艺凭借“迷综季”的内容IP介入剧本杀行业,积极探索网络综艺与线下消费融合的更多可能性,计划将节目IP授权给线下门店,用户可以在线下体验“萌探家族”“鲨鱼车队”的同款剧本。同时,VR部门和动漫部门参与创作新的IP,实体VR影院和线下VR游戏也在探索和布局之中。⑩待线下剧本杀IP成型后,将再度回归到线上,开发相关网剧、网络电影等,实现剧本杀类型IP的全方位联动。


结语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十四五”期间视听节目发展的目标任务:“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量质齐升,原创能力、创新水平再上台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扛鼎之作大量涌现。”作为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综艺节目应把握时代脉动,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精品佳作”。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21年12月15日。

②郑向荣、李丽娜:《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探析》,《中国电视》2021年第12期。

③冷凇、谷沛遥:《优秀综艺节目中文化与娱乐的关联及取舍》,《青年记者》2021年第23期。

④张国涛、欧阳沛妮:《在中华美学精神层面寻 得共鸣—解析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国电视》2021年第7期。

⑤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体融合下视频节目的“文化出圈”—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系列节目为例》,《新闻与写作》2021年第6期。

⑥张蓝姗、张雅楠:《悬疑类作品的游戏化叙事探究》,《中国电视》2021年第11期。

⑦文卫华、林小平、尹柳玉:《跨界联动与形态融合:全媒体时代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中国电视》2021年第9期。

⑧王韵、薛羽佳、辛笑颖:《剧式表达:文化类综艺节目叙事的空间转向》,《中国电视》2020年第12期。

⑨白芷:《〈综艺IP发展报告〉推出:产业之路在何方?》,《传媒内参》,https://mp.weixin.qq.com/s/CayL3fKRkeZ-kSzMekDtA。

⑩香雪兰:《综艺节目,「困」在流量中》,《传媒1号》,https://mp.weixin.qq.com/s/eTsK1GL5Ww-Qp4EWZ_ibtA。


作者文卫华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相南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网络综艺节目的文化生产和价值导向研究”〈项目编号:21YJA760071〉的阶段性成果



近期课程

4.20制片管理考研:基础课包-制片管理导学2

4.21电影考研:拉片子《巴顿芬克》2分析

4.22戏剧考研:戏剧基础(大题备考)

4.23电影考研:欧洲电影史复习2

4.24传媒大学783主题写作-《读书杂志》2022.1

4.24电影考研必备:导演研究(库布里克分析2)




初登场

戏剧影视学  选专业选学校

戏剧与影视学真题   励 志 文 章 

中传883哲学  中传883文学  中传883媒介与社会 

中传883文明史  中传783主题写作  中传材料评议 

北电导演   北电摄影  北电制片管理 北电管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经验


中国电影资料馆 上海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  重庆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西北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电影考研复试  广播电视考研  艺术学概论 

导演研究课  电影史导学课   拉片课   编剧考研 

电影考研导学课  影视热点整理  模拟真题  剧本写作 

学术杂志分析 每年重点剧


复试课  复试英语  复试科研设想 初登场招聘


广播电视考研,一年的综艺盘点怎能错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